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秦北第一好漢,賽過韓世忠
- 人生:農業強國從1981開始
- 長安夢入
- 2010字
- 2025-04-23 22:21:27
高加林抬眼望去,只見這人大概三十多歲,長得又高又壯,站得腰背筆直,給人一種特別干練,特別有精神的感覺。
高加林趕忙和他握手道:“您好王隊長,這次麻煩你了?!?
在這個年代,汽車駕駛員可是人人羨慕,最是吃香的職業。
不但掙錢多,而且特別受人尊敬,社會地位特別高。
尤其是在秦北這樣的山區,那真是方向盤一轉,給個縣長都不換。
王長林也一臉好奇地看著高加林,這些天他一直在外面跑運輸,并沒聽過高加林的事跡。
因此他完全搞不懂,簡永忠為什么要對一個老師這么尊敬。
幾人寒暄兩句,再看那五名裝卸工,已經甩開膀子干了起來。
“我也來幫忙吧?!?
高加林見他們默不作聲的狀態,總覺得有些奇怪,加上他現在也沒事做,便索性擼起袖子加入其中。
幾人見了,忙道:“高老師,你歇著吧,這點活我們干就行了?!?
“高老師,真不用你幫忙,而且你這衣服也不是干活的衣服。”
“就是哩,你這嶄新的的確良白襯衫,哪里能扛麻袋,弄臟了可……”
簡永忠也在一旁勸說,哪知還沒說完,就見高加林彎腰一手抓住一個大麻袋的封口。
然后,也沒見他怎么用力,便同時將兩個麻袋提起,并且像雄鷹展翅般張開雙臂,臉不紅氣不喘地往門外走去。
到了卡車車斗后面,穩穩當當踏上那塊墊腳的木頭,將一個麻袋暫時放在腳邊,右手輕輕一托,便將另一個麻袋平托起來。
簡永忠和五名裝卸工都看傻了,完全不敢相信,眼前這個文質彬彬的教書先生,力氣竟然這么大!
王長林也是一臉驚奇,暗道自己力氣已經很大了,卻絕無可能雙臂平伸提起兩個一百斤的麻袋。
這個書生還真是文武雙全哩,兩條胳膊怕不是有幾百上千斤力氣?
巧珍更是兩眼放光,帶著說不出的崇拜和驕傲,心中不停地對自己念叨——加林哥真的好強壯,好威風??!
直到時,站在車斗上的兩名裝卸工這才反應過來,趕忙雙手將麻袋接過,整齊擺放在車斗內。
“高老師,你這力氣也太大了,真是能文能武,賽過韓世忠哩。”
其他幾人也是一陣夸贊,連“清泉第一好漢”,甚至“秦北第一好漢”這樣的話都出來了。
“你們夸張了,我是有一把力氣,但哪敢跟韓世忠比哩,秦北第一好漢更是不敢當?!?
高加林笑著謙虛道,心里卻很高興。
秦北地處黃土高原,這里自然條件惡劣,經濟發展落后,要在這里生存就要付出比別處更多的努力。
且在歷史上,這里一直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第一線,幾千年來戰爭在這片土地上就從未停止過。
甚至清泉縣名字的來源,也和戰爭有關。
相傳在北宋時期,為了防備西夏侵擾,名臣范仲淹令大將種世衡在此筑城,但城筑好后卻沒有水。
種世衡遂命人在城中鑿井至十五丈,又鑿破數重大石,終于獲得清泉,宋仁宗得知后親筆賜名清泉城。
因此一直以來,這里的民風都極為彪悍,男人的性格普遍樸實豪爽且悍勇威猛。
且不論男女,都非常崇敬好漢,看不起熊漢賴漢。
“寧給好漢牽馬墜蹬,不給賴漢當祖宗”;“好漢死在陣上,賴漢死在炕上”;“吃蒜要吃個辣人蒜,尋漢要尋個打虎漢”,這些秦北諺語便是這種風氣最真實的寫照。
而老家在綏州龍泉縣的兩宋名將韓世忠,便是綏州地區流傳最廣,最受人崇敬的好漢。
自己被人夸贊秦北第一好漢,賽過韓世忠,這個名聲傳揚出去,對高家村的生意肯定是有好處的。
有高加林幫忙,20個麻袋很快裝車完畢。
“辛苦,辛苦?!?
高加林又散了一圈煙,對其中一人道:“我好像認識你,你以前是不是在陳家溝大隊插隊?
現在在糧管所工作了,情況還好嗎?每個月開多少錢工資?”
“高老師真是好記性哩,我是在陳家溝大隊插過隊。
沒想到你只在幾年前,學開拖拉機的時候見過我一次,就記住我了?”
那人很是意外,隨即有些不好意思地道:“我現在其實只是個臨時工,不算是糧管所的正式工人哩?!?
“臨時工?”高加林有些不解。
“就是臨時給糧管所扛大包,基本工資是每天一塊錢,除此外,每天還會根據當天干活輕重多少算錢。
加一起,活多的時候每個月差不多能有五十多塊,活少的時候每個月就三十多一點。
其它津貼、獎金、工裝、糧價補貼、副食補貼什么的都沒有。
吃飯也是吃自己的,看病也要自己出錢,小孩上學也不是免費的。
而且如果偷奸?;パ蠊ぃS時都會被辭退,但好在每年都有一兩個轉正的名額,轉正后待遇就好了?!?
高加林心說難怪,這時候的國企工人可是有著非常強烈的自豪感和榮譽感,還有主人翁精神。
幾乎所有人身上都有著一股很自信樂觀的精氣神,面對領導也是不卑不亢,甚至很多人見面就開領導的玩笑。
而這五人身上卻明顯缺少這種精氣神,面對簡永忠這個領導竟然有一種自覺低人一等的自卑感。
“這樣啊,不過你也不用心焦,國家肯定會想辦法解決你們的就業問題的。
之前我去郵電局,在《華夏日報》上看到,國家在今天正式頒布了《國務院關于城鎮非農業個體經濟若干政策性規定》,明確指出個體經濟是國營經濟和集體經濟的必要補充。
這是國家為了發展生產,活躍市場,滿足人民生活的需要,擴大就業,在鼓勵和支持待業青年經營那些群眾需要,而國營和集體未經營或經營不足的行業。
還讓各地政府和各級部門,對城鎮非農業個體經濟給予支持和方便,不得歧視,亂加干涉或者采取消極態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