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庸小說的微聲
- 林遙
- 7509字
- 2025-02-17 17:20:30
大俠阿凡提
一
提起阿凡提,我相信大多數人腦海中都會浮現出一個維族老大爺的形象,他有著長臉、鉤鼻子、漆黑眼珠、小圓眼睛,留著上翹的山羊胡子,戴著維族小帽,細長條的身材、手里拿著東不拉,倒騎毛驢……
好吧,我必須要說,這個形象來自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木偶動畫片《阿凡提的故事》,這部動畫片有很多集,我小的時候沒少看,其中一些臺詞印象深刻,比如“沙子一袋子,金子一屋子”“這個樹蔭是我的”等等,所以當我在金庸《書劍恩仇錄》中看到叫阿凡提的人出現,委實在腦海里無法將這兩個形象合二為一。
金庸小說①《書劍恩仇錄》第十七回,就寫阿凡提半夜智斗張召重和關東三魔,風趣幽默,身手敏捷,卻也不過是牛刀小試,到了第十八回“驅驢有術居奇貨,除惡無方從佳人”,則是濃墨重彩,這一回故事,在金庸最初的連載版中是第三十四回“慷慨御暴懷佳人”,雖然金庸后來多次修改,但有關阿凡提的故事,始終予以保留。

《書劍恩仇錄》1956 年 6 月 1 日《新晚報》連載頁面
書里寫余魚同、李沅芷在沙漠中初逢阿凡提:
行到中午,忽見迎面沙漠中一跛一拐的來了一頭瘦小驢子,驢上騎著一人,一顛一顛的似在瞌睡。走到近處,見那人穿的是回人裝束,背上負著一只大鐵鍋,右手拿了一條驢子尾巴,小驢臀上卻沒尾巴,驢頭竟戴了一頂清兵驍騎營軍官的官帽,藍寶石頂子換成了一粒小石子。那人四十多歲年紀,頦下一叢大胡子,見了兩人眉花眼笑,和藹可親。
接下來阿凡提的行為堪稱特立獨行,機智無比。當李沅芷提出,“你帶我們去,給你一錠銀子”時,阿凡提這樣回答:“銀子倒不用,不過得問問毛驢肯不肯去。”此后三人的言語之間,引出了一場賭賽:將驢子負在肩頭的阿凡提,居然贏了騎著駿馬的李沅芷!盡管后到的李沅芷使詐,將驢尾巴擲在終點之后,迫使阿凡提認輸,但從中不難看出阿凡提的絕世武功……這一路上的妙語連珠,莊諧并作,或嘲或諷,為《書劍恩仇錄》這樣一本話題沉重的小說平添了幾分喜劇色彩。
那么金庸筆下的阿凡提和動畫片里的阿凡提是一個人嗎?
