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何謂“易經”

為什么叫“易經”,而不是叫其他什么經呢?

這需要從中華古文明的造字開始說起。了解古代漢字的創造和演變,你就會了解中華民族的古文化,就會進入古漢語語境所描述或闡釋的意境,體悟出其所宣達的義理。否則,難以領悟變易哲學的精髓或只知道只言片語,就飄飄然而神秘玄幻起來,既誤己也害人。

在古文字中,何謂易?至少有兩種說法:

其一,“日月為易,陰陽(交替)也。”許慎,字叔重,漢朝汝南郡召陵縣(今屬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區)人,傾盡畢生精力,從事弘揚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說文解字》(本書中訓詁引用統稱《說文》)是許慎一生精心之作,前后花費了他半生的心血。由于許慎對文字學做出了不朽貢獻,后人尊稱他為“字圣”。

關于“易”字,《說文》解釋:“日月為易,象陰陽也。”虞翻注《參同契》云:“字從日下月。”《系辭下》中說:“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易字由日月二字上下組合構成,為日升月落、月升日落,循環往復更迭不已,在日升月落往復變更中,寒來暑往,春夏秋冬四季輪回更迭。“來者信也”表明其最顯著特征是變化能夠不停地重復出現,有一定的規律可遵循。

其二,唐漢在《漢字的奧秘》中寫道:“會意字。右為鳥的簡省形,左為表示翅膀扇動的‘彡’。兩根會意,以鳥的奮翅飛走表示易地而往。又以候鳥水禽的天上能飛、地上能行、水中能游表示抽象意義的變易、簡易、不易(乃《易經》的宗旨)。”

取象造字,無論由日月構成,還是飛鳥構成,均取其變化之義。變化是易的核心與精髓。

“經”從糸從坙,原指織布機上的縱線,在這里指經書。經書一般指作為思想、道德、行為等標準的書,亦稱宗教中講教義的書,或稱某一方面事物的專著。根據哲學、宗教思想劃分,有易經、道經、儒經與佛經等。上升到經的高度,一般屬于規律、規則、規范的范疇,是對恒常不變規律的概括。《易經》就是關于發展變化規律的學說。

孔子曾經說過:“潔靜精微,《易》之教也。”(《禮記·經解》引孔子語)可謂一語道破《易經》之精神,《易經》之本質,《易經》學說之凝聚力,《易經》玄思之感召力。

那“潔靜精微”是什么意思?

唐代孔穎達在《禮記正義》中對“潔靜精微”作了這樣的疏解:“《易》之于人,正則獲吉,邪則獲兇,不為淫濫,是潔靜;窮理盡性,言入秋毫,是精微。”

宋代張載《張子正蒙》云:“《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故撰德于卦,雖爻有小大,及系辭其爻,必諭之以君子之義。”又云:“潔靜精微,不累其跡,知足而賊,則于《易》深矣!”

張善文先生著《潔靜精微之玄思》對“潔靜精微”又進行了宏觀意義上的引申發揮:“潔者,一塵不染,通體清澈,一片冰心在玉壺之謂也。靜者,涵詠沉潛,閑適樂天,萬物靜觀皆自得之謂也。精者,純粹不雜,堅確不移,爐火十年磨一劍之謂也。微者,虛無縹緲,得失無度,別有天地非人間之謂也,總此四言,便是《易》之哲理內核,《易》之精神,《易》之智能。”

作為文明之根、文化之源的《易經》,是群經之始、群經之首、群經之祖,是中華文化與文明的總源頭,也是世界文明的源頭之一。其思想精髓深深根植于中國乃至世界民眾的社會實踐和日常生活中,千萬年來綿延不息,影響、引導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走向,不過,人們日用而不知,時用而不覺。未雨綢繆、居安思危、福禍相生、盛衰無常、否極泰來、物極必反、隨遇而安、量力而行等思想和原則都發端于《易經》的相關卦中。

本書將用比較通俗的風格全面、系統地闡述變易哲學的辯證體系,剖析《易經》對我們的工作與生活到底有什么用途。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遵义县| 泰州市| 宜丰县| 兴山县| 贵州省| 孟村| 普陀区| 龙川县| 衡阳市| 吴川市| 且末县| 通化市| 长兴县| 利津县| 锦州市| 通化市| 兰州市| 瑞丽市| 涡阳县| 新建县| 通化县| 乌什县| 玛纳斯县| 梓潼县| 凤凰县| 泰和县| 驻马店市| 疏附县| 阳西县| 岳普湖县| 金阳县| 田东县| 临沂市| 长白| 正阳县| 丰镇市| 田阳县| 通海县| 民县| 和静县| 化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