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到紐約是兩個多月后了。十二月份的畢業典禮算是我的大學生涯正式結束了,而我也信心滿滿準備要成為曼哈頓眾多精英里的一個。西裝革履,精致妝容,時而在電話里與客戶非常專業自信地交談,時而對著電腦上的資料沉思,這大概是每個剛到紐約上班的人都有過的幻想吧。曼哈頓的一切一切,對當時的我來說,都是那么有吸引力。看著街上這些形形色色的New Yorker,我對未來充滿了期待。
Day 1自然是緊張同時又想裝作十分自信的。畢竟,誰不想有一個完美的開始呢?但是我總感覺從一開始自己就有些緊張過度了。大概是太想要好好表現,事事做到至善至美吧。如此反而給了自己太多的壓力,無時無刻都有一種如履薄冰的感覺,而實際的表現往往也差強人意。所以,總的說來,剛開始工作的時候真的不太順心。大概是自己表現得太過緊張的原因,導致周圍同事一致覺得比較難對我有信任,工作上的要求也開始變得非常高。如此一來,壓力就越來越大了。
最明顯的就是,很多時候怕說錯話,所以盡量不說話或者少說話。抱著這種少說少錯的態度,其實是最不可取的。我在紐約的三年,學到其中一個最硬的道理就是永遠不要呆在舒適圈里,“never stay in your comfort zone”。否則的話,你永遠都不能再前進一步。人最大的敵人其實就是自己。戰勝了自己就無所畏懼了。我很喜歡Sheryl Sandberg在Lean In里寫的一段話,大概意思就是女性比起男性來說,往往有更多的后顧之憂,做事說話前思前想后,其結果往往就是思慮過后覺得這不行那也不行,為了避免風險或者出洋相,還是原地不動的好。女性身上的這個特質也是導致如今這個社會還是男性領導者遠遠多于女性領導者的原因之一,事事都思前想后如何能在這么激烈的商業社會快速果斷地做決定?我覺得這應該是所有女性領導者或者想要成為女性領導者的人值得注意的一個方面了。
如今的這些道理,大多是自己的反思以及在這幾年所聽到學到的經驗。回過頭看,你說可惜嗎?可惜,因為如果從一開始就懂得實踐這些道理,那真的是一個完美的開端了。然而對我而言,或許我是繞了許多彎路。
英語里有個說法“learn from the hard way”,描寫的正是我在紐約的職場成長經歷。做的不好被說了被留下了許多反饋后,才逐步地領悟到這些并且提升自己。所以,我并沒有多后悔這種方式的開端,因為這樣的學習方式是最深刻的,是一輩子的烙印,是真正的沉淀與積累。
值得一提的是,在周圍同事給了許多這樣的反饋之后,我痛定思痛,并且抱著一種包容接受的態度去改進自己,以至于之后有了質的飛躍,反而令周圍的同事都對我十分刮目相看并且再一次獲得了他們的尊重。或許這樣的轉變才更深刻才給他們留下了更深的印象吧。這也算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了。
在組里的最后幾個星期,我們的一位女總監Leslie,也就是面試我第一輪的那位校友,跟我進行了很多次很深刻的對話,對我也算上心了。她從我自己的職業角度,長遠發展,生活方面都很細心地為我做了個總結,想為我未來的道路奉上一點建議。其實在我們團隊的這三年,我對Leslie的恨多于愛。她的性格在我們整個組都是非常不討喜的,極度aggressive,說話不留情面絲毫不顧他人感受,性格過于粗狂豪邁,事事吹毛求疵,對待下屬不夠尊重等等。讓我列舉她的缺點應該幾頁紙都寫不完了。而在她眾多被她曾經批評過體無完膚的下屬中,我也是其中一個,心中不免一直有些耿耿于懷。后來聽說有別的組的人去大老板那里告她的狀,慢慢的也感覺到她在改變自己的行為以及說話方式。后來與她工作逐漸越來越少,也是在我臨走前才與她有過這么深刻的交流。從來不去send-off party的她,最后去了我的karaoke night,臨走前兩天還約我吃了午飯。
離別面前,一切的恩怨是非都會被淡化。再見不知何時,也不知會不會有機會了。但是,沒有必要抱著恨離去。
在紐約的這幾年是自己飛躍成長的一個過程,不管是心智,思維方式,講話方式,逆商智商情商都有了質的飛躍。和許多剛出社會被虐的體無完膚的人一樣,我曾經那么討厭過自己的工作,但又不得不承認她給予了我一個很好的平臺讓我成長,讓我結識到這么些聰明能干的人,也讓自己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即便是美國的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他們都會渴望自己能去紐約發展,有點類似于國內的北漂。在紐約的時候,我時常會戲稱自己是“紐漂”。但是比起真正在漂的人,我又是幸運的,大學沒畢業就找到了這份工作,而且還是以外國人的身份,多少人看來已經是鐵飯碗了。沒有美國公民或者PR身份在美國要找到一份工作的難度系數之高,只有過來人才懂,況且還是一個聲譽很高的公司。連我的mentor都說,“I think it’s an excellent company to start your career.”雖然我自己曾經身在福中不知福過,但是過了這么多年,也會更客觀更心懷感激地去看待我人生中第一份來之不易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