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暗潮涌動
- 明代風云
- 勤蟻
- 2595字
- 2025-03-31 23:54:46
人事即政治,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景泰帝的朝堂班底中,文臣確實占據了絕對優勢。
這種權力格局的形成,有著深刻的政治背景和現實考量。
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述,景泰帝“兄未終而弟及“的尷尬即位方式,使他迫切需要獲得文官集團的政治支持,借助文官們的輿論力量來鞏固其統治合法性。
另一方面,他在即位之初就成功擊退了蒙古瓦剌大軍的進犯。
這場看似輕松的軍事勝利,給他造成了“戰事不難“的錯覺,導致其在日常政務中逐漸忽視了對武將體系的培養和建設。
然而,文臣雖擅長治國理政,卻難以擔當安邦定國的重任。
久居深宮二十余載的景泰帝,或許還缺乏足夠的政治敏銳性來洞察這一隱患。
在眾臣接二連三的彈劾下,畢旺當場被麾下的錦衣衛帶走了。
景泰帝那一聲“革職查辦“的裁決,迅速為這場風波畫上了句號。
令人玩味的是,畢旺全程未發一言為自己辯護,這種沉默既可以被解讀為對罪行的默認,也可能是一種無聲的抗爭。
相比他的兩位前任,一位被打死在朝堂之上,另一位還在家裝瘋賣傻,畢旺的表現確實顯得更有骨氣。
但這一切都已失去意義。
隨著景帝那句“錦衣衛指揮使一職空缺許久,各位愛卿可有舉薦?”客套話,嗅到權力味道的眾人——朝堂上的角逐者們早已迫不及待地開始討論繼任人選。
“臣謹奏,竊觀英國公張輔之弟、騰驤右衛指揮使張岳,世受國恩,忠貞體國。
昔年曾掌錦衣衛要職,熟諳衛務,明察秋毫。
以臣愚見,此等既具將門之風,又通衛所之務的棟梁之才,實乃錦衣衛指揮使不二人選。
若蒙圣恩簡拔,必能整飭衛政,肅清奸佞,為陛下分憂解難!”
“臣竊以為張岳雖忠勤可嘉,然年歲已逾五十,精力漸衰,恐難當錦衣衛指揮使之重任。
反觀前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吳清,正值壯年,英姿勃發,臨陣則勇冠三軍,治軍則令行禁止。
更難得者,其廉潔自持,纖塵不染,實乃朝中罕見之將才。
此等德才兼備之士,方為錦衣衛指揮使之上上之選!”
一時間,朝廷上竟喧嘩若市。
眾所周知,錦衣衛乃天子親軍,位在諸衛之首,就駐扎在京師,其權柄之重、恩遇之隆,實在遠非邊關戍衛可比。
且錦衣衛指揮使更是皇帝心腹,極易通曉圣意所向。
故而錦衣衛官員升遷速度極快,絕非各衙門、各衛所可以比擬的。
正因如此懸殊之別,滿朝文武都沸騰起來。
有的舉故舊,有的薦門生,都想讓自己人執掌要職。
眼看天色已經快完全亮了,此時景泰帝坐在御座之上,雙目緊閉,眉頭微皺,顯然是對朝臣所薦諸人均不甚滿意。
眾位臣工每舉薦一人,必攻訐另一人,要么說其年邁體衰,要么說其資歷尚淺,一時間好不熱鬧。
作為當朝太子的朱齊,雖說列席早朝觀摩政務,但按照慣例,他這時候是不能隨便發表意見的。
因為這名皇城軍事保衛加情報機關首長的任命與自己性命息息相關,看著滿朝文武爭得面紅耳赤,朱齊不由得為景泰帝捏了一把汗:父皇你可千萬要靠譜啊。
這滿朝文武之中,看得津津有味的只有一人——他昨日的侍講官,商輅。
由于商輅是文官出身,入閣才一年,話語權并不多。
他本人亦沒有什么武將的好友同鄉,所以從早朝開始以來,便一直在看熱鬧。