金庸在小說中稱阿凡提的全名是納斯爾丁·阿凡提,而動畫片的主題歌也這樣唱:“人人都叫我阿凡提,納斯爾丁·阿凡提,生來就是個倔脾氣,倔呀么倔脾氣……”
這樣看來,金庸小說中的阿凡提和動畫片中的阿凡提應該是一個人,但他們的形象卻并不相同。
事實上,阿凡提不是一個人名,而是一個稱號,從維吾爾語看,來源自突厥語族的“Efendi”,它有兩種含義:其一是對男子的一般稱呼,可以約略等同于“先生”;其二是對有知識、有學問的人的一種尊稱,也就是“老師”。
這個詞語在突厥語系的各民族語言里是通用的:烏孜別克語是“阿潘提”,維吾爾語是“阿凡提”,甚至不屬于這一語族的塔吉克語中的說法也頗為類似,稱為“阿方提”。
聰明智慧、愛打抱不平的阿凡提是真有其人,還是只存在于傳說,這是個至今未決的問題。
現代學者比較認可的是其中一種說法:阿凡提原型叫霍加·納斯爾丁,他是土耳其西南部的阿克謝海爾城的人,陵墓至今猶存,墓碑上寫著:“霍加·納斯爾丁,土耳其人,生于1208年,卒于1284年。是伊斯蘭教學者,當過教師,做過清真寺主持公眾禮拜的領拜人。他是一個十分善于雄辯、善于講故事、善于講笑話的人。”①
前蘇聯時期的民間文學研究者杰甫列托夫甚至認為:“……在波斯、阿拉伯、土耳其、外高加索、北非洲、西西里島、希臘,以及在巴爾干的保加利亞人,阿爾巴尼亞人和羅馬尼亞人中間,事實上,東方所有笑話材料都是圍繞著這個名字收集起來的”。①
二
阿凡提是伊斯蘭世界的智者,早在10世紀,阿拉伯的世界就流傳著一位名叫朱哈的人和他的笑話,相傳他是 10 世紀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時代的人,出生在庫法(今伊拉克境內),本名叫阿布·格桑·本·薩比特。當時的巴格達的學者納迪姆編的一本《圖書目錄》中,就最初提到了《朱哈笑話集》。
11世紀,塞爾柱突厥王朝統治了從地中海到帕米爾高原的廣闊疆域,在這個王朝統治下的小亞細亞半島,開始流傳霍加·納斯爾丁的笑話。霍加和阿凡提一樣,是個稱號,也是“老師”的意思,二者其實同義。今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托普卡皮博物館里,還保存著一張18世紀霍加·納斯爾丁的小型畫像:他長著很長的白胡須,頭上戴著一頂很大的纏頭,身子騎在一頭瘦小的毛驢上。傳說他的墓建在四根圓柱子上,四周是空的,而在墓前的門上卻裝了兩把大木鎖,使每個路過這兒的人,都禁不住要發笑。
到了 16世紀,土耳其的詩人拉米伊(1471—1531)將朱哈的趣事與當地流傳的納斯爾丁笑話收錄到一本名叫《趣聞》的書里,這是最早的阿凡提故事集。當這些故事傳回到阿拉伯時,阿拉伯人把霍加和朱哈混成一個人,稱為“霍加·納斯爾丁·阿凡提·朱哈”。另一方面,這些故事沿著“絲綢之路”向東傳播到了中亞與新疆地區。在新疆維吾爾人口述的故事中,阿凡提是生活在12世紀的人物。
北京語言大學田禾寫過《“阿凡提”多面形象探源》一文,里面提到一位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的教師,在班里舉辦漢語比賽,有位塔吉克斯坦的學生獲了一等獎,于是老師就獎給他一個杯子做獎品,杯子上畫著阿凡提的形象,并且夸他,像阿凡提一樣聰明。結果學生看到杯子上的阿凡提,非常生氣,拒絕了獎品,說:“為什么給我這個杯子,他是個笨蛋,我們不喜歡他。”老師很吃驚,完全沒有料到。場面一時很尷尬,后來經過溝通,學生雖然理解了老師,但仍然拒絕這個獎品。這名學生把這件事告訴了田禾,并且說他不熟悉阿凡提的故事,但在他們國家的語言里,形容一個人愚蠢,會說“你是阿凡提嗎?”作為語言研究者,田禾很奇怪,又去詢問來自伊朗和埃及的學生,他們也說,在自己的國家,也會用阿凡提來嘲笑對方。來自土耳其的學生卻說,阿凡提是智慧和正直的象征。
