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大分裂

南方官僚們借“南北榜案”趁機發難,逼得朱允炆步步后退,一時間風光無兩,大有一種“禮法豈為我輩而設”的張狂與豪邁。

當他們取得階段性勝利后,接下來應該怎么做呢?依照南方官僚集團的初衷,他們本來只是打算翻案。具體點說,就是把“空印案”和“郭桓案”的風評翻過來,將涉案人員盡數平反,坐實朱元璋濫殺無辜、暴虐無道。可朱允炆不敢在“空印案”和“郭桓案”上松口,所以他們退而求其次,打算從“南北榜案”開始破局。如今破局成功,接下來是不是應該調轉槍頭,繼續朝“空印案”和“郭桓案”發力呢?

在這個問題上,南方官僚集團內部出現了分歧。部分人贊同這個觀點,但更多的人則希望繼續深挖“南北榜案”,不把北方官僚盡數排擠出朝廷不算完。他們的想法是:“既然‘南北榜案’已經出現了松動,不如乘勝追擊,等把這個案子辦成鐵案之后,再考慮其他案子。”

一個時間段內發生的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明初,南、北官僚互相排擠是一種常態,否則朱元璋也不會費盡心思地籠絡北方而打壓南方,實在是因為那段時間內北方官僚被壓制得有點慘,如果不是朱元璋偏幫,恐怕南、北早就在事實上分裂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除了元廷“人分四等”的國策遺毒,還在于朱元璋晚年出現了一些不太好的苗頭。

朱元璋雖是從江北濠州起家,但直到渡江之后,才正式成為逐鹿天下的梟雄,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可以說南方才是他的基本盤。稱帝之后的朱元璋雖然不遺余力地幫助北方,但從感情上講,其實他還是更傾向于南方的。只不過由于浙東等地長期受張士誠影響,對朱元璋一貫陽奉陰違,所以老朱對這個地區的觀感不太好,這才有了許多針對性吸血政策的誕生。但對于其他地區,如南京周邊,那就一直是老朱的心頭肉,愛得不行。

盡管浙東地區不受朱元璋待見,但我們必須承認,這地方的文人質量實在是高,若論讀書,浙東地區的確是大明獨一檔的存在,所以無論朱元璋如何打壓,浙東籍官員的數量卻不減反增。當朱標去世,朱元璋打算為新的接班人速成班底時,他所能倚仗的,也只有以浙東籍官員為主的南方官僚集團。

新的接班人不能只有文官班底,武將班底也是必須要考慮的。朱元璋在這方面的考慮是什么,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但根據后來的情況看,在為皇太孫朱允炆配備武將班底時,朱元璋把馮勝和傅友德這樣的老將盡數配給了他,但后來朱元璋又擔心朱允炆會濫開殺戒,所以又干掉了馮、傅二人,取而代之的是功勛差一檔,但同樣跟隨自己多年的耿炳文和郭英,以及徐輝祖、李景隆這樣的功臣之后,再輔以出身于親軍衛的部分中級軍官。

親軍衛是朱元璋最信任的近衛隊,出身于親軍衛的人自然也最受朱元璋信任,不少錦衣衛都是從親軍衛中選出來的,由此可見朱元璋對親軍衛的信賴程度。

留下宿將和功臣之后是傳統,這一點無須多言。出身于親軍衛的部分軍官則要著重介紹一下,因為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與沐王府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沐英是朱元璋的義子,從洪武十六年(1383年)開始獨立鎮守云南。沐英雖然沒能在生前封王,死后卻被朱元璋追封為黔寧王,沐英的兒子沐春和沐晟先后繼承了父親的爵位,沐晟后又被封為黔國公,沐王府一說便由此而來。

在朱允炆執政期間,他親自提拔過幾個能干的武將,分別是瞿能、何福、盛庸和平安。這幾位是什么背景?史書語焉不詳,我們只知道這些人在靖難之役中表現都很出色。根據《明實錄》判斷,這四人應該都出身于朱元璋親軍衛的上三衛,其中平安還是朱元璋的養子。

這些中低層軍官從親軍衛出來之后,總要有個歷練的地方,其中瞿能長期坐鎮西南,與沐王府搭班干活;何福當初跟著傅友德、沐英、藍玉一同出征解放大西南,此后也一直留在當地鎮壓少數民族叛亂。盛庸和平安都曾隨軍北伐,也有作為藍玉部將一同解放大西南的經歷,從解放大西南到靖難之役這段時間,此二人的記載多有疏漏。

由此可以看出,出身于親軍衛的中層將領大多有前往西南歷練的經歷,而他們在一系列陰差陽錯的事件之后,都成為朱允炆所倚重的得力干將,并在靖難之役中大放異彩,要說沒有朱元璋的刻意栽培,顯然很難讓人信服。

朱元璋為什么會這么做呢?其實就是我前文的觀點,從感情上講,朱元璋更信賴的還是南方人,或者說有在南方從政、從軍資歷的人。朱允炆的文臣班底大多是南方官僚,朱元璋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南北榜案”也是高舉輕落。朱允炆的武將班底除了宿將及其后裔,所有出身于親軍衛的人幾乎都要在大西南和沐王府過一遍。

