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最終還是“勇氣”問題嗎?如此說來,先生您上次也說過,阿德勒心理學是“勇氣心理學”。
哲人:如果再加上一點的話,那就是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擁有的心理學”而是“使用的心理學”。
青年:也就是“不在于被給予了什么,而在于如何去使用被給予的東西”那句話嗎?
哲人:是的,你記得很清楚嘛。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論是“擁有的心理學”,繼而就會轉入決定論。另一方面,阿德勒心理學是“使用的心理學”,起決定作用的是你自己。
青年:阿德勒心理學是“勇氣的心理學”,同時也是“使用的心理學”……
哲人:我們人類并不是會受原因論所說的精神創傷所擺弄的脆弱存在。從目的論的角度來講,我們是用自己的手來選擇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我們有這種力量。
青年:但說實話,我沒有信心能夠克服自卑情結,即便那是一種人生謊言,我今后恐怕也無法擺脫這種自卑情結。
哲人:為什么會那樣想呢?
青年:也許先生您的話是正確的。不,我所缺乏的肯定就是勇氣。我也承認人生謊言。我害怕與人打交道,不想在人際關系中受傷,所以就想回避人生課題。正因為如此才擺出了這樣那樣的借口。是的,就是這樣。
但是,先生的話終歸只是精神論吧!只不過是說些“你就是缺乏勇氣,要拿出勇氣來!”之類的激勵的話。這就跟只會拍著別人的肩膀勸告說“拿出勇氣來!”之類的愚蠢指導者一樣。可是,我就是因為振作不起來才煩惱的啊!
哲人:總而言之,你就是希望聽到具體對策,對吧?
青年:正是。我是人,不是機器,不可能一聽到“拿出勇氣”之類的指令后,就馬上像加油一樣地去補充勇氣!
哲人:我知道了。但是,今晚也已經很晚了,所以下次我再告訴你吧。
青年:您不是在逃避吧?
哲人:當然不是。也許下一次還要討論一下自由這個話題。
青年:不是勇氣嗎?
哲人:是的,是關于談論勇氣的時候所不可不提的有關自由的討論。請你也思考一下自由是什么。
青年:自由是什么……好吧。那么,期待著下次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