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北京市
- 中國地理讀這本就夠了
- 韓燾
- 10524字
- 2015-02-06 12:24:12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簡稱“京”,四個中央直轄市之一,全國政治、交通和文化中心。北京地處于華北平原北端,東南局部地區和天津相連,其余被河北省所環繞。北京共轄14個市轄區、2個縣。
北京全市的總面積是16410.54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是1368.32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是1289.3平方千米。山地面積是10317.5平方千米,平原面積是6390.3平方千米。全市平均海拔是43.5米。北京是中國第一個齊聚56個民族的城市,其中有少數民族人口480384人。全市95.69%人口是漢族,除了漢族以外,蒙古族、滿族、回族人口都超過萬人。
北京的氣候是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降水季節分配得很不均勻,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個月,7、8月有大雨。
北京是有著3000多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它薈萃了元、明、清以來的中華文化,擁有著非常多的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是世界上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最多的城市。從燕國起的2000多年里,在北京建造了很多的宏偉壯麗的宮廷建筑,使得北京成為了我國擁有帝王宮殿、園林、廟壇和陵墓數量最多,內容最豐富的城市。因此北京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有多達200多處對外開放的旅游景點,其中主要包括北京的故宮、天壇、圓明園、皇家花園北海、皇家園林頤和園,還有八達嶺長城、慕田峪長城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恭王府等名勝古跡。全市共有文物古跡7309項,99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含長城和京杭大運河的北京段)、326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國家地質公園、15處國家森林公園。
北京也是世界第八大“美食之城”。北京的風味小吃具有悠久的歷史,品種繁多、用料講究、制作精細,可以說是有口皆碑。其中北京極具代表性的小吃有豆汁兒、豆面酥糖、酸梅湯、茶湯、小窩頭、茯苓夾餅、果脯蜜餞、冰糖葫蘆、艾窩窩、豌豆黃、驢打滾、灌腸、爆肚、炒肝等。
北京的文化生活也非常的豐富多彩,各種類型的演出、國際性的展會等更是一應俱全。京劇被譽為中國的“國粹”,具有二百余年的歷史,華麗的戲服、動聽的唱腔、百變的臉譜,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著名的中國國家大劇院、長安大戲院、湖廣會館、老舍茶館、中國京劇院、梅蘭芳大劇院、保利劇院等都經常有傳統的京劇演出。北京的夜生活更是精彩紛呈,后海、三里屯、南鑼鼓巷酒吧街都是游人的好去處。
中國擁有世界遺產最多的是哪個城市
北京是中國擁有世界遺產最多的城市,它有著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同時也是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全球只有極少數城市像北京一樣長時間作為一個國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它薈萃了自元明清以來的中華文化,擁有非常多的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
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燕京八景,它指的是北京舊時的八個景觀,包括薊門煙樹(西土城)、盧溝曉月(盧溝橋)、金臺夕照(金臺路)、瓊島春蔭(北海公園)、居庸疊翠(八達嶺)、太液秋風(中南海)、玉泉趵突(玉泉山)和西山晴雪(香山、八大處)。北京地區八景的說法最早出現在金代古籍《明昌遺事》中,在此后歷代地方志包括《宛署雜記》(明)、《宸垣志略》(清)等對燕京八景都有提及。早期的燕京八景和之后的燕京八景存在一定的出入,一直到清乾隆年間,乾隆皇帝親自主持修訂了燕京八景的說法并且下旨建造御書燕京八景碑,燕京八景的景觀和描述因此也就固定下來了。
