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走近文學作品

《森林報·冬》

內容簡介

《森林報》是蘇聯作家維塔里·瓦連季諾維奇·比安基的代表作,他擅長以輕快幽默的筆調來描寫動植物的生活,在《森林報》中,作者采用報刊的形式,以春、夏、秋、冬的12個月為序,分門別類地報道森林的新聞,本書是《森林報》的分冊《冬》,記錄了森林里冬天的新聞事件,其中有森林中的大事記,也有集體農莊及城市的新聞報道,內容豐富,將動植物的生活表現得栩栩如生,引人入勝,堪稱是大自然的百科全書。

經典角色

交嘴雀

交嘴雀是一種很特別的鳥,它像鸚鵡一樣,有著一身顏色艷麗的羽毛,雄交嘴雀的羽毛是深淺不一的橙紅色,雌交嘴雀和幼鳥的羽毛是綠色和黃色的。交嘴雀還喜歡攀緣在細木桿上爬上爬下,轉來轉去,因此在列寧格勒,人們還把交嘴雀叫作“鸚鵡”。

交嘴雀一年四季都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因為它們需要四處尋找球果結得最多、最好的地方。交嘴雀的爪子善于抓握,它們喜歡頭朝下、尾巴朝上,用爪子抓住上面的細樹枝,用嘴咬住下面的細樹枝,把身體倒掛著。交嘴雀的嘴巴也擅長叼東西,它的嘴十分獨特。交嘴雀的嘴呈十字形交叉,上半片往下彎,下半片往上翹。這樣十字形交叉的彎嘴巴有利于它們把種子從球果里啄出來。非常奇怪的是,交嘴雀死后,尸體過很久也不會腐爛。老交嘴雀的尸體可以放上二十多年,不掉羽毛,也不發臭,像木乃伊一樣。這是因為它們長期以球果為食。松子和云杉種子里面含有大量的松脂。有些老交嘴雀一輩子吃松子、云杉種子,全身都被這種松脂浸透,從而尸體不會腐爛。

蝙蝠

蝙蝠一般居住在陰暗潮濕的巖洞里,往往會讓人覺得陰森恐怖,可是誰能想到蝙蝠竟然是個“瞌睡蟲”呢!《森林報》的記者們在巖洞的洞頂上發現了許多蝙蝠,它們躲在那里睡覺,已經睡了五個月了。這些蝙蝠個個頭朝下,腳朝上,用腳牢牢地攀住粗糙不平的巖洞頂。其中,大耳蝠把大耳朵藏在疊起的翅膀下,用翅膀把身體包起來,裹得嚴嚴實實,仿佛裹在毯子里似的。它們就這樣倒掛著進入了夢鄉。

由于蝙蝠睡得非常久,《森林報》的記者們很擔心它們。因此,記者們測量了蝙蝠的脈搏與體溫。通常在夏天的時候,蝙蝠的體溫和我們人類一樣在37攝氏度左右,脈搏每分鐘200次。而在冬天,這些躲在山洞里睡大覺的蝙蝠,新陳代謝的速度降低,脈搏每分鐘只有50次,體溫只有5攝氏度。盡管如此,大家也不用為這些“瞌睡蟲”擔心,它們的健康狀況良好。等到溫暖的夜晚到來,它們就會十分健康地蘇醒過來。

河烏

河烏是一種水雀,它的特別之處在于會“游泳”,它既能在水面浮游,也能在水底潛走。它會在水里用翅膀劃水,就像游泳的人用胳膊劃水一樣。它那黑色的脊背在清澈透明的水里忽閃忽閃的,宛如一條銀色的小魚。它“游泳”是為了什么呢?原來是為了覓食。河烏一下猛扎到河底,用它尖銳的腳爪抓著沙子,在河底快跑了起來。跑到一個地方,它停留了一小會兒,用嘴把一塊小石子兒翻了過來,又從小石子兒下拖出一只烏黑的水甲蟲。