其實我們今天認識的阿凡提,肯定距離歷史人物已經很遠,但傳奇人物永遠逃避不了被涂抹的命運,在伊斯蘭文化圈里,阿凡提被土耳其文、維吾爾文、烏茲別克文、波斯文等等翻來覆去地傳誦著,以至問起阿凡提是哪里人,出現了各種不同的說法:中國的維吾爾人說他是新疆喀什人,烏茲別克斯坦認定他出生在烏茲別克斯坦的布哈拉,阿拉伯人卻稱伊拉克的巴格達才是他故鄉。
漢語世界出現阿凡提的故事,其實很晚。1949年冬季,一位名叫趙世杰的年輕人隨解放軍進入新疆,在部隊學習兩年維吾爾語后,被分配到南疆區黨委組織部工作。1952年 8月,趙世杰作為土改工作隊員赴阿克蘇縣渾巴什區參加土改試點,在這里,他聽到一位維吾爾老人對他講:“阿凡提跟財主斗了幾百年,雖說掃了財主的威風,卻沒有斗倒財主。今天我們貧雇農總算把這個作惡多端的惡霸地主斗倒了!”趙世杰聽了這話很奇怪,就問阿凡提是誰?老人一口氣講了好幾個阿凡提捉弄財主的故事,并說他的故事七天七夜也講不完。阿凡提這個神奇的人物一下引起了趙世杰的興趣,此后,他先后去過阿克蘇、溫宿、疏附、疏勒、莎車、阿圖什、和田 7 縣和喀什市,開始有意識搜集阿凡提故事。
1955 年,《民間文學》雜志在 7 月號刊登了李元玫翻譯的漢文《納斯爾丁·阿凡提的故事》(10則),阿凡提首次進入漢語世界,也引起民間文學研究者賈芝的關注,發表了《關于阿凡提的故事》在同期的《民間文學》上。1958 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趙世杰譯的《阿凡提的故事》;1959 年作家出版社出版《阿凡提的故事》;1963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納斯爾丁·阿凡提的故事》。1978 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再次出版趙世杰編譯的《阿凡提的故事》,1981 年,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出版了戈寶權先生主編的《阿凡提的故事》,共收錄笑話 393 則,是當時收錄阿凡提故事最全的一部書。通過查閱資料,到 20世紀 90年代中期,國內先后出版了漢、蒙古、維吾爾、哈薩克、藏、錫伯6種文字16個版本的《阿凡提的故事》。《人民畫報》的外文版、《中國文學》的英文版和法文版、《中國導報》的世界語版都曾把阿凡提故事向國外介紹過。外文出版社還將《阿凡提的故事》譯成法文、孟加拉文、西班牙文等多種外文版本出版,發行到了國外。
在阿凡提的故事里,“借鍋生子”是一個著名的故事。阿富汗流傳的笑話《炒鍋生兒子》的版本中,鄰居借了阿凡提的鍋,歸還時多加了一口小鍋,并對他開玩笑說,這是鍋生的兒子。后來阿凡提向他借鍋,并且以鍋死了為由不給鄰居還鍋,戲弄了無辜的鄰居。而在新疆流傳的故事中,阿凡提先向貪財的巴依老爺借鍋,還回去時說鍋生了兒子。貪心的巴依老爺讓他好好照顧大鍋,以便讓大鍋多生幾個兒子,阿凡提就以大鍋死了為由,戲弄了貪心的巴依老爺,這個故事在動畫片《阿凡提》中也曾出現。
《書劍恩仇錄》中,金庸也寫到了這個故事:
