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被上天眷顧的也先
- 一讀就上癮的明朝史(第三卷)
- 顧道驚城
- 8904字
- 2025-01-20 15:42:55
先是征討麓川,后又平定東南叛亂,朱祁鎮這個看似幸運的小皇帝從幼年到成年其實基本沒過過幾天安生日子。對朱祁鎮而言,麓川和東南叛亂雖然讓人頭疼,但也算不上心頭大患,對大明而言,能對其造成致命威脅的還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
在朱元璋執政期間,名將藍玉打出了輝煌的捕魚兒海大捷,北元從此一分為二。經過朱棣、朱高熾、朱瞻基三代皇帝的努力,距離北京更近、對大明威脅更大的韃靼逐漸衰弱。到了朱祁鎮時期,瓦剌已經成為大明北部邊疆最大的敵對勢力。但從表面上看,大明和瓦剌始終維持著一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姿態:我不管你的閑事,你也別來招惹我。大明需要緩解財政壓力,瓦剌也要繼續肅清反對派,雙方都在小心翼翼地防備著對方,卻也不愿意就此撕破臉,但由于雙方的利益對立,所以必然會在某個時間節點爆發大戰。當時間來到正統三年(1438年),這個節點似乎出現了。
韃靼敗亡之后,由韃靼扶持的阿臺汗逃到了科爾沁,繼續舉起反抗瓦剌的大旗。這就好比兩國交戰,甲國滅掉了乙國,乙國君主逃到中立國成立了流亡政府,繼續與甲國作對。作為勝利者,瓦剌哪能受這個氣?于是瓦剌開始頻繁進攻科爾沁,到了正統三年,科爾沁終于頂不住了,只得將阿臺汗交給瓦剌太師脫歡,脫歡親手殺死阿臺汗,韃靼自此龜縮一隅,整日戰戰兢兢。
搞定韃靼之后,脫歡面臨新的抉擇,接下來該干什么呢?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治國理政和考試很相似,當你的語文成績能夠在滿分100分的情況下考到95分時,你就不該浪費更多的時間強化語文學習了,一來提升不大,二來難度太高,這時,聰明的選擇肯定是把自己最弱的那科補起來。比如,你的數學成績只有30分,那么在同等的努力條件下,把數學從30分提高到60分,肯定比把語文從95分提高到98分更簡單。脫歡現在面臨的就是這么個情況,在打擊韃靼方面他已經拿到了95分,如果選擇繼續猛攻韃靼,努力拿到100分,也不是不可能,但性價比太低,并且他也需要在自己和大明之間留一條緩沖帶。此時不如想一想自己有沒有不及格的科目,先把這些科目考及格。脫歡仔細一想,瓦剌還真有不及格的科目,那就是大明。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當初有多高調,他的后人就有多凄慘,北伐在歷史上就沒人真正成功過,可朱元璋偏偏做到了,這使得元廷的戰斗力被寫進各種段子里成為笑話。當元廷退到草原之后,朱元璋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打得他們叫苦不迭,最后只得一退再退。后來終于消停片刻,不是因為他們有實力抵御明軍,而是朱元璋嫌元廷離得太遠,自己已經在這方面拿到了99分,就不再強迫自己追求100分了。