即使在嚴寒的冬季,下水捕獵的河烏也絲毫不懼怕嚴寒,這是因為它的羽毛上覆蓋著一層薄薄的脂肪。當它鉆進水里的時候,那層覆蓋著脂肪的油亮亮的羽毛上,就會出現一層小水泡,銀光閃閃的。河烏就像穿了一件空氣做的衣服似的,所以即便在冰水里,它也不會覺得冷。

作品關鍵詞→

·妙趣橫生的科普作品

科普作品以文字為載體,旨在用通俗的語言向大眾普及科學知識。《森林報·冬》以動物學、植物學、物候學、地理學等科學知識為依托,具有相當的專業性,反映了俄羅斯地區的動植物在冬季的活動與變化,書中還提供了大量觀察和研究自然的方法,并附錄了許多有趣的科學問答題,堪稱“大自然的百科全書”。

作為一部經典的科普作品,《森林報·冬》借助童話體裁,賦予動植物以人的情感與思維,一定程度上沖淡了科普著作本身的枯燥感,貼合了兒童的閱讀趣味,生動地將動植物的活動栩栩如生地呈現出來。童話常采用擬人的手法,具有語言通俗生動,故事情節離奇曲折、引人入勝等特點。而《森林報·冬》中的動植物大多都被“人格化”了,擁有自身的思維方式與情感。此外,書中也有大量充滿想象力的懸疑故事,例如書中講述了烏鴉發現了馬的尸體,卻又徒勞無功的故事,懸疑而曲折的情節扣人心弦,增強了科普著作的故事感。

·新穎有趣的報刊形式

《森林報》采用報刊的形式,以一月一期的方式來編排新聞,作為一本書籍,它也有報刊所具備的新鮮、快捷、活潑、通俗的特質。《森林報·冬》主要報道了冬季森林中的新聞。每一期都會刊登編輯部的文章、駐林地記者的電報和信件,還有關于森林的故事,也有集體農莊和城市的新聞報道。此外,《森林報·冬》的欄目非常豐富,例如“天南地北無線電通報”專門刊發來自各地的報道,“公告欄”則向全體讀者征聘優秀的、跟蹤能力強的“火眼金睛”,“祝你鉤鉤不落空”欄目則專門為垂釣愛好者而開設。每期故事的最后還設置了“打靶場”,刊登一些圖文并茂的知識競猜題,各種各樣的問題不僅增強了趣味性,也能夠有效地檢測小讀者們的閱讀效果,力圖讓他們對自然界有準確而客觀的認識。通訊報道的形式與欄目便于事件的追蹤,同時能讓森林中的故事更有現場感,而征聘與游戲等欄目則增強了圖書的趣味性與互動性,有利于培養小讀者的動腦和動手能力。

·關愛自然的人文精神

作為一部科普作品,《森林報·冬》全書貫穿著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的人文精神。普通報紙上刊登的一般都是關于人類、關于城市的新聞,關于森林、關于自然的報道較少。而《森林報·冬》則聚焦于森林中的故事,刊登了編輯部的文章、駐林地記者的電報和信件,還有關于打獵的故事。其中駐林地記者會實地考察,將森林里發生的形形色色的趣聞記錄下來,再寄給編輯部。

比安基將自己的人文精神傾注在對自然萬物的書寫中,在他的筆下,大自然中的飛禽走獸、一草一木都洋溢著生機勃勃的力量,人與自然萬物的關系也和諧而有序地進行著,體現著他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關愛自然的人文精神,這種精神也通過文字傳遞給小讀者們,使他們學會主動觀察自然,了解大自然的動植物,熟悉它們的生活習性,研究它們的生活,有利于小讀者們從小培養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的精神,成為珍惜愛護大自然的人。

作品三部曲

·主題思想

《森林報·冬》以冬季月份為順序,有層次、分類別地描繪出發生在大自然里的新聞,其中既有森林趣事,也有農莊新聞、都市報道,以新鮮、活潑而又充滿生命力的語言,描繪了一個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這部科普作品在展示充滿活力、充滿樂趣的森林世界的同時,也讓小讀者們的心更加貼近自然,使小讀者們學會思考當下的生態環境,思考人在自然中的位置,思考人與動物、人與植物、人與自然的關系,堪稱是增強環保意識和生態意識的課外讀物。

