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陽站在學校鐘樓下,抬頭望著那巨大的青銅鐘擺,腦海中不斷回放著陸遠筆記中的那句話:“真正的實驗室在四維切片中。”他握緊了手中的筆記本,心里隱隱覺得,鐘樓或許就是解開謎題的關鍵。
“你還記得周教授上周講的單擺周期公式嗎?”蘇雨晴的聲音從身后傳來。她手里拿著一份鐘樓的建筑圖紙,眉頭微皺,“鐘擺的長度和周期之間有直接的關系,如果鐘擺的長度被人為改動,那么它的周期也會發生變化。”
孟慶陽點了點頭,回想起周教授在課堂上強調的公式:單擺周期
T=2π根號下L/g
他拿出卷尺,開始測量鐘擺的長度。隨著卷尺緩緩展開,他的心跳逐漸加快——鐘擺的長度竟然是2.47米,而鐘樓銘牌上明明寫著2.45米。
“這2厘米的誤差,絕對不是偶然。”孟慶陽低聲說道,腦海中浮現出陸遠筆記中的另一句話:“鐘樓擺長誤差不是意外。”
蘇雨晴走近幾步,仔細觀察鐘擺的刻度盤。她發現,第十五格到第十七格之間,有三個等距的凹槽,像是某種密碼的痕跡。她用指甲輕輕刮下一點紅褐色的粉末,放在鼻尖聞了聞:“這是鐵粉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有人在刻意制造氧化反應來偽裝這些痕跡。”
孟慶陽的心跳加速,他意識到,這2厘米的誤差和這些凹槽,或許是陸遠留下的線索。他迅速在腦海中計算著單擺周期的變化:“如果擺長增加了2厘米,那么周期會延長大約0.017秒,正好對應鐘樓每天慢17秒的現象。”
蘇雨晴調出近三個月的鐘樓報時記錄,波形圖顯示每天18:03都會出現規律的擾動。她指著屏幕說道:“這些擾動不是隨機的,它們似乎在傳遞某種信息。”
孟慶陽的腦海中閃過一個念頭:“也許,這些擾動是某種密碼,指向下一個線索的位置。”
深夜的物理實驗室亮著孤燈。兩人將鐘擺數據投影在白板上,蘇雨晴用紅筆圈出異常值:“如果誤差不是意外,那這2厘米就是留給我們的密碼。“她調出近三個月的鐘樓報時記錄,波形圖顯示每天18:03都會出現規律的擾動。
孟慶陽突然抓起粉筆,在黑板上寫下:
T1=2π根號下L/g
T2=2π根號下(L+ΔL)/g
ΔT=T2?T1≈πΔL/根號下gL
“代入ΔL=0.02m,L=2.45m,g=9.8m/s2......“他的筆尖在草稿紙上飛速滑動,“計算得ΔT≈0.017秒,正好對應每天累積17秒的誤差!“
蘇雨晴將數據輸入電腦,三維建模顯示出詭異的現象:當虛擬鐘擺擺動到第103次時,影子在地面投射出類似笛卡爾坐標的網格線,交匯點正指向圖書館的方向。
圖書館古籍區的空氣里飄著若有若無的松香味。兩人順著坐標找到《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初版影印本,書脊處嵌著枚微型磁力鎖。孟慶陽剛要觸碰,蘇雨晴突然厲喝:“別動!“
激光筆掃過書柜,無數蛛絲般的紅外線交織成網。最細的那根紅線連接著磁力鎖與頭頂的吊燈——那盞維多利亞風格的銅制吊燈,此刻正以7.83Hz的頻率微微震顫。
“簡諧運動陷阱。“孟慶陽咽了下口水,“如果強行破鎖,吊燈的動能會通過共振放大......“他想起上周實驗課做的彈簧振子演示,當外力頻率接近系統固有頻率時,振幅將呈指數增長。
蘇雨晴抽出陸遠的筆記,翻到畫著鐘擺密碼的那頁:“需要讓吊燈脫離共振狀態,但我們的時間窗只有——“她看了眼手機,“距離下次鐘擺擾動還有2分17秒。“
孟慶陽抓起閱覽室的《大英百科全書》,猛地砸向窗邊的巨型地球儀。金屬球體開始旋轉,角動量逐漸增大,帶動整個書架發生偏轉。當書架的影子與鐘樓投影重合時,吊燈的振動頻率突然偏移到8.02Hz。
“就是現在!“蘇雨晴將鉛筆插入磁力鎖的縫隙。鎖芯彈開的瞬間,吊燈振幅驟然衰減,懸掛鏈條發出令人牙酸的吱呀聲。
泛黃的羊皮紙從書頁中滑落,上面畫著個莫比烏斯環結構的單擺裝置設計圖。圖紙邊緣標注著:
Ek=1/2 mω2 A2
當A=0.13m時,開啟維度接口
孟慶陽的指尖撫過公式,突然意識到什么:“ω是角速度,而ω=2π/T......這個振幅對應的動能,正好能突破勢壘!“
地下倉庫里,兩人按圖紙組裝出怪異的單擺。擺錘是用磁懸浮軸承固定的十二面體,在三維空間里劃出的軌跡竟是克萊因瓶的拓撲結構。當振幅達到0.13米時,空氣突然泛起漣漪,擺錘在最高點詭異地停滯了0.17秒。
“這是量子隧穿宏觀化的表現!“蘇雨晴的聲音帶著顫音,“勢能被凍結在第四維度,所以......“
話音未落,擺錘憑空消失,又在三米外重新出現,將水泥地砸出蛛網狀的裂痕。裂痕中心靜靜躺著一枚六邊形晶體,內部封存著全息投影——正是陸遠在三年前錄制的影像:
“當你們看到這段投影時,說明已經突破經典力學的桎梏。記住,真正的實驗室在動能與勢能交匯的奇點......“
投影突然被雜波干擾,周教授的身影在畫面邊緣一閃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