北京具有非常豐富的旅游資源,對外開放的景點多達200多處,它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宮紫禁城、祭天神廟天壇、皇家花園北海、皇家園林頤和園和圓明園,還有八達嶺長城、慕田峪長城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恭王府等名勝古跡。
哪一季是北京一年中最好的季節
北京處在西、北、東三面環山之中,經由西北吹來的冷空氣,受到高山的阻擋,在下沉時又受到增溫作用,故而北京的冬天比其他同緯度地區要溫暖一些,而夏季東南暖濕氣流因為受到海洋的調節作用,也不會太炎熱。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的優越氣候條件,是北京地區倚山臨海的特殊地理環境所賜予的。
北京冬季干燥,春季多風,夏季多雨,秋季天氣晴朗、溫和,因此秋天也是一年之中天氣最好的季節。北京的秋季,很少會出現炎熱的天氣,“秋高氣爽”是北京秋天的特點。此時不僅溫度適中,天空也會特別的藍,月亮顯得格外明,星星顯得格外亮,這時也是北京最適合旅游的時候。
到了深秋的時候,氣溫就會降得很快,因此有“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說法。有時候氣溫可以從10℃驟降至0℃以下,有時天上雪花飛舞,但是樹木仍然是綠色的,因此就出現了“白雪壓青枝”的景觀。
北京的秋季也是游人來觀賞游玩的最佳時間,可以欣賞到一望無際的香山紅葉,滿地金黃的落葉,天高云淡,氣候宜人,游客可以盡情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北京的降水時間及地區分布是否平均
北京地區的年降水量平均600~700毫米,但是北京的降水時間以及地區的分布是極不均勻的。
北京的12月、1月、2月、3月的降水總量,平均僅僅是109毫米,還達不到全年總降水量的百分之二,平均每月降雪天只有兩天左右,有時候一二個月也不會有降雪,因此冬季比較旱,但是有時候也會出現大雪紛飛。夏季的降水量約有500~65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0%~90%。雨水大多集中在6、7、8三個月內。山前迎風地區降水量比較多,三家店、張坊、昌平、平谷等地形成暴雨中心。
北京地區的降水分布和山脈位置有著直接的關系,降水集中地區在迎風坡,而背風坡的降水量則明顯減少。北京地區東南部屬于平原區,海拔比較低,年平均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山區的延慶盆地、門頭溝的齋堂清水河谷一帶,屬于夏季風的背風坡,降水較少,年平均量還達不到500毫米。相對的迎風坡則降雨量大大增加,例如懷柔的八道河、房山漫水河、平谷將軍關一帶降水量年平均超過700毫米,八道河最高的時候曾經達到820毫米。
所以,總體上來說,北京不管是降水的地區還是時間都是極不均勻的,具有相對的集中性。
哪里是北京城的最高點
景山公園在故宮北面,地處于北京城區中心,位于北京城的中軸線上,占地總面積是23公頃。景山公園南和紫禁城的神武門隔街相望,西和北海公園相鄰。景山高42.6米,海拔88.35米,是北京城的最高點。站在山頂可以俯瞰北京全城,金碧輝煌的古老紫禁城與現代化的北京城新貌盡收眼底。
景山主要景點有綺望樓、山脊五亭、壽皇殿、永恩殿、觀德殿。
綺望樓地處于南門內,依山而筑,樓閣三楹,建造精致華美。這里原本是清代乾隆年間辦官學時,供奉孔子牌位的地方。在此樓的東南側,清代時曾建有八旗子弟學校,但是現在已經不存在了。
景山是由五座山峰組成的,東、西、北三面砌有爬山磴道。山頂五亭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造型優美,秀麗壯觀。萬春亭居于中峰,它是一座方形、三重檐、四角攢尖式的黃琉璃瓦亭,雄偉壯麗。在其兩側是兩座雙重檐、八角形、綠琉璃瓦亭,西側的稱為“輯芳亭”,東側的稱為“觀妙亭”。在兩亭的外側還有兩座圓形、重檐藍琉璃瓦亭,西面的是“富覽亭”,東側的叫做“周賞亭”。之前,每座亭內都設有銅鑄佛像一尊,叫做“五位神”,又有代表甘、辛、苦、酸、咸的“五味神”之稱。但是在1900年被八國聯軍掠走四尊、砸毀一尊。五亭矗立山脊,中間高兩側低,主從分明,左右對稱,更兼梁柱飛金,頂瓦映彩,綠樹環繞,藍天映襯,構成了一副精致、壯闊、精美的畫圖。
壽皇殿在中峰后的正北面,始建于明代,在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又進行重修,是仿太廟建造的,不但規模宏偉,并且還自成一個完整的建筑格局。原本是清代的祭祖處,過去殿內供奉有清朝歷代祖先神像。解放以后,此殿成為北京市少年宮。