這時,只見內閣首輔、戶部尚書陳循緩步出列,手持笏板,恭敬地向御座上的景泰帝躬身行禮,隨后以沉穩而清晰的聲音奏道:
“臣斗膽舉薦大同衛都指揮僉事、右參將石彪出任錦衣衛指揮使一職。
石將軍自京師保衛戰以來,屢立戰功,治軍嚴明,秋毫無犯,更兼驍勇絕倫,臨陣常身先士卒,所向披靡。
臣觀其為人剛正,處事果決,實乃統領錦衣衛之不二人選!“
陳循此言一出,殿內頓時一片寂靜。
方才諸位所推薦之人,出身都不相伯仲,成就各有千秋。
然而這位石彪的候選人一出來,卻是能夠碾壓其余人選。
太子少師、工部尚書江淵等人雖未立即表態,卻都不約而同地微微頷首,顯是對此提議頗為認同。
站在武官行列中的幾位將領也交頭接耳,低聲議論著石彪近年來的赫赫戰功。
然而,站在文官前列的兵部尚書于謙聞言卻眉頭微蹙。
他不動聲色地抬眼,目光飛快地掃過御座上的景泰帝,似是在揣測圣意。
這位歷經風雨的國之柱石,此刻心中已然警鈴大作——他太清楚石氏一族的勢力了。
旁觀的朱齊聽到“石彪“這個名字時,心頭猛然一緊。
雖然他對朝中武將并不熟悉,但這個名字與當朝權貴石亨僅一字之差,讓他本能地感到不安。
他悄悄抬眼望向殿中眾人,只見滿朝文武神色各異,卻無人對這個提名表現出明顯的異議。
朱齊的思緒飛速轉動,努力回憶著史書中的記載。
突然,他瞳孔微縮——這石彪不正是石亨的親侄子嗎?
在原本的歷史軌跡中,石彪是英宗復辟的關鍵人物。據說他自游擊將軍起,至大同右參將,過程中未嘗一敗。
想到這里,朱齊暗中不禁握緊了拳頭,心中暗罵:“陳循這個老糊涂!竟在此刻助紂為虐!“
但他轉念一想,又不得不承認,以當下時局來看,陳循的舉薦確實合情合理。
石彪確實優秀,而觀他的叔父石亨,也是相當優秀。
若非自己知曉后世之事,恐怕也會認為石亨是景泰帝最忠實的擁護者。
這位年方四旬的武清侯石亨不僅在早幾年,景泰帝指揮的京師保衛戰中驍勇善戰,力挽狂瀾。
更在去年時,佩鎮朔大將軍印巡哨大同,成功擊退瓦剌進犯,為大明立下不世之功。
景泰帝對其寵信有加,不僅賜予世襲誥券,更讓提督團營總兵官,統領京師十團營,負責京畿防務。
更關鍵的是,石亨在朝堂之上始終表現得沉穩持重。
每逢廷議,他總是恭謹地立于武官之首,對景泰帝的決策從不公開質疑,儼然一副忠臣良將的模樣。
若非朱齊知曉后世石亨主導奪門之變的結局,任誰也難以想象,這位看似忠心耿耿的家伙,暗地里竟在培植黨羽、積蓄力量,異想天開圖謀更高的權位。
就在殿內氣氛微妙之際,一個洪亮如鐘的聲音驟然響起,震得殿中梁柱似乎都微微顫動。
“臣以為,石彪雖戰功卓著,然而年紀輕輕,資歷尚淺,恐難當錦衣衛指揮使之重任!”
只見武清侯石亨大步出列,他那魁梧的身軀幾乎擋住了半邊殿門透進來的陽光,國字臉型顯得面容頗為剛毅,只見他繼續說道:
“錦衣衛乃天子親軍,執掌皇城禁衛、偵緝百官,非老成持重者不可勝任。
依臣之見,不如暫且虛位以待,待朝廷慎重考量后再行任命更為妥當!”
朱齊聞言便知不好,心想這老賊洞察之力不簡單,暗道:“年輕的父皇最吃這套以退為進的把戲!
若是這石亨直接為侄子爭這個職位,反倒容易引起他的猜忌。
如今這般'深明大義'地推辭,只怕更要讓父皇覺得石家忠心可嘉了!”
就在殿內眾人還在消化石亨那番“深明大義“的進言時,又一個洪亮粗獷的聲音突然在殿中炸響:
“臣劉安以為,武清侯所言甚是!石彪將軍雖然驍勇善戰,但當下邊關更需要這樣的虎將坐鎮。
錦衣衛指揮使一職關系重大,確實應當從長計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