到了朱棣時期,元廷已經分裂為韃靼和瓦剌,朱棣手腕嫻熟地拉一派打一派,搞得這兩個政權欲哭無淚,只得雙雙接受大明的冊封,努力巴結以保平安。后來朱棣打算遷都北京,為保證首都的安全,他便將打擊重點放在了更靠近北京的韃靼身上,雖然沒怎么對瓦剌用兵,但分化拉攏和貿易制裁等手段一點也不少。
在朱元璋和朱棣時期,北部游牧政權一再丟分,別說考30分,估計考10分都難??稍谥旄邿牒椭煺盎@兩位皇帝執政期間,三王和脫歡先后接力,幫瓦剌挽回了不少分數,雖然還是不及格,面對大明依然要老老實實裝孫子,但已經可以逐漸挺直腰桿了。而到了朱瞻基執政晚年,當他不再對瓦剌進行掣肘,更兼拒絕幫助韃靼抵抗瓦剌入侵,整個大明一再內縮時,瓦剌對大明的畏懼一掃而空。到了朱祁鎮時期,脫歡不但不再畏懼大明,甚至有了一種“大明軟弱可欺”的想法。在脫歡看來,大明皇帝就是一個毛孩子(朱祁鎮),監護人是兩個女人(張太皇太后和孫太后),管事的是一幫文臣(以三楊為首的官僚集團),這幫人只會和內廷(以王振為首的宦官集團)搞政治斗爭。
身為軍事、政治接近滿分的強人,脫歡當然有資格看不上這樣的大明,再加上阿臺汗被殺,脫歡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好好謀劃如何攻略大明,拿到更高的分數。可就在阿臺汗被殺一年之后,脫歡因病去世,預想中瓦剌頻繁針對大明、繼而雙方掀起大戰的大戲沒能按時上演。據說脫歡在臨終前曾對自己的兒子也先說:“自大元北歸以來,黃金家族已經徹底喪失了活力,要不是有我在,他們肯定已經被消滅了。現在阿臺汗已經被我殺了,脫脫不花必然會對我們家族產生猜忌,你好自為之。”
“大元北歸”是說在朱元璋執政時期,北元的天元帝在捕魚兒海之戰中被藍玉擊敗,被迫撤往漠北一事?!包S金家族”是指成吉思汗后裔,即孛兒只斤氏,他們是大元歷朝歷代的統治者??稍谔煸鄢吠蓖局校戆⒗锊桓缫幌档囊菜俚鼉簹⒘舜砗霰亓乙幌档奶煸郏ò⒗锊桓绾秃霰亓叶际浅杉己沟膶O子),黃金家族內訌,正式分裂為韃靼和瓦剌。脫脫不花則是忽必烈一系,是脫歡在宣德八年(1433年)迎立的瓦剌大汗,以便瓦剌在法理上對抗擁有阿臺汗的韃靼。
脫歡臨終之言有多個版本,但大都離不開兩層意思:一是告訴也先,黃金家族對蒙古草原的統治已經不像過去那樣穩固,只要運作得當,我們綽羅斯氏也有機會取而代之(脫歡全名為綽羅斯·脫歡,正如脫脫不花全名為孛兒只斤·脫脫不花一樣)。二是告訴也先,脫脫不花雖然是我迎立的大汗,但現在阿臺汗已死,脫脫不花已經成為名義上草原唯一的主人,我們綽羅斯氏手握大權,勢必會成為脫脫不花的眼中釘,他肯定會找機會干掉我們,讓黃金家族重新變得名副其實。如果你只把眼睛盯著大明和韃靼余孽,就很容易遭到脫脫不花的暗算,希望你好自為之。
也先生年不詳,但在其父脫歡臨終時應該已經成年,脫歡之所以會這樣囑托也先,不是因為不信任也先的能力,而是因為他對也先的聲望仍有疑慮。從歷史規律的角度來看,阿里不哥一系和忽必烈一系發生內訌之后,蒙古草原雖然會經歷很長時間的分裂,但最終還是會統一到黃金家族的旗幟之下;可外在的表現卻是脫歡以一己之力終結了蒙古草原混亂分裂的歷史,讓大部分草原人再度成為一個團結穩定的大家庭。這就造成了一個隱患:當脫歡這樣一位能力、聲望極高的領袖去世之后,草原上的各大實力派將何去何從?