永恩殿、觀德殿地處于壽皇殿東,明代時是帝王習射的地方。從清代乾隆起,便改成了停放帝后的靈柩之處。觀德殿現在是少年宮圖書館。
明末崇禎帝吊死的地方在景山東麓,原有一棵老槐樹,但是早已枯死伐除。現在存在的槐樹是重新栽種的,并掛有說明牌,記述了這一歷史事實。
2001年6月25日,景山以明、清古建筑身份,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北京城的建筑布局是以哪里為中心進行建造的
紫禁城地處于北京都城正中,因此北京城的建筑布局是以紫禁城為中心建造的。中軸線穿過皇城正中,也就是穿過紫禁城中三大殿、后三宮。紫禁城正門是正南面的午門,也被稱作是“五鳳樓”。宮城中最高的一座門是午門,朝中大赦、獻俘等重大儀式都在午門舉行。其北門是神武門,東門是東華門,西門是西華門。
紫禁城占地面積是724250平方米,這還沒有把護城河與城墻的綠化帶計算在內。宮殿建筑總面積達163000平方米。紫禁城是一座長方形的城池,南北長是961米,東西寬為753米,有高10多米的城墻圍繞在四周。
北京紫禁城籌建于明成祖永樂(1404~1424年)五年,興建于永樂十五年至十八年。從明永樂五年(1407年)起,明成祖集中了全國匠師,征調了二三十萬民工和軍工,用了14年的時間,建成了這組規模宏大的宮殿組群。清朝沿用以后,只有部分經過重建和改建,總體布局基本上沒有變動過。
紫禁城作為明清兩代的宮城,全部宮殿可以分為兩部分,分別是外朝和內廷。從建筑的功能來看,外朝是皇帝辦理政務,舉行朝會的地方,國家的重大活動和各種禮儀都在外朝舉行。內廷地處于紫禁城的后部,主要包括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這是帝后居住的地方,居住用的東西六宮和寧壽宮、慈寧宮等在這組宮殿的兩側;還有分布在內廷各處的四座御花園。宮城內有禁軍的值房和一些服務性建筑以及太監、宮女居住的矮小房屋,宮城正門午門至天安門之間,有朝房建在御路兩側。朝房外,東為太廟、西為社稷壇。宮城北部的景山則是附屬于宮殿的另一組建筑群。
紫禁城宮殿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用金碧輝煌的彩畫做裝飾。其平面布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莊嚴、和諧,都可以說是世界上罕見的,集中國古代建筑藝術之大成,是中國二千多年專制社會皇權思想的集中體現。
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廣場叫什么
天安門廣場是北京的中心地帶,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廣場。總占地面積是0.44平方千米,東西寬度是500米,南北長為880米,地面全部都是由經過特殊工藝技術處理的淺色花崗巖條石鋪成。
天安門建于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名是承天門,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之后被稱為天安門。城門五闕,重樓九楹,通高是33.7米。在2000余平方米雕刻精美的漢白玉須彌基座上,是高10余米的紅白墩臺,墩臺上是金碧輝煌的天安門城樓。城樓下是碧波閃閃的金水河,河上有5座雕琢精美的漢白玉金水橋。城樓前兩對雄健的石獅和挺秀的華表巧妙地相配合,這使得天安門成為一座非常完美的建筑藝術杰作。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并且親手升起一面五星紅旗。從此天安門城樓成為新中國的象征,它莊嚴肅穆的形象是中國國徽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中國成立以后,天安門廣場拓寬,并且在廣場中央修建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后來又分別在廣場的西側修建了人民大會堂、東側修建了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南側修建了毛主席紀念堂。
每天清晨的升國旗和每天日落時分的降國旗是最為莊嚴的儀式。同時天安門廣場是無數重大政治、歷史事件的發生地。天安門廣場在1986年被評為“北京十六景”之一,景觀名字是“天安麗日”。
王府井大街的名字是怎樣得來的
王府井大街,南起東長安街,北到中國美術館,總長度約1600米,它是北京最為有名的商業區。王府井的日用百貨、五金電料、服裝鞋帽、珠寶鉆石、金銀首飾等,琳瑯滿目,商品進銷量極大,是號稱“日進斗金”的寸土寸金之地。
