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君子之交淡如水
- 上品寒士:從鑿冰求鱸開始
- 瀟逸神
- 2039字
- 2025-02-17 12:01:00
書房中有好幾副王羲之留下來的書法之作,劉浚之拿出來與陳操之一起品鑒揣摩學習。
看著眼前紙墨嶄新的王羲之手書真跡,一向淡定的陳操之,亦是無法克制心中的激動了。
千年之后,書圣王羲之的一些唐代臨摹之作,就已經是難以估量的無價之寶。
更何況,眼前這幾幅字,全都是千真無疑的真品。
哪怕臨摹之人寫的再好,始終是難以完美復刻真作的神韻。
“高韻神情,百代服膺!”
陳操之看著眼前的王羲之真跡,情不自禁的贊嘆道。
一番品鑒學習后,陳操之感覺自己的書法理解,又是上升了一個巨大的層次。
此時的劉浚之,也已經渾然沉浸在了王羲之書法的美妙之中。
這是一種不受時間消磨的美,是漢人文明的巔峰之作,也是可以直透人心的藝術魅力。
望著眼前的這些王羲之真跡,劉浚之曾經不止一次的想過,若是能讓它們留存到千百年后的現代中國,他愿意作出一切的努力。
璀璨的華夏文明,哪怕是在中古的東晉時代,也已經超脫一切凡塵俗事,憑借書法而不朽于萬世。
劉浚之與陳操之二人,或是仔細鑒賞,或是揮毫臨摹,相互指點品評,不知不覺時間竟然過去整整一個上午。
直到小婢女青禾,屢屢在門外探出小腦袋偷看,才終于引起劉浚之的注意。
“青禾,有事?”
劉浚之轉身問道。
此時的劉浚之和陳操之二人,雖然一再小心,但身上手上還是沾了不少的墨汁,仿佛穿著潑墨山水圖在身上一般。
青禾見狀,忍不住嗤笑一聲,“小郎,午時都已經過了,是不是該請客人用午膳了?”
小丫頭本就活潑靈動,劉浚之待她又非常和善親昵,故此說話有些小放肆。
“啊?午時都已經過了嗎?你這丫頭,為何不早點來說。”
劉浚之真的是一點沒感覺時間過得如此之快。
“奴婢都來提醒兩次了,是小郎擺手讓我出去的。”青禾抿著粉紅的小嘴唇,委屈又傲嬌的說道。
對于這個說法,劉浚之根本是毫無印象,可能剛才與陳操之沉浸書法之中,實在太過于投入了。
以東晉主奴規矩來看,青禾屬于有些放肆。
但是,陳操之對此不在意。
他一個現代人靈魂,覺得這些丫鬟仆人也是平等的,反而因為劉家婢女的言行,對劉浚之的友善度更多了。
士庶尚有天地之隔,更何況對丫鬟仆人,往往與待之如豬狗牛羊一般。
眼前的小女婢率性,說明劉浚之待之和善。
不過,陳操之也很是吃驚。
“竟然午時都過了?”陳操之一邊說著,一邊向劉浚之告罪,“操之無禮,耽誤劉兄如此長時間!”
“吾見賢弟,如遇知己,何來無禮耽誤之說!”劉浚之笑著說道。
這時候,一陣嘰里咕嚕的叫聲,從劉浚之和陳操之的肚子里同時響起。
二人相視,旋即皆是笑了起來。
“賢弟,你我且去用膳,然后再繼續!”劉浚之熱情的邀請道。
在此之前,他也完全沒有想到,自己竟然與陳操之如此的相處融洽。
“劉兄盛情,操之本不應該推辭,只是叨擾時間太長了,家母恐怕已經在掛念了,還是早些回去為好,還望劉兄海涵。”陳操之推辭道。
他今早出門的時候,只是跟陳母李氏說還書完畢,就早些回家,現在午時都已經過這么久,母親肯定等的著急了。
劉浚之點點頭,笑著說道:“為人子當孝,自然不能讓令堂擔憂等候,那我就不強留了。”
在得知陳操之是步行來的之后,劉浚之便讓人準備牛車,送陳操之回去。
陳操之堅決推辭,奈何劉浚之不為所動,方才致謝接受。
陳家塢距離劉家至少十里路,若是走路回去,又得多耽誤好長時間。
劉浚之親自送他到門外,牛車已經待發。
旁邊的小婢女青禾,把一個小木匣遞送到劉浚之手上。
劉浚之把它雙手送至陳操之掌中。
“劉兄,這是……”陳操之見狀,連忙問道。
劉浚之笑著說道:“今日你我暢談忘時,令堂肯定擔憂掛懷,略備一物,算是賠罪,還望賢弟勿要推辭。”
陳操之看著手中的木匣,大概一尺長,兩寸寬。
雖然不知道里面裝的是什么,但拿在手中輕若無物,想來可能是繡花綢帛之類。
“浚之惶恐,實在不敢受也!”陳操之推辭說道。
魏晉時代,普通人家向年長者祝壽或獻禮,往往會贈送一些刺繡工藝的綢帛方巾,兼具美好祝福和實用性。
至于價值的話,自然不會像金銀玉石那樣貴重。
但是,哪怕是一方綢帛方巾,陳操之也感覺不能收受。
“知己難得,愚兄一片心意,并非金銀阿睹物,若是不收,豈非視我如外人乎?”劉浚之裝作一副不悅的模樣。
既然劉浚之都這么說了,陳操之便也沒有再推辭的理由。
他鄭重的手下木匣,然后向劉浚之鄭重的告辭。
當牛車走遠后,一旁的小婢女青禾,俏皮的說道:“小郎,你跟陳郎君這么談的來,怎么不約好下次再見呢?”
劉浚之微微一笑,彈了一下青禾愈發粉嫩的臉頰,說道:“我看你是越來越放肆,還要替我做主了。”
“哎呀……”,青禾捂著臉頰,裝作一副吃疼的模樣,實則心中很是嬌羞受用。
“青禾是覺得,你們談得這么好,肯定是知己好友了,經常見面不是應該的嗎?”青禾噘著櫻桃小嘴說道。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陳操之肯定也是這么想的。”劉浚之悠悠的說道。
今天的相見,雙方知道對方可為知己。
換句話說,甜度已經足夠,再加就要過了。
誰也不想在令這一段知己友情,摻雜進去太過功利的味道。
今日暢談,賓主盡興,興盡而歸,不做其他贅約。
至于下一次何時再見?
興盡而歸,自然也是興起而來。
一念至此,劉浚之不禁笑了起來,想不到自己竟然真的是有幾分魏晉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