即使是近代,以成吉思汗為代表的黃金家族依然是草原人心目中的民族圖騰,遑論五六百年前的明朝,那簡直是神明的化身。如果脫歡還在,他完全可以憑借強大的個人能力、威望和家族力量震懾住那些心懷二意之人,但現在脫歡不在了,軟實力超強的黃金家族必然會靜極思動,想辦法壓制脫歡的接班人,從而實現真正的復興。退一步講,就算草原上所有人都希望黃金家族只當個吉祥物,但他們肯定也會與也先爭鋒,因為大家都想盡可能地增強自己的力量,將來或許還有機會成為第二個綽羅斯氏。最重要的一點是,綽羅斯氏并不是蒙古本部氏族,他們的先祖是被成吉思汗征服的“林中百姓”,這是一個被“蒙化”的部族,但“蒙化”得不夠徹底,元廷歷代統治者都把他們當作奴役對象看待,而他們對元廷向來也缺乏尊重,雙方隔閡很深。
在這種背景下,無論脫脫不花本人有沒有想法,草原上的其他實力派應該都會趁此良機想辦法與他搭上線??墒歉鶕窌涊d,在脫歡去世之后,也先立刻將依附于綽羅斯氏的各個部落首領召集起來開大會,這次大會在瓦剌的發展進程中具有重大意義。
是史書的記載有誤,還是我們的分析有問題?其實史書的記載沒有出錯,我們的分析也沒有問題,大家表面上其樂融融,可背地里那些見不得人的事也都沒少干。可惜我翻遍史書也沒能找到相關記載,只能盲猜也先是通過抓大放小的方式找準機會把帶頭的一個或幾個部落首領擺平,實在擺不平就談條件,當一切工作準備就緒之后才放話要開大會,并在表面呈現出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
這個猜測雖然沒有直接證據,但旁證還是有一些的。脫脫不花自從成為瓦剌大汗之后,一直生活在烏珠穆沁到呼倫貝爾一帶的草原上,脫歡會定期問安并聆聽訓示,脫脫不花知道自己是脫歡扶持的傀儡,所以平時對脫歡也很客氣,脫歡有什么建議他都點頭表示同意,看上去就是一個非常溫順且乖巧的傀儡。
也先上位之后打算延續這一做法,但當他求見脫脫不花時,脫脫不花卻認為也先對自己不夠恭敬:想當初你老子活著的時候都不敢這樣對我,你才當上太師沒幾天就想把我干掉自己當大汗?面對脫脫不花的指責,也先立刻表現得十分惶恐,并試圖作出解釋,但脫脫不花并不打算聽也先的解釋,他反復強調:這片草原是長生天賜給我的,你必須立刻離開這里,愛去哪就去哪,只要別在我面前晃悠就行。也先多次求見,脫脫不花就是不搭理。眼見這傀儡如此難纏,也先生氣了,他決定離開,并準備從脫脫不花的地盤搶點牛羊。當也先做出這樣的決定后,他身邊的幾位手下都勸他別沖動:脫脫不花畢竟是大汗,咱們怎么能干出這種大逆不道的事情呢?
后世很多人在解讀這段歷史時總會從年齡的角度入手,認為此時的脫脫不花只有二十三四歲,放到現在就是個剛出校園的大學生,所以才會與也先發生沖突??晌也毁澩@一觀點,前面我說過,脫脫不花在面對脫歡時一直表現得很聽話,他被脫歡擁立上位時只有十七歲,那時的脫脫不花都沒表現出稚嫩,怎么脫歡一死他就稚嫩了?