那童子道:“納斯爾丁,胡老爺說,你借去的那只鍋子該還他啦。”阿凡提……笑道:“你去對胡老爺說,他的鍋子懷了孕,就要生小鍋啦,現下不能多動。”那童子一呆,轉身去了……胡老爺走到阿凡提面前,道:“我借給你的鍋子生了個孩子,那很好。甚么時候再生第二胎哪?”阿凡提愁眉苦臉的道:“胡老爺,你的鍋死啦。”胡老爺怒道:“鍋子怎么會死?”阿凡提道:“鍋子會生孩子,當然會死。”胡老爺叫道:“你這騙子,借了我鐵鍋想賴。”阿凡提也叫道:“好吧,大家評評理。”胡老爺想起貪便宜收了他的小鐵鍋,這時張揚開來大失面子,真是啞子吃黃蓮,說不出的苦,連連擺手,擠在人叢中走了。
金庸寫這段故事的目的是展現阿凡提的智慧,還包括為腳夫吃雞評理,以麥種作比喻,戲弄欺壓窮人的胡老爺的故事,這也是《阿凡提的故事》中曾出現過的內容,可是這些文字在《書劍恩仇錄》新修版中,被金庸一筆刪掉,改成了:“進來一群回人,七張八嘴地對阿凡提申訴各種糾紛爭執,又把他拉到市集去評理……阿凡提又說又笑地給他們排解,不斷地引述可蘭經,眾人都感滿意。余魚同聽他滿腹經文,隨口而出,不禁十分佩服。”
連載版中,金庸在阿凡提登場伊始,將其相關的故事接連寫了十天,除了借鍋生子、死雞生蛋、種麥吃麥,還有阿凡提買油等故事,以當時連載的情況推斷,金庸極有可能為了吸引讀者,所以大量化用了民間故事,迨至修訂時,就將這些非原創的因素逐漸刪削,盡量減少民間故事的影響,將阿凡提塑造為一位精通《可蘭經》的智者,為后來開解陳家洛的心靈困境做了鋪墊。
三
金庸是否在看過趙世杰發表的《阿凡提的故事》后,才使用了這些故事橋段呢?從時間上看,答案是否定的。《書劍恩仇錄》是金庸的第一本小說,連載于《新晚報》,寫作時間為 1955年 2月 8日至 1956年 9月 5日,余李初遇阿凡提一段,在第478期,時間是1956年6月1日,但對比連載版、修訂版和新修版,涉及阿凡提的情節始終存在。趙世杰的《阿凡提的故事》要到 1958年才整理完成出版,動畫片的出現要到1980年,金庸在1956年能夠看到趙世杰整理文字的未出版稿,可能性實在太小。
金庸筆下阿凡提的故事會來自哪里呢?事實上,在 19 世紀末和 20 世紀初,霍加·納斯爾丁的笑話曾引起世界各國的興趣,許多國家都出版過他的笑話集,包括英文、俄文、德文、法文等多種文字。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比如巴基斯坦作家斯爾達爾·穆罕默德汗·阿杰孜的《毛拉·納斯爾丁》,元文琪譯編的《伊朗阿凡提的故事》,伊德里斯·沙赫著,戈梁譯的《納斯爾丁·阿凡提的笑話》(阿富汗的阿凡提故事)等。這些作品里的阿凡提,有時呆傻愚昧,有時行為怪異,有時耍小聰明,有時精靈聰慧,有時機智勇敢,有時樂于助人,總之是一個具有多面性的喜劇形象,成為人們生活中的笑料和調劑。①

《游俠納斯列金》書影,世界知識出版社,1985年12月出版
據我推測,金庸閱讀的阿凡提故事應該來自英語世界或者俄語世界。金庸是新聞從業者,他在報社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翻譯,他的英語是極好的。1948年 3 月 30 日,金庸飛往香港,參與香港《大公報》的復刊工作,一邊擔任國際電訊翻譯,一邊協助譚文瑞編輯國際新聞,所以他直接讀到英文版的《阿凡提故事》并不奇怪。阿凡提是伊斯蘭世界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倒騎毛驢,機智詼諧,風趣幽默,又是一位愛打抱不平、伸張正義的智者,金庸構思自己第一部小說,有近半篇幅描述的是回部的伊斯蘭世界,將這樣一位人物直接拉入武俠小說的世界,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這種將歷史或民間人物直接植入小說的做法,在金庸此后的武俠小說創作中屢見不鮮。
