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認識生產力

生產力是經濟學基本概念,生產力理論是我們認識和分析經濟現象的理論基礎。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本質上是勞動者在物質生產中形成的客觀力量,反映了人與自然界之間的關系。馬克思指出:“生產力發生在人與人的交往以及人對自然的改造活動等聯系中,表現為人們生產物質生活本身的能力,即人類改造自然時從事實踐活動的生產能力。”[1]生產力既是社會財富的源泉,也是一個時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構建起了一套系統的生產力理論。在馬克思之前,許多經濟學家從不同角度對生產力進行了分析和論述。

古典經濟學家最早在分析社會財富來源的過程中認識生產力與生產要素。18世紀中期,法國重農學派魁奈(Quesnay)從社會物質財富來源的視角,強調土地和人口作為生產要素對社會財富積累的重要性。[2]他強調:“君主和人民絕不能忘記土地是財富的唯一源泉,只有農業能夠增加財富。”[3]英國古典經濟學奠基人配第(Petty)的名言“土地為財富之母,而勞動則為財富之父和能動要素”[4],被稱為社會財富來源的“兩要素論”。但他們都并沒有直接系統地闡述生產力的內涵。

英國古典經濟學家斯密(Smith)提出了“勞動生產力”的概念。“世間一切財富,原來都是用勞動購買而不是用金銀來購買的。”[5]“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的更大的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6]“在制造業上,自然沒做什么,人做了一切。”[7]也就是說,在斯密看來,自然力不能創造新價值,新增價值來源于人的勞動,勞動是社會財富和價值創造的源泉,勞動生產力提高則是社會分工的結果。此外,他還進一步闡述了財富創造過程中流動資本和固定資本的作用。

德國政治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在1841年首次提出生產力理論的基本框架。他認為,“生產力是樹之本,可以由此產生財富的果實。”[8]“財富的生產力比之財富本身,不曉得要重要到多少倍;它不但可以使已有的和已經增加的財富獲得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經消失的財富獲得補償。”[9]“一個國家的發展程度……決定于它的生產力的發展程度。”[10]在李斯特看來,物質、精神等一切影響生產力發展的因素都應該納入生產力理論的基本框架中,并充分認識到生產關系、上層建筑、思想意識對生產力的作用。

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視域中,生產力是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11]“勞動的社會生產力的日益改進,引起這種改進的是:大規模的生產、資本的積聚,勞動的聯合,分工,機器,改良的方法,化學力和其他自然力的作用,利用交通和運輸工具而達到時間和空間的縮短,以及其他各種發明,科學就是靠這些發明來驅使自然力為勞動服務,勞動的社會性質或協作性質也由于這些發明而得以發展。”[12]

從歷史邏輯來看,生產力是影響社會形態演變和時代變遷的最根本的決定因素,人類社會發展史本身就是生產力發展史。“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13]人類社會從傳統農業社會發展到現代工業社會,從農耕文明進入現代文明,都是生產力推動的結果。而且,“一個民族的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最明顯地表現于該民族分工的發展程度。任何新的生產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產力單純的量的擴大(例如開墾土地),都會引起分工的進一步發展。”[14]可見,“新的生產力”更加強調的是其“質”的提升,而不是簡單的“量”的擴大。

馬克思還提出了經典的生產力三要素論,即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馬克思指出:“不論生產的社會形式如何,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始終是生產因素。”[15]“勞動過程的簡單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動或勞動本身、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16]。勞動者是具有勞動能力和知識經驗的人,可以以體力活動或腦力活動參與到社會生產中;勞動資料是勞動者用來改造和加工勞動對象的物質條件和手段,主要體現為生產工具;勞動對象是指勞動過程中被改造的物體,既包括直接來自于自然界、未加工過的自然資源,也包括經過初步加工而形成的原材料。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又被統稱為生產資料,生產資料必須與勞動者相結合才能創造社會財富。