·寫作特色

作為一部科普作品,《森林報·冬》讀起來并不枯燥,這歸因于比安基獨特的創作手法。《森林報·冬》以報刊的形式來報道森林中的新聞,以新穎的形式來編排內容。此外,比安基還以幽默活潑、通俗而生動的語言展示了以俄羅斯范圍內的動植物為代表的多姿多彩的自然王國,書中多用擬人、比喻、對比等修辭手法來描寫森林中的動植物,賦予它們與人類一樣的喜怒哀樂的情感,用浪漫的手法展現了動植物們在冬季里頑強的生命力與多姿多彩的生活。

·作品影響

《森林報》作為聞名世界的科普作品,自1927年問世以來,在不到四十年的時間里已經再版過十次,且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在全世界都廣受關注與好評。作為一部經典的兒童科普讀物,《森林報》以新穎的報刊形式、專業的科學知識、生動的語言表達、童話般的敘述風格受到小讀者的喜愛,經久不衰。書中最具價值的部分之一便是作者將自然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結合起來,讓小讀者們學會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集知識、趣味、美感、思想于一體。

經典語錄

◎我把積雪清除干凈,太陽照亮了整個牧場的花草。它照亮了一簇簇緊貼在冰凍的地面上的嫩綠小葉子,照亮了從枯草皮下鉆出來的、新鮮的嫩芽,照亮了被積雪壓倒在地的各種綠色草莖。

◎如果這時有誰往湖上放一槍,密密麻麻的鳥兒就會成群起飛。它們發出的喧囂聲就像同時擊打幾千面鼓發出的響聲,剎那間,整個湖面都會籠罩在濃重的黑影里,因為飛起的鳥群會像烏云一樣,把太陽光遮住。

◎神奇的北極光不斷地變幻著顏色,有時像一條飄動飛舞的彩帶,沿著北極方向的天空鋪展開來,有時像一道瀑布似的直瀉而下,有時像一根根柱子或一把把利劍直沖云霄。在流光溢彩、光芒四射的天空下,是一片皚皚白雪。

◎今天,黑海的波浪輕輕地拍打著海岸,在溫柔的微波蕩漾中,沙灘上的鵝卵石滾動著,唱著懶洋洋的催眠曲。暗沉沉的水面上,映出一彎細細的月牙兒。

◎在寂靜無聲的白雪覆蓋下,蘊藏著頑強的生命力。松樹和云杉把它們的種子包裹在小拳頭般的球果里,保存得很好。

閱讀拓展

比安基從小就向往大自然,成年后他勇敢地踏進大自然深處,仔細觀察,堅持記錄所看到的動物和植物。憑著他這股毅力和對森林的好奇心,才有了《森林報》。

對大自然感興趣的你,除了《森林報》,還可以閱讀法布爾的《昆蟲記》。昆蟲學家法布爾與比安基一樣,從小對大自然有著極大的興趣,他用了30年來完成《昆蟲記》。《昆蟲記》被譽為“昆蟲的史詩”,這本書對多種昆蟲的特征、習性、本能和種類進行了生動詳盡的描寫,是一本嚴謹且精彩的觀察手記。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丰县| 磐安县| 根河市| 塔城市| 吴桥县| 句容市| 崇信县| 牡丹江市| 将乐县| 溆浦县| 荔浦县| 习水县| 翁源县| 云梦县| 新津县| 花垣县| 济宁市| 舟山市| 房产| 景东| 贵德县| 仲巴县| 福鼎市| 安平县| 鄂温| 叶城县| 惠州市| 仁化县| 勃利县| 高雄县| 大冶市| 离岛区| 郯城县| 平山县| 阳新县| 祥云县| 辛集市| 龙南县| 铜梁县| 咸阳市| 大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