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剽竊
- 回到1978年,我從養豬開始
- 盤古斧
- 2850字
- 2025-02-02 16:07:01
晚上。
油燈下。
趙東陽的手指之間,一支圓珠筆正在高速的旋轉,他面對著面前的草稿紙,久久不能下筆。
他答應了王初夏。
每個禮拜,一封信。
男子漢大丈夫,一口唾沫一個釘,既然答應了,硬著頭皮,也要寫。
但是怎么寫呢。
這成為了一個難題。
寫信?
都不知道是幾十年前的陋習。
在未來,只需要一個飛信就能表達的東西,誰還會用筆辛辛苦苦的寫信啊。
“致吾妻!”
他落筆,寫下了這三個意義重大的開頭。
他們是登記在冊的夫妻。
是國家婚姻法認可的。
一天沒有離婚。
他們就是夫妻。
“秋日臨,冷風瑟瑟,不知你可添衣否?”
“燕大校園,如身置古時候一般的美麗,聞未名湖畔,有理想之人,肆意高高歌,吟詩作賦,高談闊論……”
“其實上面,都是腦子抽水了才寫的,我就不是文化人!”
“我很好,你一切可好,如今天冷了,向陽大隊地處秦嶺腹地,雖不至四季如春,可入冬晚,出春快,如今尚且不算是很冷,可燕京地處北地,估計已經寒意沖天了,你要多穿衣服,保重身體,進了大學,學習刻苦是對的,但是要按時吃飯,不能虧待了自己,有空要回家看看,不能和咱們的爸爸媽媽吵架,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開闊天空……”
越發的嘮叨,才是趙東陽,畢竟,他已經是一個快七十歲的老人家了。
人越老。
年輕時候所介意的,都會變成了不介意。
更加希望,一家人能夠和和睦睦。
“我們向陽大隊,這幾天大豐收了,不過我看我家老漢不是很高興,我算了一筆賬,估計大隊交了公糧之后,所剩無幾,難渡冬春了!”
“日子還是要過了,只是總有一種感覺,我們農民的日子,太難過了,今歲可算得上是風調雨順,可如果連風調雨順都吃不飽飯,那農民該如何才能走上溫飽,甚至走上那條夢寐以求的小康之路呢!”
“老漢日益疲累,不得溫飽之法,我甚是擔憂,聞燕大思想致開放,常常聚集學生,談論時事,你可否給我說說,以他們之觀點,當今時局,可有對農民,對于生產大隊的破局之法。”
“如今我正在發展大隊副業,以養豬為突破點,今歲養了足足五十頭的豬仔,死了一頭了,若能養成四十九,今歲,我向陽大隊的社員,或許過得好一些,吃點肉,換點錢,置一身新衣裳……”
“有些嘮叨,不知你可否愛聽!”
“到了最后,給你送一首詩吧!”
趙東陽知道,王初夏有些小文青的性格,她喜歡現代詩,喜歡朦朧詩,所以,在曾經八十年代,他花費了不知道多少時日,以她所愛而努力,把大部分的現代詩,朦朧詩,都背的滾瓜爛熟。
目的就一個。
能和她王初夏,有一個共同話題,能讓這場婚姻,繼續走下去,能讓他們多年的感情開花結果……
只是事實證明。
兩個性格背馳之人,終究是走不到一起去。
“雙梔船!”
