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古羅馬劇場:兩千多年前的娛樂場所
同古希臘人一樣,古羅馬人也喜歡觀賞戲劇,從公元前4世紀開始,源自古希臘的戲劇表演開始成為古羅馬各種節日、葬禮和神廟祭祀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劇場就成了非常重要的公共建筑。古羅馬時期的劇場也源自古希臘,但經過改進之后又有明顯不同。古羅馬劇場的演變過程很好地說明了古希臘文化是如何慢慢移植到古羅馬人生活中的。古羅馬著名的劇場包括奧朗日劇場和馬塞盧斯劇場。
古羅馬早期的劇場和古希臘晚期的劇場形式比較類似,也是依山而建的,借助山坡修建看臺,但逐漸根據需要出現了新的發展。奧朗日劇場正是介于古希臘劇場和成熟的古羅馬劇場之間的過渡風格的代表。這座劇場修建于1世紀時奧古斯都統治時期,位于今天法國普羅旺斯地區阿爾勒以北的奧朗日城,此地在當時是羅馬的行省之一。它由觀眾席和舞臺兩個部分組成,觀眾席為半圓形,直徑104米,可以容納7000~8000名觀眾。雖然奧朗日劇場建造在山坡上,但是觀眾席一半利用地形,一半依靠拱券架起。
和古希臘劇場相比,古羅馬劇場的舞臺有了很大的發展,舞臺背景連同化妝室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多層建筑。奧朗日劇場的舞臺部分,寬62米,深13.7米,而它的化妝室等后臺建筑是一座高大的建筑,有98.8米長、35.4米高,總共5層,包括演員化妝室、更衣室、道具間等。這個后臺建筑向兩端伸出,同觀眾席連成整體,墻面用倚柱、壁龕等裝飾。還有皇帝的雕像放置在舞臺背景正中的壁龕中。有了高大的后臺建筑,盡管觀眾席修建在山坡上,整個奧朗日劇場都被圈在封閉的高墻之中,和周圍的自然環境相隔絕。這和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古希臘式劇場完全不同。

奧朗日古羅馬劇場觀眾席為半圓形,觀眾能盡量靠近表演臺,不僅能縮短視距,還有利于聲音的傳播
由于羅馬人掌握了混凝土和拱券技術,可以用一系列混凝土筒形拱將觀眾席一層層地架起,所以劇場的選址不再依賴地形限制,可以建造在城市的任何地方。羅馬城中的馬塞盧斯劇場正是這種劇場的代表作,它也是古羅馬帝國建造的最大的一座劇場。它建在臺伯河邊的一處地勢平坦的空地上,早在愷撒時期便開始設計,直到公元前13年奧古斯都在位時才完成。
從內部看,馬塞盧斯劇場半圓形的觀眾席直徑達129.8米,自下而上分為三個區,越來越陡,總共可以容納1.5萬~2萬名觀眾。劇場的中央有一個半圓形的樂池,直徑37米。樂池后面是一個仿宮殿的舞臺,不但有陽臺,還有廊柱和屋檐,十分華麗。
從外面看,劇場的外墻全部用大理石裝飾。觀眾席部分的外立面分為三層:第一層開有41個拱門,每個拱門兩側都有裝飾性的半身柱,這種構圖方式是古羅馬人獨創的“券柱式”。第二層也是“券柱式”構圖,但是每一層的廊柱樣式不一,底層的柱子是多立克式的,二層的柱子是愛奧尼式的。第三層不再運用拱券,而是實墻,在對應的位置使用了更有視覺效果的科林斯柱式。這樣的設計是為了保證統一中有變化,免得單調乏味。馬塞盧斯劇場是第一座在立面這樣使用多種柱式組合構圖的建筑,可惜它后來遭到嚴重破壞,內部的舞臺和劇院的第三層都被損毀,底下兩層成了商店,內部也被改建成了住宅。
古羅馬人還對劇場聽覺效果進行了大量的改進。他們不僅已經認識到劇場中環形走道的尺度與劇場總高度、過道背墻之間的關系會影響舞臺聲音的傳播,甚至還在劇場的觀眾席下安置共鳴缸,以增加聲音的清晰性和音調的和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