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逝的古國(學生探索者系列)
- 《學生探索者》編委會編
- 3111字
- 2025-02-18 17:40:30
扼東西咽喉
月氏
歷史放映
張騫通西域,開辟出一條連通亞歐大陸的“絲綢之路”,這條“絲綢之路”由長安起始,貫穿甘肅、新疆,直達中亞、西亞各國,成為當時鑿空西域的黃金通道。而月氏,這個長期駐扎在中國古代河西走廊的一個古老民族,恰恰居于這條“絲綢之路”上,形成地扼東西、勢控河西的戰略要地。
月氏人與吐火羅人
月氏出現極早,建國卻較晚,曾被稱作析枝、禺氏、禺知、大月氏等。月氏究竟屬于什么種族,史料中沒有記載,直到20世紀末,有專家學者發現了一種不知名的語言,操這種語言的人自己稱之為吐火羅語。學者們推斷,這種語言可能就是月氏人及其近親部落的語言。
與種族問題一樣,月氏人源于何處也是個謎。月氏與匈奴、東胡等一般游牧部落還有不同之處,他們并不是單純地過著游牧遷徙的生活,而是采取將筑城定居與游牧結合的生活方式。這一點與上文提到的吐火羅人習俗相近,而且,月氏在河西的許多故地地名,都可以用吐火羅語去解釋、意譯。種種跡象表明,月氏人很可能就是吐火羅人中的一脈分支。

現代人在演繹古代西域大月氏人的舞蹈。
春秋戰國時期,月氏西北有義渠國、烏孫國,南部有羌方,這在當時是附近比較強大的幾個諸侯國,逐漸強盛起來的月氏向鄰國烏孫發起戰爭,占領了敦煌一帶。后又趁秦國重擊義渠時,統一了整個河西地帶,在今天的張掖市沙井鄉古城村處建都昭武城,初步形成地扼東西、勢控河西之態,昭武城成為中原與西域聯通的咽喉要地。
這時的月氏正值鼎盛時期。月氏人不僅與接壤的大秦國建立頻繁的貿易關系,將中國絲綢通過昭武城輾轉運至西域、歐洲、非洲等地,而且本族人數也直線躍升,僅“控弦者可一二十萬”,當時匈奴遠未形成氣候,西域一帶僅有東胡能與之抗衡,所以盛傳有“東胡強而月氏盛”的說法。
兩次重創引發西遷
七雄爭霸以后,秦國雄視中原。西域大小諸侯國雖然表面尚未大動干戈,卻時時在審時度勢,尤其是當時主要占據內蒙古與河西兩地的東胡和月氏。而與兩國鄰近的匈奴,此時剛剛由頭曼單于統一部族,雖然頭曼單于生性好戰、野心勃勃,但又怎奈勢單力薄,被秦國打得大敗而逃。頭曼單于——這位敗軍之將不得不暫時收斂,既不敢再犯大秦,又要對附近全盛起來的東胡與月氏恭敬有加。
頭曼單于后來為美色所迷,想立幼子為繼承人,此時,他便想出一箭雙雕之計:將大兒子冒頓送去月氏作人質,既可以暫時穩定月氏,也方便日后發兵借他國之手殺死冒頓。
頭曼單于自以為妙計天成,卻恰恰忽略了兒子冒頓。冒頓是一位有勇有謀的優秀帥才。當父親將他送往月氏時,他已覺察出些許不妙來,偶然聽說匈奴就要發兵入侵月氏時,他完全明白了父親的險惡用心。