王府井大街是在1915年定名的。現在的王府井大街是北京著名的商業街,成為了中外旅游購物的天堂。其實王府井的前身只是一個小村落。一直到了忽必烈定都北京之后,這個小村落開始慢慢的熱鬧起來,并且有了“丁字街”的稱呼。明成祖時,在這一帶建造了十個王府,于是就改稱十王府或者是十王府街。明朝滅亡以后,王府也隨之荒廢了,人們將它稱為王府街。清光緒、宣統年間,這里開始變得十分繁華,街的兩旁出現了很多攤販和店鋪,還有一個“官廳”,成為了在當地很有名的一個市區。1915年,北洋政府內政部繪制《北京詳圖》時,將這條街分成三段,北街稱王府大街,中段稱八面槽,南段因為有一眼甜水井而稱王府井大街。后來,逐漸用王府井稱呼整條街了。
近些年來,王府井發展得非常快,從南口北京飯店入街北行,只見牌匾高懸,店鋪森然,人頭攢動,好似流水一般,從早到晚,每天進入這條街的中外顧客有百萬人次之多。現在,王府井大街整飾一新,以嶄新的面貌歡迎著中外游客。
世界上至今為止唯一的一座冰川遺跡陳列館是哪個
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跡陳列館地處于石景山區模式口的第四紀冰川基巖冰溜面遺跡旁,面臨永定河,背靠翠微山,它是世界上迄今為止唯一的一座冰川遺跡陳列館。
該館在1992年7月正式開放,不僅向廣大觀眾傳播介紹地球、地質方面的科普知識,而且弘揚李四光等科學家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為地質界專家學者提供了一個實地考察、學術交流的活動場所。
館內展覽介紹了第四紀冰川的基本知識、李四光先生第四紀冰川學說的創立和發展、冰川系統的研究與應用,以及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作用和我國第四紀冰川分布及考察情況等。展品的大部分是冰川遺跡的照片資料以及部分磧石標本。
館內一共設有四個展廳,展覽分為地球——我們的家園、第四紀冰川的基礎知識、李四光創立新中國第四紀冰川學說以及氣候與環境變化與人類的關系,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向人們介紹了地球和太陽的形成和關系、人類的誕生、冰川的形成和消亡、李四光創立新中國第四紀冰川學說和地質工作者為尋找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跡所作出的不懈努力等。
冰川擦痕是由冰川夾帶的塊石在運動的時候相互摩擦或與冰川槽谷基巖摩擦形成,痕跡大多呈釘子形。模式口的冰川在我國北方是第一次發現,擦痕清晰,集中并且成片,保存也比較完好。在普通人看來,擦痕實際上就是在巖石上一層層清晰的集中的呈釘子形狀的痕跡。冰川擦痕的發現,為研究遠古地質、氣候、生物及古人類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依據,因此,這一發現曾震動了世界地質界。
哪里是世界上材料最豐富、最有價值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遺址
周口店遺址屬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處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區周口店鎮龍骨山北部,它是世界上材料最豐富、最系統、最有價值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遺址。1921年至1927年,考古學家先后三次在“北京人”洞穴遺址外發現三枚人類牙齒化石。1929年,又發現了北京人頭蓋骨化石,以及人工制作的工具和用火遺跡,于是成為了震驚世界的重大考古發現。
北京猿人化石一共出土頭蓋骨6具、頭骨碎片12件、下頜骨15件、牙齒157枚及斷裂的股骨、脛骨等,分別屬于40多個男女老幼個體。北京人的平均腦量達1088毫升(現代人腦量為1400毫升)。根據推算,北京人身高為156厘米(男),150厘米(女)。北京人屬石器時代,錘擊法是北京人加工石器的主要方法,其次是砸擊法,偶爾還有砧擊法。北京人還是最早使用火的人類,并且還能捕殺大型動物。通常北京人的壽命較短,根據相關的統計,68.2%死于14歲前,超過50歲的人還不足4.5%。
在龍骨山頂部于1930年發掘出生活在2萬年前后的古人類化石,并且命名為“山頂洞人”。1973年又發現了介于“北京人”和“山頂洞人”年代之間的“新洞人”,表明北京人的延續和發展。
通過對這些考古資料的研究,證明北京猿人距今大約69萬年,他們創造出了頗具特色的舊石器文化,對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在1987年12月批準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為世界文化遺產。