按我的理解,朱元璋可能是希望通過抬高沐王府的方式,為朱允炆留下一個兜底的機會。哪怕朱允炆真是惹得天怒人怨,沐王府也能出面保下自己的這位皇太孫,畢竟沐英和朱標關系良好,朱元璋認為雙方的后代依然可以延續這種默契和友誼。

這其實就是朱元璋執政晚年最大的弊端:朱元璋在感情上傾向于南方利益集團,制定國策時卻更傾向于北方利益集團。如果朱允炆也能有樣學樣,說不定南北雙方還可以繼續維持一種平衡態勢。但朱允炆上位沒多久就取消了南北科舉分區,后來又逐步停辦了大量北方官學。且不論朱允炆有多么迫不得已,這種既定的事實卻給了北方利益集團一個明確的信號:你們不受我待見。

南北紛爭已經是難以解決的大事了,可如果功臣集團有向心力,局勢未必無法挽回。他們畢竟是拿槍桿子的,一旦真刀真槍斗起來,官僚集團那幫拿筆桿子的人肯定不是他們的對手。但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功臣集團也開始分裂了。

史學界對朱允炆在位期間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主要是因為明成祖朱棣大肆篡改過相關記錄,并禁止研究這段時期的歷史,所以很多問題我們只能推測,卻不敢下定論。

對于功臣集團的分裂方式,我贊同明史研究專家王崇武先生的觀點,就是與官僚集團一樣,功臣集團也以南北為界,分裂為兩個隔閡嚴重的利益集團。南方以皇帝朱允炆和沐王府為首,他們的主要功績是平定西南和華南,并長期鎮壓當地少數民族叛亂。北方以各位藩王為首,他們的主要功績是參與北伐和防范北元突襲,在邊疆長期與敵人作戰。

如果依據常理判斷,北方功臣集團一定比南方功臣集團更強,因為北元的戰斗力比南方少數民族更強。但實際上,這種說法是有待商榷的。在明朝建立初期,北元的確是無比強大,可經過連番北伐,北元早已蛻化成只知道縱兵搶劫的游牧政權,并不比南方少數民族強多少。這支經歷過北伐的大軍后來被朱元璋打散,分布在南北各處,我在上面提及的瞿能等人都參加過北伐,可他們都被劃為南方功臣集團的一分子。

從后續的戰爭強度來看,北方冬天的確寒冷,可南方夏天的瘴氣也不好惹。只要捋清楚這些問題,我們就很難斷言南、北功臣集團到底誰更強。既然從軍事層面上無法分出高低,那就只能從經濟層面考慮,這很容易決出勝負。在明初,南方的經濟發展速度比北方更快,并且雙方的差距越拉越大,這就給了南方功臣集團莫大的信心,似乎只要團結在以朱允炆為核心的領導班子周圍,努力抱住南方官僚集團的大腿,就可以過上夢想中的好日子。

有學者在談及這個時期的大明時認為:“在朱允炆執政期間,由于他改變了朱元璋時期的苛政,所以民間獲得了極大利好,經濟迅速恢復,大明從上到下一片清明,這是朱元璋都做不到的事,可見朱允炆深諳治國之道,是一位明君。”

我不敢說這種現象不存在,但這絕對是片面的。因為當朱棣起兵造反時,北方功臣集團和官僚集團非但沒有幫助朝廷收拾亂臣賊子,反而偷偷摸摸地支持,后來甚至主動站在朱棣身邊搖旗吶喊。

如果北方各地區真像史書所說的那么美好,他們又怎么會不珍惜眼下所擁有的一切,反而要冒著掉腦袋的危險去支持朱棣呢?如果朱允炆的新政真能讓“大明從上到下一片清明”,朱棣又怎么可能造反成功呢?只有存在極大的爭端和不平等現象,武裝斗爭才有成功的可能,這是基本常識。

受流行觀點影響較深的人會說:“朱棣的成功極其僥幸,如果有了北方的支持,他絕不可能打得如此艱難。”事實上,所謂“朱棣僥幸獲勝”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他能成功絕非偶然。為了神話自己,朱棣授意史官,把自己寫成了一個有天命在身的“孤膽英雄”,僅此而已。

綜上所述,我認為所謂的“大明從上到下一片清明”,很可能只是南方官僚集團自賣自夸的說法,其描述對象也僅限于南方部分地區,北方大部分地區根本沒有出現這樣的“清明”景象。

對于北方利益集團而言,新皇帝身邊的文武班底都有濃重的南方印記,出臺的種種政策又對北方不利,他們接下來會怎么做,其實并不難猜。他們肯定在想:“我們憑什么要受那幫南方人的窩囊氣?不如找一位可以與朱允炆相抗衡的領袖,最好的結果是取而代之,最壞的結果是南北分治。”

這種想法無可厚非,可實施起來卻有諸多難點。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如果南方的官僚集團和功臣集團抱作一團,那么大明正統(以朱允炆為代表的利益集團)可調動的軍政資源實在是太可怕了,北方利益集團根本無法抗衡。面對這種情況,北方利益集團能怎么辦呢?自然只能潛伏爪牙,選擇隱忍,在實力不如人的時候,慫一點,不丟臉。

可隨著事態的發展,南方官僚通過“南北榜案”逐步擴大戰果,逐漸在朝堂上一家獨大。如此順利的行動使得他們開始飄飄然,覺得反對派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強大:“看到這幫家伙唯唯諾諾、敢怒不敢言的樣子,真是心情大好!”