西漢玉舞人(一)
舞人衣著長袖,翩然起舞,舞姿動作較大,身體扭曲呈斜體“S”形。
就在月氏驚聞頭曼要起兵時,決意斬殺冒頓。機靈勇敢的冒頓再無拖延,趁著月夜躲開看守,悄悄盜了匹好馬,連夜向匈奴境地奔逃。
月氏由此喪失了除去冒頓的最佳時機,月氏人沒有想到,正是這位僥幸奔逃的草原少年,日后竟會成為堂堂月氏的克星。公元前207年,蓄勢已久的冒頓弒父登基,自立為匈奴族的單于。
冒頓單于是一位杰出的軍事領袖。在他統治匈奴初期,厲兵秣馬,潛心備戰,即使受到東胡的幾次侮辱也能泰然相對。當這位草原梟雄自認為時機成熟時,幾乎不費吹灰之力便一舉殲滅了號稱“控弦之士十余萬”的強敵東胡。初戰告捷的冒頓并未忘記當年月氏王將他軟禁并意欲殺之的深仇大恨,掉轉馬頭又進軍月氏。
月氏面對強敵來襲,顯然是猝不及防,更沒想到當年的一時疏忽竟鑄成大錯。然而此時悔之晚矣,強大的匈奴在冒頓的統率下如同風卷落葉般席卷了整個河西地帶。
這一次,月氏人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
為了恢復元氣,保存種族力量,月氏人迫不得已離開河西,開始了艱難而漫長的西遷。
吐火羅人
吐火羅人是最早定居在天山南北的古代民族之一,阿爾泰山至巴里坤草原之間的月氏人、天山南麓的龜茲人和焉耆人、吐魯番盆地的車師人以及塔里木盆地的樓蘭人,皆為吐火羅人。他們對西域文明,乃至整個中國文明的發生、發展都起過重要作用。西亞起源的小麥就是吐火羅人從西方引入中國的。具有千年文明史的樓蘭文明、對中國佛教史發生重大影響的龜茲文明、融會東西方多種文化因素的吐魯番文明,也是吐火羅人創造的。
月氏西遷必然要經過當時的烏孫國。烏孫在當時尚是一個小國,無力抵擋月氏人的西侵,烏孫國王被殺死,月氏人繼續西進,雖然暫時逃脫匈奴追擊,緩得一口氣,卻沒想到又在此地留下了滅族之患。
烏孫國新國王獵驕靡欲報殺父之仇,四處求援。匈奴當然不會放過這個絕好機會,找到獵驕靡主動聯手,援助這位新國王重新整治烏孫國。得到強援支持的烏孫國迅速成長起來,當即率本國所有精銳部隊與匈奴軍隊聯手,西征討伐月氏。
這時,已到了公元前162年,匈奴王已由冒頓的兒子老上單于接任,兩股精銳部隊直線插入遷徙至伊犁河流域的月氏暫居地。這場慘烈的戰爭讓月氏人第二次遭到了毀滅性打擊。老上單于殺死了月氏王,將他的頭蓋骨帶回匈奴國,外部蒙牛皮,內里嵌金箔,做成酒杯肆意羞辱。
兩次重擊,讓月氏人再無抵擋之力,他們對匈奴的恐懼遠勝于仇恨,除了逃離別無選擇。殘存的月氏人這一次分作了兩支隊伍,較大的一支歷盡艱辛經過大宛后,到達現今的阿富汗北部等地,也就是當時的大夏國,月氏人在這里降伏了大夏,建大月氏國。較小的那一支月氏人并沒有跟隨下去,而是逃入了祁連山南麓,與甘肅及青海當地的羌人們融合雜居,這就是史上稱作的小月氏。
消失外域的華夏一脈
大夏國,多是半農半牧者。這一點,與月氏人極為相似。當月氏人征服大夏后,覺得這里的風土人情、氣候等比較合意,索性在媯水,即今阿姆河處立國定都。其后相當長的一段年月里,媯水因為多國貿易中轉逐漸變得繁華起來,遠離匈奴的月氏人這才得已休養生息,安居樂業。
其時,匈奴屢次侵擾西漢邊郡,兵鋒直指長安,讓漢武帝大傷腦筋。漢武帝從俘虜口中得知西部有月氏國,曾與匈奴有血海深仇,便想聯合月氏國夾擊匈奴。于是,他便在大漢境內傳詣招募能出使月氏的勇士,這才有了張騫通西域。
張騫在西去路上被匈奴擒獲并羈押了十年之久。十年之后,張騫終于尋了個機會逃脫出來,歷盡艱辛,終于到達月氏王廷。
其時的月氏國,由于國王被老上單于殺死,王子又年幼,就由王后乃真爾朵暫時代理王位。當張騫將來意說明后,王后乃真爾朵并未動心,婉言謝絕了大漢的結盟之意。
張騫在月氏國逗留了將近半月,發現月氏國確是安居樂業,子民們也再無意與匈奴爭戰,不得不放棄了說服月氏聯兵的意圖,帶領不多的隨從輾轉返回了大漢,月氏國也從此再未與匈奴對敵。
張騫通西域歷經了13年之久,雖然他未能達成旨意,但卻將沿途的各國信息,包括月氏國的情況如數報知了漢武帝。月氏,也正是因了張騫的發現,才在華夏文明史中驚鴻一現。
公元前1世紀初,月氏國分裂為五大部分,其中的貴霜首領稱翕侯滅除了其他四部,創立了貴霜王朝,建都于喀布爾。
公元90年時,貴霜王仰慕大漢威名,特派使者遠道而來,向大漢公主求親,途中被漢朝名使班超拒絕,正值盛時的貴霜王咽不下這口氣,派遣副王謝領軍七萬,與班超對壘,最終兵敗。落敗的貴霜王很識時務,立即準備了重金大禮前來求和。班超雖與貴霜王交過戰,但卻一直不知道他何名何姓,面對這敗軍之將,他干脆以“月氏王”稱呼。此后,貴霜王轉戰外域,再未敢與中原漢朝直接交鋒。
公元2世紀初,貴霜王朝征服印度西北部,成為中亞的龐大帝國。到了公元183~199年,貴霜王朝開始呈露敗象,又過了三四十年,貴霜王朝被薩珊王打擊后一蹶不振。公元3世紀下半葉,貴霜王朝已瑟縮隱匿在犍陀羅和斯瓦特谷地一帶,噠興起后,貴霜王朝自然衰落。自此,曾經占據“絲綢之路”,地扼東西、勢控河西的月氏,便消失在西域境外了。

西漢玉舞人(二)
舞人呈跪姿,呈現出極為熱烈的舞蹈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