哪里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
頤和園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是我國的四大名園之一。地處于北京市海淀區,距離北京城區15千米,總占地面積約2.9平方千米。它是利用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將杭州西湖風景作為藍本,吸取了江南園林的某些設計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園。頤和園也是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
頤和園始建于1750年,在1764年建成,水面約占園林總面積的四分之三。乾隆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帶,就已經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從海淀到香山這四座園林自成體系,相互間缺乏有機的聯系,中間的“甕山泊”成了一片空曠地帶。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為了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動用448萬兩白銀將這里改建成為清漪園,以此為中心將兩邊的四個園子連成了一體,形成了從清華園到香山長達二十千米的皇家園林區。
咸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用籌措海軍經費的名義動用銀兩,由雷廷昌主持重建,并且改名為頤和園,作為消夏游樂的場所。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頤和園再一次遭“八國聯軍”的破壞,很多的珍貴寶物都被洗劫一空。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修復。后來在軍閥混戰、國民黨統治時期,又遭到破壞。
1949年之后政府不斷撥款修繕,1961年3月4日,頤和園成為了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5月8日,頤和園經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2009年,頤和園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頤和園擁有很多項世界之最、中國之最。
哪座山被稱為“京西小五岳”
圣蓮山地處于北京西南,房山區西北的群山峻嶺之中,海拔是930米,這里是道教的聚集之地。這里古樹參天,廟觀亭閣掩映在濃蔭茂密的山林之間,山間路徑各有特色。它集中展示了山峰雄、險、奧、絕、秀的特點,因此有“京西小五岳”的美譽。
圣蓮山景區以太行山為脈絡,古時稱太山,因為整個山體很像一朵蓮花,因此稱作“圣蓮山”。圣蓮山在晚清處于鼎盛時期,建廟宇于峭畔,佛道合一,演繹出獨特的文化特色。在景區休閑區內還建設了風格各異的蒙古包和星級酒店等現代化服務設施,面積達48平方千米,2004年6月18日正式對外開放并成功舉辦了第十屆房山旅游文化節。
圣蓮山景區植被垂直分布,分別是溫帶闊葉林、鵝耳櫪萌生叢和荊條灌叢,其中以九龍谷生態溝最為顯著。野生動物有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和兩棲類,其中,斑羚、豺、赤狐、紅腳隼、禿鷲、蒼鷹等都是國家級保護動物。主要景觀有山門、神牛嶺、佛椅山、斑馬石、三碰水、檀香茶舍、祭拜臺、九龍谷、翠屏峰、二十八盤道、圣蓮寶塔、古碾房、杏林塔院、逍遙谷、天生橋、閻王爺鼻子、晾馬臺、古松、迎客松等。
圣蓮山是國家AAAA級景區,市級地質公園。它是集歷史文化遺產與人文景觀為一體的大型旅游景區,被稱為“京都第一奇山”。
哪里是中國目前已發現規模最大的崖居遺址
洞溝古崖居位于北京市延慶縣張山營鎮。它是中國目前已經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崖居遺址。
洞溝古崖居為古崖居遺址,占地面積1.5平方千米,洞窟1200平方米,現代建筑120平方米。1984年,延慶縣文物管理所在張山營鎮海沱山麓發現7處人工開鑿的人居洞窟。這七處分別是朝陽洞、焦家洞、七眼洞、大峪溝、狐狽洞溝、爛角溝和童家溝五道湖洞,其中規模最大的是洞溝一處。