至于俄語世界,1948年到1958年,金庸一直工作在《大公報》和《新晚報》,二者其實是一家系統,編輯經常互換。《大公報》系統一直是香港左翼報紙的龍頭老大,因此金庸大量接觸蘇聯的文學作品是極有可能的。
蘇聯作家列·瓦·索洛維也夫在20世紀40年代寫成了《納斯列金在布哈拉》《納斯列金的奇遇》兩篇小說,出版時改名為《游俠納斯列金》。納斯列金不過是納斯爾丁的不同譯法,其實就是阿凡提。
在這部小說中,阿凡提風流瀟灑,故事開始,伊朗的某大臣滿城搜捕阿凡提,結果阿凡提睡在了大臣老婆的身邊。此后,被伊斯蘭世界的艾米爾、汗王、哈里發深惡痛絕的游俠想起了自己的故鄉,騎上毛驢回到布哈拉,在全體百姓的支持下,阿凡提耍弄了艾米爾和大臣們,并設計將高利貸主人沉入冰冷的湖底,在百姓的歡呼聲中,他離開故土,開始新旅程……
《游俠納斯列金》還有一冊續集,名叫《游俠納斯列金與巴格達竊賊》,講述十年后,阿凡提再次冒險的故事。這兩部書在1985年和1988年由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過,此后沒有見國內再版過。
無論金庸是從哪里看到的阿凡提故事,他都為武俠小說的世界塑造了一位少數民族的“大俠”形象,這是一個詼諧、善良又身負絕技的回族大胡子,并且智慧無雙。《書劍恩仇錄》新修版中,金庸特別又寫了一章“魂歸何處”,講述了陳家洛因香香公主之死,內疚于心,想要自殺,結果被阿凡提所救,并用《可蘭經》教義幫助陳家洛獲得心靈救贖,使得陳家洛皈依伊斯蘭教,成為穆斯林。
《書劍恩仇錄》是金庸的第一部武俠小說,距離民國時舊派武俠小說的寫作風格頗為接近,若論小說的創新意識,甚至還比不上六七年前朱貞木的《羅剎夫人》和《七殺碑》。紅花會的幫會架構往上溯源,可以追到《水滸傳》,但紅花會豪杰的幫會作風,還比不上梁山泊,最起碼梁山好漢不會這樣內心陽光,思維中二。
1955年10月5日,《書劍恩仇錄》在《新晚報》連載約8個月后,金庸在《新晚報》上發表《漫談“書劍恩仇錄”》一文,講述創作《書劍恩仇錄》的前因:
八個月之前的一天,新晚總編輯和“天方夜譚”的老總忽然向我緊急拉稿,說“草莽”已完,必須有“武俠”一篇頂上。梁羽生此時正在北方,說與他的同門師兄中宵看劍樓主在切磋武藝,所以寫稿之責,非落在我的頭上不可。可是我從來沒寫過武俠小說啊,甚至任何小說都沒有寫過,所以遲遲不敢答應。但兩位老編都是老友,套用“書劍”中一個比喻,那簡直是章駝子和文四哥之間的交情,好吧,大丈夫說寫就寫,最多寫得不好捱罵(挨罵),還能要了我的命么?于是一個電話打到報館,說小說名叫“書劍恩仇錄”。至于故事和人物呢?自己心里一點也不知道。老編很是辣手,馬上派了一位工友到我家里來,說九點鐘之前無論如何要一千字稿子,否則明天報上有一大塊空白,就請這位工友坐著等我寫。那有什么辦法呢?于是第一天我描寫一個老頭子在塞外古道上大發感慨,這個開頭下面接什么全成,反正總得把那位工友先請出家門去。“書劍”的第一篇就是這樣寫的。①
此文我僅在張圭陽所著《金庸與〈明報〉》中讀到過部分段落的引用,原以為就此湮沒難覓。孰料金庸 2018 年逝世后,《大公報》為紀念金庸,重新刊載了 8 篇金庸曾在《大公報》寫過的文章,這篇文章正在其中,讓世人得窺金庸彼時的創作心態,可知金庸匆匆上馬,對新派武俠小說俠客行為以及俠義精神的認識與解讀,其實還未形成。