在生產力三要素中,生產工具被看作是反映社會生產力和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從石器刀耕到大機器生產再到機器代人,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技術創新則是推動生產力水平提升的關鍵因素。18世紀,蒸汽機和紡紗機等廣泛使用,出現了機器大工業為代表的社會生產力,推動人類社會進入資本主義社會;19世紀,內燃機和電氣技術的發明與廣泛應用催生新的產業形態和生產力,資本主義演進到帝國主義階段,也為社會主義社會的誕生積累著物質基礎。20世紀,計算機、原子能等技術的創新發展與應用,引發生產力構成要素出現質變,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發展驅動作用更加凸顯。

馬克思以生產工具為標志,將人類生產力發展階段區分出“由自然形成的生產工具和由文明創造的生產工具之間的差異”[17]。依據不同時期的生產工具和生產要素,可以把人類社會經濟形態劃分為農業經濟、工業經濟與數字經濟。不同的經濟形態下,社會生產力的要素構成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也不盡相同。

農業經濟時代,土地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和社會財富來源,刀耕、鐵犁、牛耕等都集中反映了那個時代低下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整個社會構建起的是“以土地為核心”的生產力系統。隨著社會分工與協作的不斷深化,出現了工場手工業并日益發展壯大,勞動者和勞動對象逐步通過一些簡單的生產工具連接起來。“個人把工具當作器官,通過自己的技能和活動賦予它以靈魂,因此,掌握工具的能力取決于工人的技藝”[18]。也就是說,勞動者掌握和使用勞動工具的能力,在社會生產力系統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直至成為整個系統的核心,勞動也就成為了最重要的生產力要素。

工業革命的爆發使得人類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風、電、蒸汽等能源代替人的肌肉充當動力。[19]“機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來不能利用的物質,獲得一種在新的生產中可以利用的形態。”[20]“真正的機器體系替代了各個獨立的機器。”[21]借助“化學力和其他自然力的應用,利用交通和運輸工具而達到時間和空間的縮短”[22],社會勞動生產率得以大幅提升。

從生產組織方式上看,工業革命推動人類社會生產方式從工場手工業發展成為機器大工業。工廠手工業階段,勞動的主要組織方式是勞動者(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協作;機器大工業生產中,機器和機器系統將勞動者和勞動對象聯系起來,工人“站在生產過程的旁邊”[23]。這就意味著,機器大工業時期,勞動的主要組織方式是圍繞機器流水線構建起來的協作體系,勞動者的技能和工作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被機器替代,工人不再是生產過程的主導,機器、機器系統或者說勞動工具成為自動化生產體系的核心。工人的直接勞動“在量的方面降到微不足道的比例”,“在質的方面,雖然也是不可缺少的,但……卻變成一種從屬的要素”[24]。機器支配工人,勞動資料支配勞動;與此同時,機器作為勞動資料也體現為資本的形式加入到社會生產中,資本日益成為社會最重要生產力要素。

可見,技術之所以能夠引發生產力變革,在于它對生產要素與勞動過程的改造,并構建起新的生產方式。馬克思曾通過對“蒸汽機”“珍妮走錠精紡機”“手推磨”“蒸汽磨”的描述,來分析技術進步對生產力發展的推動作用;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新興生產力的出現如何導致了奴隸制的消亡,并推動人類進入工業資本家社會,以此闡釋生產力革新引發社會關系變革的內在機理。而且,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也會反作用于生產力的發展,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可以成為技術創新應用和社會生產力水平快速提升的加速器;反之,則可能成為新技術應用和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因此,技術創新與社會制度變革之間也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互動,推動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黔南| 衡水市| 青田县| 华阴市| 忻城县| 宁武县| 阿拉善盟| 庄浪县| 石嘴山市| 突泉县| 通化县| 吉水县| 岢岚县| 丹凤县| 延边| 邹平县| 东安县| 长治市| 林芝县| 绿春县| 剑阁县| 九江市| 甘谷县| 南雄市| 吴堡县| 兴义市| 古交市| 合作市| 汾阳市| 麻阳| 当涂县| 额尔古纳市| 扶余县| 怀安县| 兴山县| 三亚市| 沂水县| 莲花县| 漳平市| 时尚| 常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