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相機
- 全家奮斗在火紅年代
- 搖搖-欲墜
- 3086字
- 2025-03-27 00:05:00
西瓜的種植并不是直接種在土里,需要先催芽。
而老太太對種植西瓜和蔬菜,都有自己的獨門絕招。
這是因為他們老家,自清朝時期就專門為宮里,達官貴人們種植暖棚。
冬天吃西瓜,吃青菜對普通人來說很難,可是對達官貴人一點也不難。
借助當地的溫泉,長坪湯山鎮幾百年都會種冬菜。
老太太先用溫水泡了西瓜子,一邊泡,還一邊說:“這種子不錯,一看就是專門挑出來的種子。”
邵承東笑說:“西瓜是奶奶種的,等成熟的時候,奶奶一定要過來先吃。”
老太太卻笑說:“你爸媽認識的人多,就這幾分地的西瓜,到時候怕是不夠吃的呢……誰還欠一口吃的了。”
除了西瓜種子需要泡幾天,另外的西紅柿,黃瓜,豇豆,小白菜,蔥姜蒜,都分別種了一塊地。
由于昨天已經種了一部分,一上午的時間,邵承東跟奶奶就把該種的都種上了。
中午,邵承東下廚,跟奶奶做了小半鍋白面的面疙瘩,就這還被奶奶責怪奢侈。
對老人來說,純白面,大米飯,就屬于奢侈的消費。
可是看到她吃的很香,邵承東就心滿意足了。
午飯后,奶奶拿著針線在屋檐下做千層底布鞋,邵承東就騎著蔣阿姨的自行車,準備熟悉一番周圍的環境。
邵承東對京城不熟,雖然知道南鑼鼓巷的大概位置,知道位于故宮的北邊不遠,可是只有模糊的概念。
周邊有幾家菜市場,幾家供銷社什么的,都需要摸索。
從北門出來,斜對面就是一家對外的高檔旅館,這里很有名氣,曾經也是大戶人家的花園,建國后改成了北朝鮮的大使館。
但大使館新建了館址,去年搬走了,這里就被改成了涉外招待所。
這里只招待外賓,并且人數不能太多,但由于是一座完整的江南園林式花園,還有有不少外賓喜歡入住。
當初,差點把這個花園就分給了他們家,他媽嫌棄這里太大,太張揚,沒有選擇這里。
由于涉外,門口還有一個警衛隊,他們在門口值守,正好也能幫邵承東家里看護門戶。
邵承東出門的時候就帶了一包中華煙,這是她媽媽準備的應酬煙,他們家里人都不抽煙。
只有他奶奶年輕的時候抽旱煙,解放后因為他媽媽譏諷,也戒掉了。
邵承東推著自行車來到招待所門口,門口值守的戰士就開口問道:“你是李局長的兒子吧?昨天看到你們搬家了。”
“對,昨天才搬過來,我對周邊也不熟,今天出門轉轉……”邵承東點了點頭,立好自行車,然后掏出了香煙,給他們一人發了一根。
他們應該屬于預備役,配備的不是56式,而是很古老的中正式步槍,荷槍實彈。
兩人也沒有客套,笑著接過了香煙。
他們說話吸引了里面的注意,又有兩個戰士出來,邵承東也給他們發了香煙。
“哇,中華,這可是好煙。”
邵承東笑道:“我們家里人都不抽煙,也不知道好壞,以后我們家搬過來了,還要麻煩你們每天值守的時候關照一番。”
一個戰士笑說:“我們上級,包括區委都交代過了,你放心,不管白天晚上,我們都會幫你們注意的。”
邵承東跟他們又詢問了一下周邊的環境,問清楚了幾家供銷社,市場的位置,決定先向東,去南鑼鼓巷主街轉轉。
主街上就有一家供銷社,還有十幾家公私合營的店鋪,出了主街,有一家大供銷社,還有不少店鋪。
至于菜市場,由于周邊都是居民區,方圓兩公里范圍內,就有四家菜市場。
西邊什剎海的市場,各種魚類充足,其他市場就沒有多少特色。
邵承東一家都沒有進,都是騎車從外面經過,記住地方。
除了飯館,理發店,小吃店,最多的就是自行車鋪。
幾乎每條街上,都有自行車的維修鋪,這個生意也是如今比較好做的。
根據最近的報紙報道,京城如今擁有自行車的數量將近九萬輛,按照人口比例,差不多是百分之三。
這個比例將會在未來二十年急劇攀升,邵承東模糊的記憶中,記得八十年代初,京城的自行車保有量超過三百五十萬輛。
人口漲了一倍,自行車數量多了幾十倍。
轉到交道口大街,邵承東往北經過鼓樓大街,過了交道口北三條,就是方家胡同。
而京城一機床和京城機床研究所的總部,就在這條看似普通的胡同內。