洞溝石窟分為三個部分,前溝東山壁是主洞窟群,有48個洞;南北坡有43個洞;后溝東北坡有26個洞。前后溝之間東山崖上還有1個兩層大洞。洞中間有1個大石案,6根石柱支撐上層,大洞內兩旁還有小洞,當地人稱做是“官堂子”,也叫做“金鑾殿”。前后溝一共有洞窟117個。其中有單間的,也存在二、三套間的,大約有200間之多。洞內鑿有石燈臺、石柜臺、石坑、石水槽、石馬槽,鑿工細致,棱角分明。洞窟分層鑿刻,不是上下相通,就是左右相連,就如同一個石窟村落。
洞溝古崖居在1990年2月23日被定為北京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7月對外開放,隸屬北京市延慶縣文化文物局。
北京已知的唯一一處軍事性古戰道在哪里
張坊古戰道地處于北京市房山區張坊鎮張坊村,它北依太行山,南臨拒馬河,距離市區80千米。這里景色秀美,風光宜人,有很多的名勝古跡。古戰道長約1500米,現在已經修復了400多米,根據文物專家認定,這是北京地區發現的唯一一處軍事性古戰道,內有藏兵室、兵器室、指揮室和生活設施,對于研究古代軍事、政治、建筑有很高的價值。
1991年,在張坊村內發現了北宋真宗年代修建的古戰道。戰道從地面進深4米,青磚結構,順砌,上下錯縫,頂部是立磚順砌。這種砌法和宋、遼時代營造法式一致。古戰道并排可站3人,高是2.3米左右,下面青磚墁地,有流水槽、盛水缸,墻壁有臺燈設在邊側,通氣孔在頂部,地道內有一深水井,地道兩側均有寬約2米的藏兵室,有的藏兵室內有土坑。古戰道在古鎮地下四通八達,曲折迂回,通四門城樓。張坊古戰道是國家A級景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哪里被稱作是華北“天然動植物園”
百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在1985年建造的,地處于北京門頭溝區清水鎮境內,總面積21700平方米,其中核心區的面積6800平方米,是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它是北京目前面積最大的高等植物和珍稀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動、植物資源豐富,一直都有華北“天然動植物園”的美譽。
百花山地形、地貌、地質條件復雜,具有非常高的科學價值和游覽價值。這里有反映地質變遷的歷史遺跡——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早期寒冷條件下形成的“古石海”、“冰緣城堡”、“冰壁巖柱”等。百花山環境獨特,風景優美,氣候宜人。年降水量720毫米以上,年均氣溫是6~7攝氏度,7月份平均溫度22攝氏度,這里是消暑避夏的勝地。百花山還有豐富的水資源,水質甘醇,沒有污染,在海拔900米至2000米處都有清泉分布。
百花山的風景資源可以分為四大景區,分別是百花山主峰景區、百花草甸景區、望海樓景區、百草畔景區。百花山的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這里有四個植被類型,十個森林群落。植物種類有130科,485屬,1100種,其中具有藥用價值的植物計400余種。動物種類170種,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金錢豹、褐馬雞、黑鸛、金雕,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斑羚、勺雞,市級保護動物50余種。
百花山在2008年1月正式被國務院審定為全國19處新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一,它以自己獨特的景色吸引著中外的游人。
華北地區唯一開放的水旱洞為一體的自然風景溶洞在哪里
銀狐洞坐落在北京房山區佛子莊鄉下英水村,距離市區60千米,地域海拔200~300米。它是中國華北地區唯一開放的水旱洞為一體的自然風景溶洞。特色景觀是洞頂倒掛著長近2米、形狀好似貓頭狐貍身的雪白方解石晶體,被稱作是“中華國寶”——銀狐。
銀狐洞風景區以著名景觀天然國寶、喀斯特巖溶奇觀銀狐而聞名于世,銀狐洞洞體幽長曲回,可游覽洞體長度達4000米。洞內極具特色的十大巖溶景區有99處。在洞內有長達1500米的地下河,可以戲水泛舟,河水清澈見底,并且含有人體所必需的多種微量元素,具有十分神奇的醫療作用。
近些年來,景區在開發旅游的同時,積極的整合環境,并且完善配套設施,開辟洞內科普探險新的游覽項目,增加了服務特色,使得景區的知名度日漸提高。
2000年通過國家AA級景區評選,2002年銀狐洞又獲得國家風景區稱號。2002年開設的洞內代步電車,可以使游人免受步行的困擾。2003年開辟的洞中水路探險,使洞中水路旅游項目更加完善,使得銀狐洞旅游更加具有特色。除此之外,2003年景區在2000多米的水洞交接處,利用天然的洞體開辟了北京首家地下溶洞音樂大廳茶座,解決了地下溶洞游的休息與娛樂問題,深受游客的好評。地下洞穴游覽之余,游人還可以在洞外觀賞自然風光,欣賞天然美景。
