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國平操盤手記:主力建倉策略(第4版)
- 吳國平
- 1809字
- 2025-02-18 17:48:40
時間與空間的權衡
理解建倉時主力對時間和空間的權衡,需要深刻理解市場為何總是在悲觀絕望時誕生機會,在突破前夕出現折磨人的走勢。大部分人可能對這些現象早已有所耳聞,但在這里我想說的是,知道并不等于有深刻的了解,而且問題往往就出在知道卻沒有深刻了解的時候。
很多人可能會問,這有什么區別呢?不但有區別,而且區別很大。知道很有可能只是停留在表面,別人提起就想起來,沒人提起就很有可能毫無印象,其實這與不知道沒有什么區別。而深刻了解則是植入腦海中的深刻體會,我們要的就是這種狀態。
為何我們需要的是深刻體會,而不只是知道呢?這與資本市場的特性有密切的關系,這是一個時刻充滿著誘惑和恐懼的市場,很容易使人失去理智。請問,在這個浮躁的、時刻可能使人失去理性的市場,停留在表面上的記憶能夠發揮作用嗎?平時你可能都想不起來,在非理智或情緒受干擾的情況下就更不用說了。只有深刻理解后深深植入腦海深處的記憶,才有可能在非理智的情況下迸發出火花,抑制住你的非理性的行為。所以說,對市場的看法或一些思路一定不能停留在表層,而要深層次地理解。
我們再來看看現象背后的本質。首先我們來想一想,什么樣的價位具有吸引力。對于主力資金而言,要想獲得上漲的空間,無疑只有兩種途徑:一是在原有基礎上繼續上漲,帶來絕對向上空間;二是在現有基礎上跌出獲利空間。進一步研究,在原有基礎上繼續上漲帶來的絕對向上空間是可以帶來獲利空間的,但如果該股的價位原本就處于相對高位,作為主力資金會不會覺得當下價格有點高呢?在高的基礎上要想繼續向上拓展空間也是可以做到的,但運作成本是不是過高呢?而且考慮一下風險,要是下跌呢?所以,綜合來看,當價格本來處于相對高位時,進一步向上拓展空間運作成本較大且空間也較為有限,同時,風險也相對較大。對主力資金而言,這種途徑無疑不具有誘惑力,除非短期內公司有可能出現重大利好,使其基本面的價值出現突變,否則主力資金不會輕易出手。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市場中也是存在強者恒強現象的。
我們再來看看第二種途徑,即在跌出來的空間尋找機會。一來,經過下跌后(最好是大跌),短期風險得到了很大程度地釋放;二來,跌出的空間可以成為接下來獲利的空間,也就是后市獲利的空間將更大。總體來說,這一途徑更安全,獲利空間也更大,對于主力資金而言無疑更具誘惑力,更靠近主力資金會考慮采取的建倉策略。看到這里,相信大部分投資者對為何行情總是在絕望的時候發生轉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原因就在于,絕望的時候往往就是行情處于大幅下跌中后期,極度低迷或泥沙俱下的恐慌階段,此時對于主力資金而言,正是收集廉價籌碼的極好時機,當然前提是大的格局依舊向好。其實這也驗證了前面所提及的一個重要思路:無人問津處,暗流在涌動。市場泥沙俱下并不一定就是壞事,很有可能接下來醞釀的是物極必反的趨勢,通過表面現象看到本質才是制勝之道。
建倉時的空間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這里的空間是指主力資金建立底倉的價格范圍,即吸納籌碼的區域,主力在這個空間內完成對籌碼的收集。理解了空間的概念后,相信大家對為何市場在真正啟動前夕總會出現反復折磨人的走勢,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這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主力在未完成籌碼的吸納任務之前,一般都會使股價重新回到上述所說的建倉空間之內;另一方面,主力要想在此空間內獲得需要的籌碼,必須不斷地反復,制造折磨人的走勢,才能使市場交出籌碼,從而收集所需要的籌碼,完成底倉的建立。看清現象背后的本質,才能使我們在此起彼伏的市場中獲得最后的勝利。
巴菲特曾經說過:短期來說市場是投票機,長期而言是稱重機。也就是說,對于短期而言,市場千變萬化,受市場情緒變化的影響較大,不可預期和不確定性因素太多,雖然可以找到一些規律,但不可能長期精確,這也是喜歡頻繁短線操作的投資者很難從市場中長期盈利,而更多的會虧損的原因。這是現實,也是市場中的一種常見現象。每天一股腦兒地扎在市場中拼命廝殺,跟隨市場起舞,最終還是費力不討好,被市場折磨得不成樣子。主力建倉時要的就是一種折磨人的效果,懂得這一本質的投資者,面對市場的波動至少會多一份淡定和從容,而不至于每次在股價一騎絕塵之前就被顛下馬。
探討完主力建倉時對時間和空間的權衡后,相信投資者對市場的本質已有更深刻的了解。最終的效果如何,就看投資者能否將這些理解轉化為實際行動。還是那句話:有些東西知道了并不一定能發生作用,行動才是邁向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