邵承東騎車經過了大門口,按照距離算,他以后上班,騎自行車的話,五分鐘就能到。
從方家胡同轉到了國子監街。邵承東就騎著自行車一路南行。
不一會兒,他就來到了如今最繁華的王府井商業區。
這里不僅有各種店鋪,還有其他地方都少有的大型商場,友誼商店。
邵承東沒有什么東西想買,手里也沒有票,根本沒有停車,就又向西騎行。
如今的天安門與后世相比差異很大,國家博物館,人民大會堂都還沒有建設。
要等幾個月以后的十月,國家才會同時修建兩座建筑,并且在明年國慶之前竣工。
從這里南行,正陽門處的城墻還沒有拆除,可是由于火車站就在不遠處,開了幾個大豁口。
看到拆除城墻的人們,邵承東覺得自己應該買一部相機,然后將這些景物以及人,都拍下來。
想到就做,他拐進了一個不知名的胡同,找到了一個廁所。
現在是下午兩點多,胡同里的廁所里面,幾乎沒有人。
他進廁所的時候就只有一個人,很快就出去了。
等他出去,邵承東快進快出,前后用時不到十五秒,就揣了一把現金在懷里。
他現在就是錢多,只是沒有票,很多東西都買不到。
但是二手相機,膠卷,不在限制行列。
如今能買得起相機的家庭很少,膠卷大部分都是照相館,代拍點購買,所以沒有限制。
邵承東數了一遍錢,塞進褲兜,出了廁所,就直奔前門委托商店。
前門在過去住的販夫雜卒,手藝人,下九流賣藝的居多。
這里的委托商店里面,稀奇古怪的東西也最多。
邵承東進門就看見了清朝時期的臺燈,留聲機,很受一些小資情調的人喜歡。
他們這些人也以文藝界的居多,如今的日子有多瀟灑,未來就有多悲慘。
不能說他們不無辜,大部分的確需要葛敏。
人的階級論,精英論,投降主義,都是他們這些人根深蒂固的思想。
未來東大都快追上美國了,還有人跪著站不起來,更別提現在了。
而他們嘴上憂國憂民,卻夜夜笙歌,把老百姓都當做踏腳石。
邵承東收回了放飛的思緒,把注意力放在了柜臺里面的照相機上。
這家店鋪有七八臺相機,沒有國產的,全部是進口的。
國內前年才生產出了第一臺相機,如今還沒有普及,如今的相機,都是進口的,而且以德國和美國貨居多。
至于東瀛,他們的電子產品還要十幾年才能出頭。
邵承東看中了一臺徠卡3b型號的135相機。“同志,能把這臺相機拿出來我看看嗎?”
邵承東一進門,就被店內的兩個師傅看在眼中。他穿著白襯衣,高襠褲,運動鞋,衣著氣度都頗為不凡。
特別是他一進門根本沒有四處打量,直奔相機柜臺,顯然有明確的消費指向。
所以等到邵承東開口,大師傅也沒有半點遲疑,直接幫他拿出了這臺相機。“這是徠卡38年的產品,在二戰期間受到世界各國的青睞,這臺相機保存的不錯,差不多有八成新。”
“多少錢?”
“五百二。”大師傅熟練地操作著相機,讓徒弟拆了一節電池過來裝上,然后開機。
邵承東有心理準備,知道如今的電子產品價格都非常昂貴,但五百二依舊超出了他的接受范圍。
他楞了一下問道:“這么貴,能便宜一點嗎?”
“德國貨就是貴,要是愛普森,兩百塊就能賣你,這臺相機保存的好,你看……”
他操控著相機,讓前面的鏡頭伸縮著。“這相機不僅是廣角,還能自動定焦,稍微熟悉就能熟練操作。而其他相機,大部分都需要專業人士才能拍照。”
討價還價了一番,邵承東花了四百八,買下了這臺相機,同時大師傅送他兩卷膠卷,兩節電池,一年的保修。
邵承東摸索了一番相機功能,雖然曝光度需要人工掌握,但是有自動定焦功能,這款相機就不難操控。
邵承東只是簡單摸索了一番,就把相機裝進皮盒挎在胸前,準備去城墻上拍攝幾張照片。
出門的時候,他看到了進門墻上掛了不少字畫,這里面不乏名家名作。
邵承東站住腳步觀察了一番,決定等會回去的時候再過來采購一批。
如今的京城,對他來說就是一座金礦,但更多的是情懷。
像齊白石,徐悲鴻他們的畫,現在買下來,未來能值不少錢。
可要是想靠這個發財就算了,真正值錢的時候,他已經老的瀟灑不動了。
何況那個時候,他也不可能缺錢。
靠古董賺錢,對現在的他根本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