權臣與傀儡君主應該怎樣相處,我們來看看曹操和漢獻帝之間發生過的事。想當初曹操迎奉漢獻帝后對他百般恭敬,后來,隨著曹操的實力越來越強,漢獻帝感受到了威脅。一次漢獻帝對曹操說:“如果你忠于大漢,就好好輔佐我,否則就把我廢了或殺了吧。”這話立刻把曹操嚇出一身冷汗,從此以后都不太敢見漢獻帝了。
曹操為什么會如此害怕?因為當時的漢獻帝雖然處于弱勢,但還不完全算是傀儡,以他為首的朝廷依舊有一定的實力。比如司徒趙溫,這位老兄在朝廷的官職比曹操還大,上朝站班時曹操只能站在趙溫后面。比如郗慮,這位老兄是九卿之一的光祿勛,專門負責守衛宮殿門戶,全權保衛漢獻帝,郗慮也是孔融的好友,而孔融對曹操一向沒有好臉色,經常諷刺他。
后來曹操通過合法程序成功彈劾趙溫,又想方設法拉攏了郗慮,又殺了屢屢與他作對的孔融,這才算基本擺平了朝堂上的反對派,讓漢獻帝徹底淪為傀儡。做完這些事情之后,曹操就率軍南下攻打孫權和劉備去了。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也先,他最初是想自己擔任大汗,但由于瓦剌實力派紛紛反對,這才有了脫脫不花的上位,可見無論是實力對比還是心理優勢,脫脫不花對脫歡都是極為忌憚的,根本不可能像漢獻帝那樣,把脫歡嚇得渾身冒汗。脫歡也沒必要一一剪除脫脫不花身邊的重臣,因為這幫人當中并沒有像趙溫、郗慮和孔融那樣能對脫歡造成威脅的人。
了解完曹操與漢獻帝之間發生過的事,再看看曹丕是怎么對待漢獻帝的。
曹操去世之后,曹丕在第一時間繼任丞相和魏王,然后委任賈詡、華歆、王朗和夏侯惇等心腹為朝廷重臣。一切工作準備就緒后,曹丕立刻逼迫漢獻帝禪位,一個月后,曹丕正式稱帝,東漢滅亡。在此過程中漢獻帝有自救措施嗎?沒有。東漢所謂的忠臣有任何表現嗎?沒有。為何會這樣呢?因為他們知道反抗無用,只希望自己盡可能表現得乖一點,以免惹得曹丕大開殺戒。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知:脫歡對脫脫不花的掌控力本該在曹操對漢獻帝的掌控力之上,可結果卻是掌控力略弱的曹氏父子把漢獻帝欺負得慘兮兮,而掌控力更強的也先在面對脫脫不花時只能老老實實裝孫子,打算搶點牛羊還要被勸阻。怎么會有這么大的差異呢?這顯然無法從個人能力方面找到答案。曹丕之所以能隨意擺弄漢獻帝,是因為他能以最快的速度在最大程度上接管曹操的權力,而也先顯然沒能做到這一點。為什么呢?這自然不是也先的水平不夠,而是與當時形勢有關。
曹操在稱公、稱王、加九錫時,他的集團已經是全天下最強大的軍政集團,孫權和劉備兩個強敵都在長江以南,那時的長江以南雖算不上荒蕪,但遠遠無法與后世的繁榮程度相比。由于割據勢力已成,曹操完全可以慢悠悠地炮制漢獻帝,而不必擔心會有人來找麻煩。脫歡所在的瓦剌雖然已經基本統一了草原,但在草原南部還有一個強大而又可怕的對手——大明。大明對瓦剌的態度很簡單,那就是表面友好,如果有機會捅刀子,肯定也不會手下留情。如果脫歡打算像曹操那樣肆意集權,吞并瓦剌其他實力派,這些人一定會奮起反抗,如果實力對比懸殊,他們完全可以擺出一副潑皮無賴的樣子:你要是再逼我,我就投奔大明,給他們當帶路黨,然后帶著明軍來收拾你!
