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質生產力與中國式現代化
- 于鳳霞
- 2301字
- 2025-02-17 17:10:59
一、新質生產力的內涵與特征
關于何為“新質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明確的闡釋,“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新質生產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三大驅動力是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和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新質生產力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
“高科技”體現在新質生產力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新技術為支撐。
人類社會發展史表明,技術創新是生產力水平躍升的關鍵因素,是人類社會繁榮發展的不竭動力,創新性技術是新質生產力形成的內在動因。關于科學技術創新對生產力“質”的提升的重要價值,馬克思指出,“隨著大工業的發展,現實財富的創造較少地取決于勞動時間和已耗費的勞動量,較多地取決于在勞動時間內所運用的作用物的力量,而這種作用物自身的巨大效率,又和生產它們所花費的直接勞動時間不成比例,而是取決于科學的一般水平和技術進步,或者說取決于這種科學在生產上的應用”[50]“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51]。這些論述一方面反映了技術創新與應用在先進生產力取代落后生產力過程中發揮著重要驅動作用,另一方面也說明,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持續深化的時代背景下,生產力迭代創新即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壯大,是一種必然趨勢。
近年來,全球信息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持續深化,從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到大數據,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無一不是由新技術催生新產業,進而形成新生產力。當前,全球科技創新進入密集活躍時期,新一代信息、生物、能源、材料等領域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呈現深度交叉融合、高度復雜和多點突破發展態勢。支撐社會發展的基礎設施也在新技術的作用下進一步擴充與延伸,形成數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基礎設施。
“高效能”體現在新質生產力通過深化新技術應用和釋放數據要素潛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新動能。
從歷史上看,技術驅動經濟和社會文明發展的過程,遵循“新技術誕生—關鍵生產要素變遷—基礎設施、產業、生產組織形式、商業模式、制度框架等適應性改變—社會經濟變革”的路徑,科技革命與經濟變革之間存在著周期性的耦合。[52]馬克思指出,“勞動生產力的提高,我們在這里一般是指勞動過程中這樣一種變化,這種變化能縮短生產某種商品的社會必需勞動時間,從而使較小量的勞動獲得生產較大量使用價值的能力。”[53]
新質生產力具有顯著的技術創新性特征,可以推動生產力的價值創造能力出現躍升,不斷拓寬傳統的“物質變換”的范疇,生產力創造價值的基本能力也在物質變化過程中得到進一步提升。例如,自動化生產線可以減少人力投入并提高產能,智能化管理系統可以快速作出決策和優化資源配置;在新一代材料科學領域,當前的核心挑戰是在海量材料中尋找和篩選具有所需特性的材料,而微軟推出的大模型MatterGen可以直接生成新穎、穩定的材料;在新能源領域,人工智能的創新和應用意味著將過去需要250年的化學反應縮短到25年。
“高質量”體現在由“技術+數據”雙輪驅動帶來的資源利用效率、產品與服務質量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整體提升。
經濟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量變積累到一定階段必然轉向質變,從數量型增長向質量型發展轉變,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到高級階段的內在要求。[54]新質生產力是科技創新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技術創新與廣泛應用使得生產過程中以物質資源消耗為主的傳統增長模式,轉向“技術+數據”驅動的質量型增長模式,從生產力要素的質量、生產力要素的組合質量和生產力的物化成果質量三個方面,擴展著生產力物質變換向高級化拓展的邊界。[55]首先,新質生產力發展意味著技術創新的廣度、深度和技術應用的普及程度都有了顯著提高,因而能夠實現以更少的資源投入獲得更多的產出,減少資源浪費,并減輕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其次,新質生產力還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體現在促進就業、改善民生和增加收入等多個方面,并且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要求,能夠持續不斷地創造出更多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放眼全球,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要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從根本上說,必須依靠科技創新。過去的工業化進程更多依靠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在新的發展階段和新形勢下,傳統依靠資源大規模投入的粗放式發展方式的弊端更加凸顯,要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就必須從科技創新中尋找新方法和新路徑,以高水平科技自強自立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馬克思強調,“一定的生產方式或一定的工業階段始終是與一定的共同活動的方式或一定的社會階段聯系著的,而這種共同活動方式本身就是‘生產力’。”[56]“生產力發展具有一種自我規定的性質,這種性質表現為一種歷史必然性,即生產力的發展必然會突破原有的生產關系,產生新的生產關系,推動社會的發展與進步。”[57]生產力不是一成不變的,適應生產力發展規律和要求的生產關系可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反之,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則會成為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桎梏”。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新質生產力概念建立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有關生產力的理論基礎上,有著堅實的哲學理論根基;同時,又是結合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的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要素稟賦條件和國內外發展環境深刻變革而提出來的新概念,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實踐性,是在新的發展時期對傳統生產力理論的進一步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