心情好了,自然會想起一些陳年舊事,順帶著翻翻舊賬。想當初,“空印案”和“郭桓案”爆發時,無數忠臣和賢士被先帝殺了全家,淮泗那幫人也沒幫忙說個情,就知道站在一旁看笑話。現在眼見我們風光了,又想巴巴地跑過來抱大腿,世上哪有這種好事?

當南方官僚集團與朱允炆博弈時,齊、黃、方三人囿于身份,不方便偏幫任何一方,所以整天就知道打官腔。但當南方官僚集團打算給南方功臣集團一些教訓時,齊、黃、方來勁了,因為他們也是南方人。

齊、黃、方三人仗著自己托孤大臣的身份,在給朱允炆講課時,總喜歡夾帶一些“私貨”:想當初,李善長和胡惟庸是怎么欺騙先帝的,陛下您大概不知道吧?來,咱們今天聊聊這個話題。想當初,先帝處置亂臣賊子朱文正時,那幫出身淮泗的人是什么反應,陛下您感興趣嗎?來,咱們今天就講這段內容。想當初,徐達授意部分老部下貪贓枉法,先帝看在故交的情分上給了他一個體面,賜下一只蒸鵝結果了他的性命,這事我非常清楚。想當初,您的父親孝康皇帝(朱標)病逝后,我們都支持您當接班人,可淮泗那幫人團結在藍玉周圍,非要讓朱允熥當接班人,要不是藍玉謀反事敗,恐怕您今天也當不上這個皇帝了。

一樁樁一件件,由齊、黃、方三人娓娓道來,朱允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他雖然知道這些言論不能全信,但皇祖父朱元璋辣手屠殺李善長等功臣的往事卻歷歷在目。在朱允炆看來,功臣集團對自己并不看好,身邊的幾位宿將雖然認自己這個皇帝,但那也是因了皇祖父的遺詔,而他們對自己未必有多少好感。

就在這日復一日地洗腦的過程中,口若懸河的齊、黃、方三人眼看就要把朱允炆給忽悠瘸了,朱允炆漸漸對功臣集團有了不好的看法。

面對朱允炆態度的轉變,作為功臣集團的代表,沐晟和耿炳文是最痛苦的。沐晟是沐英的次子,也是沐王府的首位黔國公,他從小與朱允炆一起長大,是非常要好的兒時玩伴,可現在這位玩伴認為功臣集團不是好東西,那么沐王府作為南方功臣集團刷履歷的地方,又常年在大西南防備少數民族叛亂,還能被朱允炆看在眼里嗎?耿炳文是沐晟的舅舅,他的兒子耿璇娶了朱標的長女江都公主,可以說耿炳文就是連接沐王府和南京的紐帶。現在雙方漸行漸遠,耿炳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父輩在患難時期結下的交情,子孫輩通常是難以理解的。朱元璋為朱允炆準備的武將班底都是有著過硬關系和深厚友誼的,可朱允炆到底是年輕識淺,才繼位不到一年,就把這一切都搞砸了。如果朱元璋在天有靈,把朱允炆叫去盤問一二,他肯定還會無辜地說:“西南邊患頗多,沐晟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那邊;耿炳文老將軍年事已高,朝堂上的事應該少操心。孫兒如此對待他們二人,又有什么不妥呢?”

有沒有不妥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雖然朱允炆執政期間的史料散軼、篡改頗多,但在他繼位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得罪了北方官僚集團,更加劇了朱元璋時期本就存在的功臣集團分裂,哪怕朱允炆寫在史書里的形象依舊積極且正面,我們也很難對這位少年天子有多少美譽。

北方各利益集團雖然暫時忍氣吞聲,但這種日子不會長久,南方官僚只要繼續這樣折騰下去,早晚有一天會把所有矛盾一起引爆,把自己炸個粉身碎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乡县| 阜康市| 磐石市| 克东县| 那坡县| 旬阳县| 浠水县| 河北区| 哈尔滨市| 红原县| 桐梓县| 韩城市| 图木舒克市| 柳林县| 扎囊县| 元朗区| 策勒县| 习水县| 离岛区| 罗定市| 南投市| 泰州市| 临洮县| 商洛市| 六盘水市| 长春市| 宜阳县| 林芝县| 洛扎县| 红安县| 西华县| 边坝县| 日喀则市| 额敏县| 平凉市| 历史| 景宁| 灌云县| 如东县| 堆龙德庆县| 上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