大家千萬不要以為大明是一個極度排外的政權。事實上大明不僅不排外,反而非常歡迎外國人來大明居住、生活,尤其歡迎蒙古人,這些人都是上好的兵源,甚至連錦衣衛的暗探中都有不少蒙古人,他們的任務就是潛伏在瓦剌和韃靼內部定期通傳情報。
正因為有大明這樣強大的鄰居,所以盡管脫歡實力強大,也始終不敢把事情做絕。這種做法讓他團結了不少異己勢力,卻同樣為也先留下了一系列難題。脫脫不花敢甩臉色給也先看,就是認定了也先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全整合內部,更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擊殺自己這個黃金家族的后裔、名義上的瓦剌大汗。
也先能怎么辦呢?他也很無奈。從道理上來講,他身邊的幾位手下說的都很有道理,可如果他們真是心甘情愿奉也先為主,又怎么會講大道理呢?當初董承密謀誅殺曹操失敗,被曹操滅滿門,董承的女兒董貴人是漢獻帝的嬪妃,當時已經懷孕,卻也被郗慮從漢獻帝懷中拉出來處死。漢獻帝淚流滿面地問郗慮:“郗公,天底下哪有這種道理?。俊臂瓚]一言不發,那意思就是明明白白地告訴漢獻帝:“我是曹操的手下,只懂得一個道理,董承敢謀害主公,我就必須弄死他全家?!笔裁词谴蟮览恚繉τ谒乐沂窒露?,主辱臣死才是天底下最大的道理。
也先手下或許也有郗慮這樣的死忠,但更多的卻是那種上去拉架的人,他們并未真心服從也先,也不希望也先與脫脫不花的矛盾激化,因為那樣會強迫他們站隊,而墻頭草們最喜歡的就是首鼠兩端。
也先是一個非常理智的人,他很快就冷靜了下來,知道自己并未完全坐穩太師之位,脫脫不花趁機發難就是想迫使自己方寸大亂,以便從中漁利。既然有了清醒的認知,也先自然不會落入脫脫不花的圈套,他決定暫時擱置與脫脫不花的爭議,先搞定內部的各大實力派再說。
對于剛上位的領袖而言,最行之有效的集權方式莫過于發動戰爭,只要集團內部的戰爭機器開動起來,領袖就有機會大肆提拔自己的親信??擅摎g早已把蒙古草原的大部分地區收入囊中,也先該找誰較量呢?去招惹大明嗎?不行。大明過于強大,哪怕脫歡在最強盛的時候也不敢找大明的麻煩,更何況是剛上位沒多久的也先呢?思來想去,也先最終將戰爭目標鎖定為東察合臺汗國。
東察合臺汗國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的后代建立的地方政權,西至撒馬爾罕,東迄哈密,北與瓦剌為鄰,南同于闐等地接壤。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歪思汗率軍隊攻打瓦剌,當時的脫歡剛統一瓦剌,根本無暇分心南顧,于是他命自己的兒子也先率軍抵擋歪思汗。當時就有人對脫歡說,也先還年輕,恐怕不是歪思汗的對手,脫歡表示自己心中有數,他對也先的要求是“不求獲勝,守住就行”。
就在大家都不看好也先時,也先展現出了自己超凡的軍事才能。據史書記載,也先在兩年內與歪思汗交鋒六十一次,勝多敗少,歪思汗本人曾兩次被也先俘虜,最后不得不將自己的妹妹哈尼木公主嫁給他,這才得以活命。
也先上位時歪思汗已經去世多年,他的兩個兒子羽奴思和也先不花二世(下文簡稱小也先)為爭奪汗位大打出手,東察合臺汗國一分為二,東部以吐魯番及汗國北部草原為中心,由小也先所占據;西部則以天山南部的哈實哈兒(今新疆喀什)等地為中心,由羽奴思所占據。
也先看出了東察合臺汗國的衰弱,便聯系占據東部的小也先痛斥羽奴思大逆不道:他居然敢跟你爭奪汗位,我身為你們的姑父,肯定不會坐視不管?,F在麻煩你給我讓開一條路,我立刻帶兵去把羽奴思收拾一頓,讓他迷途知返。
當小也先收到也先的來信之后,頓時感到自己的智商受到了侮辱:你這分明是欺負我不是漢人,不懂“假途滅虢”的典故嗎?讓開一條路,恐怕等你率軍入境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把我給滅了。但小也先轉念一想,發現自己暫時還不能得罪這位姑父,因為他的實力實在是太強了,如果惹得也先發火,他和羽奴思聯合起來兩面夾攻,自己肯定頂不住,可又不能讓也先率軍進入自己的領土,這該如何是好呢?
