第86章 86.華沙聯盟
- 1698:瑞典帝國崛起
- 白蘭地與馬黛茶
- 2123字
- 2025-05-13 22:59:54
接到蘇丹命令的侯賽因帕夏,開始籌劃起對俄戰爭,他首先重新開始整頓作為常備軍的卡皮庫魯,淘汰老弱病殘,加強訓練。
現在早就不是奧斯曼崛起的時代啦,卡皮庫魯的腐敗已經是人所皆知的,與其說是軍隊,更像是市民,不少人根本就沒有接受過軍事訓練,就是靠買來的禁衛軍憑證,享受避稅和壟斷各種行業的特權來做做生意。
據說在整個奧斯曼帝國,有五十萬張禁衛軍的憑證。拋去那些純粹做生意的,或者買來彰顯身份的,真正進入軍隊領薪水的也有十來萬人,很多都是在大土耳其戰爭末期,被招進來湊數的,根本沒有戰斗力。
經過大刀闊斧的改革,侯賽因帕夏發現,整個卡皮庫魯中,拋去領養老金的人和預備人員,原來高達十余萬的卡皮庫魯,現在居然只剩下不到五萬名能戰的士兵。其中有三萬五千人是作為步兵的耶尼切里,其余的則是騎兵六師和炮兵。
這五萬人也不是能出動的野戰部隊,他們有各種各樣的任務,有的駐守在伊斯坦布爾、埃爾迪內、貝爾格萊德、開羅、巴格達等城市,有的要守衛皇宮或者保護蘇丹,還有的需要在艦隊中服役,擔任士兵或者炮手。
一縮水,真正能拉上戰場的,大概也就兩萬人,其中作為步兵的耶尼切里,一萬兩千多人吧。
在過去,除了作為常備軍的卡皮庫魯外,還能征召享有采邑的西帕希騎兵作戰。
隨著時間流逝,西帕希也和其他所有靠封地養兵的軍隊一樣,崩潰了。他們的采邑或者被官員侵吞,或者被租給包稅人,換取現金稅收。
到現在這個時候,西帕希能不能作為支軍隊,都是值得懷疑的。侯賽因帕夏雖然從安納托利亞東部的游牧民族以及匈牙利招募部分騎兵補充,仍然于事無補。
按照塞利姆和蘇萊曼那時候的戰爭方式,靠卡皮庫魯和西帕希打仗,現在奧斯曼只能出動三四萬人。諾大的奧斯曼帝國,怎么可能就出動這些軍隊呢?
侯賽因的辦法也很簡單,就是讓各省帕夏征稅募兵,雇傭像塞克班步兵、德里騎兵、阿金基騎兵這樣的臨時工打仗。
各路占山為王的土大王、攔路搶劫的盜匪、無地耕作的農民、破產的市民,為了帕夏們給出的工資,紛紛涌入軍隊中打仗,一時間,奧斯曼各地的治安情況也有所好轉。
奧斯曼的高官還存著這樣的心思,這群人上戰場后能打贏固然好,打不贏被俄軍殺光,那也算是消除奧斯曼國內的不穩定因素。
很快,奧斯曼的行省部隊就開始膨脹起來,侯賽因帕夏下令,到明年開春可以作戰的時候,各省至少要募集十萬士兵,用以收復第聶伯河口和亞速。
擴充軍隊的同時,侯賽因帕夏還派遣使節前往華沙,同瑞典、波蘭會盟。
想當年,奧斯曼帝國都不需要派使團到外國去,只有別人求奧斯曼,嗯,比如說被西班牙軍隊生擒的法王佛朗索瓦,就沒有奧斯曼求別人的。
自維也納戰役后,被打醒的奧斯曼帝國,不得不使用外交武器,來贏得歐洲各國的支持。可相當多的保守派,并不愿意過多的和西歐法蘭克異教徒接觸。
無奈之下,蘇丹和大維齊爾,只能依賴居住在法納爾區的希臘顯貴,被稱為法納爾人,代替頭腦頑固的土耳其人同歐洲人進行外交。
這次負責出使的波蘭的大使,正是經驗豐富的法納爾人,亞歷山大·馬夫羅科達托斯,他作為奧斯曼帝國實際上的外交部長,參與《卡洛維茨和約》的簽訂。
或許是馬夫羅科達托斯同大維齊爾侯賽因帕夏關系很是密切,成功的說服自大的土耳其人割地賠款,皇帝利奧波德私下里授予馬夫羅科達托斯世襲親王與帝國伯爵的頭銜。
無論在東西方,這位外交官都備受尊重。
“尊敬的馬夫羅科達托斯親王,能與你見面,真讓我倍感榮幸。瑞典與奧斯曼帝國都受著莫斯科的威脅,兩國是天然的盟友,我相信這次會晤后,兩國的關系將牢不可破。”
代表卡爾出席華沙會議的,正是瑞典外交官尼爾斯·吉爾登斯托爾普,他一見到馬夫羅科達托斯,就上前握手,表達了友好的態度。
同親英荷的現任外交部長本特·奧克森蒂爾納不同,吉爾登斯托爾普是個親法派,他贊同與法國的聯盟,因此也贊同與波蘭的索別斯基派、奧斯曼帝國建立友好的關系。
馬夫羅科達托斯也是一笑,他用著希臘口音的法語說道:“您可能不知道,打敗薩克森人后,土耳其帝國的孩童都開始崇拜貴國國王卡爾的勇武,因此,崇高的樸特決定同貴國達成攻守同盟后,所有耶尼切里都在慶祝。”
經歷商業互吹后,雙方開始準備正式的談判。波蘭人也加入進來,作為東道主,他們的人員比較多,負責正式談判的就有萊琴斯基和波尼亞托夫斯基兩人,波蘭國王雅各布·索別斯基也出席了會議。
在眾多瑞典人、波蘭人、土耳其人的面前,索別斯基說道:“彼得的野心是無止境的,他學習德意志人的練兵方法,建造戰艦,占領亞速,攻擊克里木,派兵威脅波蘭的黃金自由,還在阿爾漢格爾斯克開辟航路,各國都需要緊密的配合,在莫斯科人成為威脅前,將其扼殺在搖籃之中。”
各國代表紛紛贊同,雖然三國的信仰不同,以前經常打得死去活來,現在也是捏合在一起,共同抗俄了。
才正式召開會議,三方就已經決定簽訂同盟條約,稱為“華沙聯盟”。規定三國之間結為對俄羅斯之間的攻守同盟,不得私自同俄羅斯議和。
嗯,條約里的用詞是“莫斯科”,彼得也是“莫斯科大公”,瑞典人倒是會直呼俄羅斯這個名字,波蘭人則堅持認為“羅斯”或者“魯塞尼亞”這個詞指的是基輔和明斯克,莫斯科才不配稱為羅斯。
土耳其人則出于自大,一貫看不起歐洲的皇帝們,他們還稱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為奧地利大公,大土耳其戰爭后才開始承認哈布斯堡的帝位,更不會將羅曼諾夫家族放在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