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了早點,吳濤對梅婆婆道:“感謝婆婆的招待,只是我還有俗事在身,不便在此處叨擾,今日就請告辭離去了。”
梅婆婆聽到之后,也并沒有出言挽留,只是說道:“相公既然有正經的事情要去做,那么老婆子就不再久留了。”
隨后又讓阿九從屋子里頭拎了一罐子的梅子,說道:“這些梅子請相公收下,雖然不是什么珍貴的東西,可也算是老婆子的一番心意。”
“那么就多謝婆婆了。”
梅婆婆帶著阿九與十四娘兩只小狐貍,一起將吳濤送到了紫陽洞的門口,說道:“老婆子一人孤單,先生日后要常回來看看啊!”
“一定,婆婆還請回叭。”
梅婆婆點了點頭,這才轉身帶著兩只小狐貍消失在了紫陽洞中。
這一夜的經歷仿佛就像是一場夢,要不是手上拎著的梅子,在無聲的告訴吳濤一切都是真的。
對于梅婆婆的來歷,吳濤心中始終十分好奇,于是索性在下山的時候,順便拜訪了一趟城隍,想從他的口中知道梅婆婆的身份。
當城隍聽見了吳濤的經歷,臉上也是露出了一絲驚訝,不過隨即又笑道:“你好運氣啊!沒想到竟然能夠讓她親自招待你一晚。”
“城隍爺,那位梅婆婆究竟是何身份?”
城隍也不賣關子,說道:“你可曾聽說過和靖先生?”
“自然!和靖先生梅妻鶴子,天下聞名,那是隱士派的復興之祖。”
隱士派,乃是儒修的一脈,儒家并不單單只有入世的思想,同樣也有出世的思想,隱士派就是追求出世。
儒家圣人在經歷了一番磨難之后,最終得出了一個結論。
子曰: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這也就有了儒修出現了一脈出世思想,只不過這一脈在儒修當中最為特別,被稱之為儒中有道,道中有儒。
這一脈最早的祖師,乃是圣人弟子當中的顏子,又被天下儒修尊之為復圣。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他同樣也是儒門當中唯一提出天人共生的,被稱之為最接近于道門的儒門。
這一脈的修士,不同于其他儒門其他幾脈,追求積極入世,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反倒更注重于齊身。
隱士派的初祖就是顏子,中興之祖乃是五柳先生,復興之祖就是這一位和靖先生。
他一生都沒有娶妻生子,隱居在西湖一帶,獨愛種植梅樹,還有養鶴。
所以被人戲稱為梅妻鶴子。
“不錯,隱士派素來與其他的儒修大不相同,他們隱匿于天地之間,又能夠借助天地萬物,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甚至能夠點化出一方世界。”
“想當初朝廷找了當時道門的魁首龍虎天師,想要找到和靖先生,卻沒想到哪怕天師做法三日,也沒有推算出和靖先生,最后也只能作罷。”
“后來天師解釋道,和靖先生已經到達天人化一之境界,隨時隨地便能夠隱匿于天地之間,無人能夠知曉,他若是自己不想出現,哪怕是天上金仙下凡,也找不出他的蹤跡。”
吳濤又問道:“那這一位和靖先生可曾飛升虛空?”
城隍想了想,說道:“這我就不得而知了,畢竟近百年以來,還沒有聽說過能夠飛升的,就連三花聚鼎境界的也少之又少。”
“昨天晚上招待你的那一位梅婆婆,她就是當年和靖先生,親自在吳山之上所種下的一顆梅花,因為得到了先生的點化,后來化形成功,修為如今按照玄門的說法,也已經到達了煉神之境,比我還高咧!”
“想不到你竟然有如此機緣,能夠得到她的青睞,真是難得啊。要知道當年我去拜訪她的時候,連一杯茶都不舍得給我,沒想到你還連吃帶拿,真是神比神,氣死神。”
城隍爺上下打了一番,問道:“你小子比我強在哪里?”
“可能是我長得比較帥吧!”
下一刻,城隍爺直接大袖一揮,將吳濤趕出了城隍廟。
吳濤見狀失笑不得,又說道:“本來還想送給城隍爺三顆梅子,看來這下子……”
話音未落,城隍廟的大門又緩緩打開。
吳濤從罐子里頭分了三顆梅子給城隍。
離開城隍廟后,吳濤回到了萬松書院。
他在文庫當中翻找了起來,很快就找到了一冊和靖先生所寫的著作。
冥冥之中,似乎有緣。
五百年之前,和靖先生親手種下的梅樹,在五百年后所結成的果子,機緣巧合之下到了吳濤的手上。
這當然是一種十分玄奇的緣分,對于和靖先生這一個人,吳濤也產生了濃郁的好奇。
和靖先生尤擅書畫,只不過流傳于世的真跡少之又少,平生所作文章也極少,留下的大多都是詩詞一類。
吳濤拿起了和靖先生所寫的詩詞集,翻閱了起來。
準確來說,這位和靖先生并不是從一開始就是隱居的高人,也曾經胸懷天下,當時朝廷曾與北方的遼人連年征戰。
和靖先生更是遍地游學,親自前往北方書寫道德文章,運用自己胸中的一點浩然正氣,演化成為一方山水屏障,阻攔住了北方遼人的攻勢。
但是,當時的景德皇帝最終決定與遼人簽訂了檀淵之盟,壞了自身王朝的氣運。
和靖先生知道之后更是氣憤無比,自己辛苦演化而成的一方屏障,也因為這一紙的協約成為了笑話。
景德皇帝更是下令,讓所有駐守北方的高人紛紛南下。
和靖先生得知之后,更是心灰意冷,從那之后便遁隱到了西湖故居,開始了自己的隱世修行。
雖然說是隱世,可是依舊關心著天下局勢。
景德皇帝恬不知恥往泰山封禪,想要將自己自比為秦皇漢武。
和靖先生得知之后更是奮筆而書: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禪書。
在他花甲之年,有一位比他小二十歲的儒士特地來到了西湖岸拜訪。
這位儒家大修士便是范文正公!兩人在西湖孤山會面,各言其志。
兩人雖然都是儒家修士,一個卻是隱士,一個卻講求入世,雖然志向不同,可依舊成為了忘年之交。
吳濤了解了和靖先生的生平,又細細讀了他所寫的詩詞,無一不是佳作,其中蘊含著人情!
正如和靖先生所寫的那般: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對迎,誰知離別情。
心有所悟,不知不覺間,自己所修煉唐伯虎觀山之法更上了一層樓。
過去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如今則成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的而是山水之中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