中國北方唯一一處大規模喀斯特巖溶地貌位于何處
十渡風景區地處于北京西南部,距離市區僅70余千米,轄區面積301平方千米,它是華北地區唯一以巖溶峰林、峰叢、河谷地貌為特色的自然風景區。
十渡風景區內有很多處的文物古跡,例如古城址、古炮臺、古建筑、古地道、古戰場、摩崖石刻等,以及近代革命活動遺址和有紀念意義的紀念館,六壯士紀念碑、趙然墓等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平西抗日烈士陵園被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十渡還有十分豐富的民俗文化,老人臉、一線天、蝙蝠山、石人峰等景觀的來歷都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民間傳說,同時還具有豐富的風土人情以及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
地表巖溶地貌主要發育在拒馬河河谷兩側,由產狀平緩的中元古界霧迷山組碳酸鹽巖地層形成的峰叢、峰林、孤峰、平頂山、谷地組合型巖溶地貌,這是北方地區少見的規模較大的巖溶景觀。其中最為典型的有筆架山、蝙蝠山、龍山、虎山、麒麟山、童子山等山峰及其它自然優美的山體,都是保護的重點。
地下巖溶洞穴是此景區重要的地質遺跡之一。它主要集中分布在景區的北部東關上、王老鋪、栗元廠、六合村和西太平,呈北西—南東方向展布,是一處長約16千米、寬約4千米的巖溶洞穴帶。絕大多數的洞穴賦存于中元古界薊縣系鐵嶺組地層內,只有西太平洞穴賦存在上元古界青白口系景兒峪組灰巖中。這些成群出現的巖溶洞穴形態奇特,成因各不相同,景觀各具特色。景區內的洞穴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成因類型,第一種是東關上落水洞,它的深度是246米,洞底面積將近10000平方米,形成大廳式洞穴,因此被稱為“龍仙宮”;第二種是由地下河沖刷侵蝕作用形成的具有雙層結構的長是700米的三清地下大峽谷;第三種溶蝕洞穴,是由各種化學沉積作用形成的堪稱地下藝術殿堂的仙棲洞。
十渡風景區順利通過國家旅游局AAA級景區評定,被國土資源部批準為國家地質公園,被市園林局評為市級先進風景名勝區,連續4年被評為市級文明景區,榮獲“全市旅游安全先進單位”等稱號。
哪里是世界上最宏偉的古代軍事防御工程
長城是古代中國在不同的時期為了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筑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它也是世界上最宏偉的古代軍事防御工程。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里,因此也被稱作是萬里長城。
現存的長城遺跡主要是在14世紀建造的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遼東虎山,總長度是8851.8千米,平均高6至7米、寬4至5米。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的奇跡,它見證了中國悠久的歷史。它和天安門,兵馬俑一起被世人看成是中國的象征。
根據相關記載,秦始皇用了近百萬的勞動力修筑長城,總數占全國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都是用人力來完成,工作環境又在崇山峻嶺、峭壁深壑之中,可以想象難度是多么的巨大。
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甘肅嘉峪關,東至鴨綠江。從東向西一共經過了10個省區市。它像一條矯健的巨龍,跨越群山,經過絕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于崇山峻嶺之巔,黃河彼岸和渤海之濱。從古至今,但凡見到過長城的人無不被它的氣勢磅礴所征服,更驚嘆于它的宏偉規模和艱巨工程。
長城是一座稀世珍寶,也是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跡,它象征著中華民族堅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整個人類的驕傲。它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也是和埃及金字塔齊名的建筑,它是人類的奇跡。長城在1987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