小也先的親信布卡別克說出了自己的看法:“也先剛上位沒多久,他迫切需要一個機會整合內部,如果拒絕他的提議,那就等于給了他一個完美的借口。不如答應他,然后告訴他咱們內部意見不統一,請他等待一段時間,等咱們擺平了內部的反對派,再給他讓路?!毙∫蚕嚷犆靼琢?,核心就一個字:拖。只要也先不撕破臉,大家就來回扯皮,如果也先敢動手,那么自己這邊對內也能有個交代。
就這樣,也先與小也先展開了漫長的拉鋸戰,一方說我隨時準備幫你收拾羽奴思,另一方說我隨時準備放你進來,但我這邊有人不同意,你等我先把他們收拾掉。大家都不是傻子,誰也別想糊弄誰,小也先有時間拖,可也先不愿意等,他還想趕緊樹立威望,整合內部呢,于是他決定想辦法收拾一下小也先,方法也不算難,那就是從內部入手。
在小也先與哥哥羽奴思爭權奪利的過程中,杜格拉特部的實力派阿里普對他幫助甚大,可小也先上位之后立刻翻臉不認人,開始重用一個名叫布卡別克的臣子壓制阿里普。其中的原因也很簡單,并不是小也先突然糊涂了,而是杜格拉特部的實力太強,讓他沒有安全感。辛辛苦苦幫助小也先,最后還被排擠打壓,阿里普雖然明白其中的癥結所在,但還是很不高興,他認為小也先的這種行為就是忘恩負義。
由于也先曾多次擊敗歪思汗,所以他早就趁機在東察合臺汗國內部安插了一些間諜,小也先和阿里普之間有矛盾的事也先早就知道了。當小也先表現出一副不太配合的態度之后,也先立刻打算引爆他們的內部矛盾,他秘密找到阿里普的幾個黨羽,讓他們伺機除掉布卡別克,迎回阿里普。如果小也先膽敢抵抗,自己立刻出兵幫忙,決不會讓阿里普這樣的忠臣寒心。
得到了境外勢力的支持,阿里普的黨羽們立刻開始行動,趁小也先外出打獵時派人刺死了布卡別克,然后吩咐家眷打包行李,隨時準備撤退。得到這一消息后,小也先立刻意識到大事不妙,如果此時發生內訌,無論是也先還是羽奴思,都會乘虛而入。于是他趕緊與阿里普取得聯系,雙方經過一番磋商后達成和解,阿里普成為僅次于小也先的權臣,算是完美化解了這場危機。
得知妻侄小也先有驚無險地渡過難關之后,也先覺得自己又白忙活了。瓦剌內部不少人站在一旁等著看自己的笑話,東察合臺汗國也像防賊一樣防著自己,甚至把都城搬到了離瓦剌較遠的吐魯番,并擺出一副嚴陣以待的樣子。接下來該怎么辦呢?也先很苦惱,他甚至一度懷疑自己的資質是否過于平庸。接下來是否應該和脫脫不花好好談談,咱哥兒倆抱團取暖,誰也別嫌棄誰。
然而事情就是如此巧合,就在也先即將與現實妥協時,大明與朵顏三衛之間爆發了戰爭。朱棣在執政期間曾率軍重創朵顏三衛,這使得他們拋棄大明投靠了韃靼,可韃靼后來又被瓦剌打得一敗再敗,無法保護朵顏三衛,于是他們又投入了大明的懷抱,但依然是獨自發展,有事沒事就給大明添個亂。朱高熾和朱瞻基對朵顏三衛的容忍度較高,但朱祁鎮的執政風格卻非常強硬,因為他的執政團體是由太皇太后和官僚集團搭班子攢出來的,要是不硬氣一點,恐怕會被人欺負,所以對于熱衷于鬧事的朵顏三衛,大明決定重拳出擊。過程和結果自然不用多說,大明把朵顏三衛按在地上反復暴捶,差點把他們打得灰飛煙滅,在一番嚴詞警告之后,大明撤軍了。