古龍談及金庸小說時曾提到:“在《書劍恩仇錄》中描寫‘奔雷手’文泰來逃到大俠周仲英的家,藏在枯井里,被周仲英無知的幼子,為了一架望遠鏡出賣,周仲英知道這件事后,竟忍痛殺了他的獨生子。這故事幾乎就是法國文豪梅里美最著名的一篇短篇小說的化身,只不過將金表改成了望遠鏡而已。”②
讀過金庸小說的人,看到這段文字,總會有些摸不著頭腦,實則最初的版本中,的確是周仲英之子周英杰被張召重以“千里鏡”誘惑,泄露了文泰來藏身所在,周仲英拜過祖宗靈位后,將周英杰親手殺死。紅花會群雄到鐵膽莊威逼周仲英,完全是仗勢欺人,毫不講道理。這些人所作所為,看不出絲毫“俠”字。這些段落,在后來的修訂版里,都被金庸逐一改過。
2018 年 10 月 1 日至 3 日,香港大學國際金庸研討會和澳門文藝評論家協會在澳門大學共同舉辦了“金庸與中外武俠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當時誰也沒有想到,這次研討會竟是金庸有生之年的最后一個學術研討會。我彼時受邀參會,恰與臺灣師范大學的林保淳教授同屋。林教授號稱武林百曉生,著有《臺灣武俠小說發展史》等多部專業論著,也是最早提出金庸版本學的學者。他年輕時讀的《書劍恩仇錄》即為早期連載版,過了這么多年,他提起這段情節,猶自憤憤地說:“這段情節違背人性。”

紅花會群雄 李志清/繪
對于俠客行為的定義,彼時的金庸并沒有想清楚。這個答案,恐怕要等到《神雕俠侶》里,郭靖講述“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道理時,才能夠回答。
在《書劍恩仇錄》中,反而是配角阿凡提,充滿了鮮明的俠義精神,“俠客”內涵悄然肇始。金庸最初的寫作大概屬于無意識,不過正因為阿凡提的出現,對他后來武俠世界的構建產生了先兆,這種精神最終超越個人恩怨、社會階級、民族宗教。《書劍恩仇錄》里的阿凡提,與歷史和民間傳說里的阿凡提,在俠義精神上其實一脈相連。
①金庸的小說經歷了動態創作直至定稿的過程,其版本至少有5種:①金庸最早在報紙連載的是其小說的原始版本;②從1970年開始,金庸開始修訂自己的小說,并在《明報晚報》上進行連載,可以稱為修訂連載版;③1974年到1981年,金庸在修訂連載版的基礎上,再次修訂,以單行本的方式推出《金庸作品集》;④1985年內,金庸再次對《金庸作品集》進行部分修訂,這一版本相對此前版本而言,情節變化不大,這也是世人最熟知的一個版本;⑤2002年到 2006年,金庸最后一次修訂自己的小說,相對于上一版本,有相當程度的修改增刪。本書根據修訂幅度,取其中3個版本舉隅。為行文方便,將金庸小說的原始報紙連載版,稱為“連載版”,1985年的單行本修訂版本稱為“修訂版”,2000年后的修訂版,稱為“新修版”。“連載版”依據金庸原始發表的報紙雜志以及最早的“三育版”“鄺拾記版”“武史版”;“修訂版”依據香港明河出版有限公司“金庸作品集”2012年印刷本;“新修版”依據廣州出版社出版的“金庸全集”2008年版。本書文中如無特殊說明,所引文字皆為“修訂版”。
①艾克拜爾·吾拉木翻譯整理:《世界阿凡提笑話大全》,知識出版社,1994。
①戈寶權譯:《納斯列丁的笑話——土耳其的阿凡提的故事》,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3。
①張玉安、陳崗龍:《東方民間文學概論》(第二卷),昆侖出版社,2006。
①金庸:《漫談“書劍恩仇錄”》,《新晚報》1955年10月5日。
②古龍:《關于“武俠”》,載《古龍散文集》,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