這是朦朧詩人之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舒婷的名作。
八二年才出版的。
他挺喜歡的一首朦朧詩。
相對于舒婷的代表作之巔峰的《致橡樹》,其實趙東陽更加喜歡這一首《雙梔船》。
所以,他無恥的剽竊了名家作品。
以表達自己的心緒。
放不下就是放不下,五十年的婚姻,三結三離,那又如何,看到他第一眼,他還是放不下,更加無法接受,有一日,她舍自己而去,投入別人懷抱的那種可能性。
“霧打濕了我的雙翼,
可風卻不容我再遲疑。
岸啊,心愛的岸,
昨天剛剛和你告別,
今天你又在這里……”
趙東陽能把一字一言記得這么熟悉,那是因為,王某人就這一首詩,給他講解了好幾次,或許一開始,他并沒有喜歡,但是聽得多了,總會有一種不一樣的感情。
“明天我們將在,
另一個緯度相遇。
是一場風暴,一盞燈,
把我們聯系在一起。
是一場風暴,另一盞燈,
使我們再分東西。
不怕天涯海角,
豈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視線里。”
每一次讀這一首雙梔船,趙東陽都會有不一樣的體驗感,而通過自己寫出來,這也會完全不一樣的,特別是他有了足足七十年人生經歷之后,再讀一次,感覺完全不一樣了。
《雙梔船》這首現代朦朧詩,不管是藝術手法,還是表達出來那種愛的意義,在文學上,都是非常有特點的。
有人品論。
這是抒寫的是一種理想的現代愛情,為此,詩人使用了“雙桅船”、“岸”、“霧”、“風”、“風暴”、“燈”等象征性意象……
其實趙東陽讀的不太懂,但是有感覺,就是那種,玄而又玄的感覺。
信寫好了。
吹了吹。
筆跡完全干凈之后。
他才折疊起來。
放進了信封里面。
信封是公社的,上面已經貼上了郵票了。
只要送出去,就可以了。
…………………………
翌日。
太陽升起來的一瞬間。
趙東陽從屋子里面起來,大家已經下地干活了,小孩子不是去玩,也跟著大人去干活了,家里面就他一個,在廚房里面還熱了一碗粥,還有自己家腌的咸菜。
新米煮的粥,很香的。
他洗漱之后,狼吞虎咽的吃完,回屋里面拿上昨天晚上寫的信,直奔大隊部去了。
不想親自去公社寄信。
就只能讓大隊部什么時候有人去公社,幫忙寄一下。
其實有郵差會到向陽大隊的。
可一個禮拜,大概來一次而已,估計要好幾天,還不如拿去公社寄出去,更快一點。
到了大隊部。
大隊部也沒什么人。
豐收之后,還會種一季的粗糧,比如玉米,土豆,番薯什么的,保證來年精糧不夠吃的時候,粗糧能頂上去用。
如果是秦嶺以北的氣候。
比較難。
但是他們這里是秦嶺以南,氣候還可以,特別還是山里面,亞熱帶氣候,一年可以種植好幾季的糧食,比如兩季度的水稻之后,冬天的時間,就可以種植一些好存活的糧了。
所以大豐收之后,就是忙碌翻地什么的。
大隊長趙江山和大隊會計余文濤同志,正在算賬。
“目前的收成,39萬6960斤,以我們目前827畝的水田收成,畝產在480斤,比去年的秋糧好太多了,比今年的春糧畝產,高了150多斤,交完公糧之后……”
余文濤細細的給大隊長趙江山算一筆賬,臉上是高興的,因為今年的秋糧收成,可能是這幾年,向陽大隊最好的一個成績了:“我們向陽大隊,312戶,1723口人,口糧來說,估計省點用,以粗糧來混合使用,也能撐到明年春夏之間,今年或許可以不用返銷糧了!”
向陽大隊,三百多戶,平均每戶五六個人,差不多,比如說趙江山家里就多很多人,可有些人家,三四口人,也頂天了,畢竟只要結婚了,很多就開始分家了。
“畝產還是差點,東關最后的公社,雙文公社的永安大隊,畝產能達到將近六百斤!”
趙江山還是很憂心:“目前我們最好的成績,也沒有到五百斤,還是有些丟人,這樣下去,我們就算是風調雨順,也很難溫飽!”
“畝產我們很難提高了,人家永安大隊的水田,質量好,我們比不上啊,不過五隊那邊曾經有一個提議,在大水泊那邊,再開二百畝梯田,半山往上,把灌溉渠,從北面走,繞一圈,工程大一點,但是能繞出二百畝水田來,這對我們大隊的生產,有很大的幫助!”
余文濤輕聲的說道。
“不是不行,就是……”趙江山說道:“之前開二百畝梯田,把各個生產隊都累得不行了,再開的話,他們可能有怨言了!”
“我們大隊的畝產本來就不高了,就八百畝的水田,連人均半畝地都不夠,做的再好,口糧也肯定不夠的,我覺得,辛苦一點,也要干,當初你能帶領咱大隊,硬生生開出幾百畝水田,又把這二十幾公里的灌溉渠給啃下來,我相信你也能再開二百畝!”
余文濤就是趙江山同志的忠實小弟,管賬,出謀劃策,都能做的條條是理。
趙東陽站在旁邊,聽了一小會,兩人都沒有發現自己,這心也夠大的,他開口:“也不是不能開,但是這事情,不能讓老漢你來提出來,得讓別人來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