在得知這一消息后,也先立刻派使者求見朱祁鎮,表示自己也是大明冊封的臣子,現在大明天子遇到了麻煩,自己這個當臣子的應該為天子分憂,朵顏三衛那邊你們就不用管了,我一定把他們收拾得服服帖帖,無論繳獲什么戰略物資,都給你們送來。
也先是一頭喂不熟的白眼狼,這個道理小也先懂,朱祁鎮自然也懂,所以他委婉地拒絕了也先的要求,表示朵顏三衛是自家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行,不是什么生死大仇,你別把話說得那么嚴重。結果也先不管不顧,一面派軍隊進攻朵顏三衛,一面又派人稟告朱祁鎮:我的手下全都是父親脫歡的老部下,他們這一代人深受大明厚恩,得知朵顏三衛不服王化的消息后非常憤怒,一致要求我出兵嚴懲朵顏三衛,我不過是個剛上位沒幾年的年輕人,不能駁了這些叔叔伯伯的面子,還請陛下諒解。
朱祁鎮應該諒解也先嗎?自然不該。可就在朱祁鎮打算出兵收拾也先時,西南思任發起兵叛亂,沐氏兄弟接連戰敗,大明朝廷調北軍南征,因而只能暫時放過也先。而也先在戰勝朵顏三衛之后,立刻表示周邊的亂臣賊子太多,要逐一掃平。于是在接下來的數年內,也先頻繁出兵東征西討,同時還與一些強大的勢力聯姻,成功壓制住了脫脫不花,并一躍成為大明北部邊境最強大的對手。
在讀也先的奮斗史時,我總會想起那個著名的笑話:一個孩子問億萬富翁,請問您是怎么賺到這么多錢的呢?億萬富翁對孩子說,我年輕的時候家里很窮,所以我只能帶著幾百塊錢出去創業,歷經千辛萬苦,我手中的幾百塊錢變成了幾萬塊。孩子似乎聽懂了,于是又問,您后來是不是用這幾萬塊錢當本錢賺了幾百萬呢?億萬富翁搖了搖頭說,到手的幾萬塊錢很快就賠光了,當我感到絕望并打算自殺時一個老頭找到了我,他說自己是億萬富翁,身患重病將不久于人世,而我是他的私生子,必須繼承他的億萬身家,就這樣,我變成了一個億萬富翁。
初步繼承脫歡的權勢之后,也先一直積極努力地想要更進一步,但脫脫不花顯然不想給他這個機會,而他精心策劃的南下戰略又受到了東察合臺汗國的抵制,接下來就只有招惹大明這一條路可走。當時的也先敢走這條路嗎?當然不敢,于是他開始陷入絕望,打算向現實妥協??删驮谶@時,大明和朵顏三衛爆發戰爭,急于破局的也先立刻抓住了這個機會。雖然做出了一點成績,但這有用嗎?沒有,因為也先的做法得罪了大明,朱祁鎮得知也先的舉動后必然會勃然大怒,然后興兵北伐,瓦剌估計會重蹈韃靼的覆轍。可就在大明準備收拾也先時,西南的思任發又站出來為也先爭取了時間,雖然這并不是思任發的本意。
唯物史觀所強調的是一種歷史的必然性,但這種必然性往往只是一個大方向。比如說,當中原王朝逐漸衰弱時,北部的游牧民族必然會逐步強盛,進而與中原王朝爆發沖突,這一切發生的主要根源在于封建王朝在制度和生產力方面所受到的制約,與君主是否賢明關系不大。但在必然性中又夾雜著無數的偶然性,而也先就是這種偶然性的獲益者,對于這類人,大家通常會冠以一種調侃性的稱呼,那就是“氣運之子”。
也先通過戰爭和聯姻逐漸走出泥淖,而大明卻被思任發叛亂和東南叛亂縛住了手腳。也先接下來會怎么做,大明又會如何應對呢?當時的所有人都不知道,但他們都清楚一點,蒙古和大明這對冤家爆發大規模戰爭的日子恐怕不會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