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朱瞻墡愣在原地,三棒子打不出一個屁來,朱高熾無奈的嘆氣。
有時候,沉默也是一種答案。
朱高熾的心中,也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
緊接著,朱高熾便用出了第二招。
“你那二舅舅去南京,是你出的主意吧?”
“是!”
朱瞻墡答應的如此干脆利落,倒是讓朱高熾不由得一愣。
只是這事朱瞻墡實在是躲不過了,而且,也沒什么好躲的。
朱高熾連自己深夜出宮去了張升府上都知道,這還怎么隱瞞?
就那么巧?
前腳你剛去了張升府上,第二天張升就要去南京?
別人不了解張升,朱高熾還不了解張升嗎?
南京是繁華沒錯,可對于張升這樣的人來說,在南京還是在北平,其物質上的享受,又會有多大差距?
又不是南京的平民百姓和北平的平民百姓做對比。
更何況,去了南京,遠離了朝堂政治,張升這位國舅爺真的愿意?
憑借朱高熾對張升的了解,張升肯定是不愿意的。
那就只有一個答案,張升去往南京,必然是因為朱瞻墡。
“那他向朝廷索要寶船,也是你的意思?”
“不是!”
朱瞻墡是皇子,這種事,打死不能認。
那可以是寶船,也可以是一支水師。
朱高熾深受兄弟掌兵之害,定然不會給自己的兒子留下同樣的困擾和麻煩。
太子就是太子,皇子就是皇子。
皇權是什么?
一曰名、二曰兵。
名,皇子與生俱來。
要是再有了兵,那皇權基本要素就齊了。
朱棣那一輩,就是受了皇子掌兵害,這才朝廷動亂。
朱高熾這一輩,也是因為兩個兄弟戰功赫赫,所以鬧得兄弟鬩墻。
所以這事,朱瞻墡是說什么都不會承認的。
畢竟,朱瞻墡跟自己這位皇帝父親的關系,不像跟張皇后還有朱瞻基那般,可以做到親密無間——縱使最疼愛信任朱瞻墡的這兩人。
朱瞻墡也從來不曾和盤托出。
“真的?”
“真的!”
朱瞻墡眼神堅定,好似張升府內死士。
兩權相害取其輕,朱瞻墡拱手道:“我去其府上,是處理一些其他事項的手尾,并未與二舅聊過什么寶船……
沒有想到,第二天二舅舅便上疏要離開北平,返回南京。
我還是今天才知道的這些事,都沒來得及與二舅舅告別。”
聽到朱瞻墡這么說,朱高熾一時之間,竟是不知道自己是否該信,又是否該高興。
“聽說你二舅有一支商隊,這些年,走南闖北做生意,賺的盆滿缽滿。
此事你可知道啊?”
“兒臣知道,二舅舅時常給兒臣帶些稀罕玩意。”
“哦,那他做的都是什么生意?”
聽到朱高熾這么問,朱瞻墡差點笑出聲。
自己半夜出宮皇帝知道,自己出宮去了哪皇帝也知道。
現在皇帝說他不知道國舅爺做的什么買賣——幽默,可不是皇帝的加分項。
“不敢欺瞞父皇,雖然兒臣未曾詳細了解,但好似是販賣一些茶葉絲綢、瓷器用具之類的。
聽聞這些東西,出了中原腹地,在周邊蠻夷之國,其價值可攀升數倍。
鄭和大人下南洋,不也正是用這些換來了不少好東西。”
朱高熾緩緩點頭,隨即再次開口問道:“那依你看,這寶船,該不該給張升啊?”
“朝堂之事,父皇自有明斷,兒臣不懂。”
聽到這個答案的朱高熾,心中不由得暗自嘆氣——朱瞻墡演的太過了。
朱高熾不禁懷疑,為什么朱瞻墡跟其母親,就可以那般親近,跟他大哥朱瞻基,也是坦誠相對。
怎么就面對自己的時候,總是端著,總是,這么拘謹。
朱高熾不禁反思,莫非是自己所做有失?
但這樣的念頭,也只是在皇帝的腦海中一閃而過,再也不會冒出來。
只因其是皇帝,是君父。
朱高熾沒有繼續追問朱瞻墡是什么時候盯上寶船的,而是問了一件與寶船關系并不怎么緊密的事。
“老五,你上前來。”
朱瞻墡往前邁了兩小步。
“再往前來。”
又邁了一小步。
朱瞻墡不敢靠得太近,原因無他,只因其擔心自己臉上下意識的微表情,會出賣自己,被朱高熾看出什么端倪。
“唉,咳咳咳……”
見朱瞻墡如此反應,朱高熾這個當父親的,屬實是有些無奈。
“我問你,交趾之事,你怎么看?”
“父親,這是朝政。
朝堂之事,有大哥,有六部,有內閣,我不應多言。”
“我們朱家的天下,朱家子嗣有何不可言?”
這種話,從皇帝嘴里說出來,聽聽就好,真要是胡說八道,親兄弟也要砍腦袋。
親兒子或許好點,但落得個圈禁鳳陽的結果,也是有可能的。
明朝開國這才經歷了三個皇帝,到朱高熾是第四個。
前三個人,朱元璋,朱允炆,朱棣。
有一個算一個,誰對自家人手軟了?
朱元璋對兒子手軟嗎?
魯王朱檀所受的髡刑,在現代人看來沒什么,但在這個封建禮法為天的時代,卻是極重的。
髡刑,作為上古五刑之一,是極具侮辱意味的恥辱刑法。
哪怕是臉上刺字,甚至剜去髕骨,割去鼻子這些刑法,在故人看來,也比不上髡刑嚴重。
一個人如果受過髡刑,一輩子都抬不起頭來。
每天,都要活在他人的恥笑之中。
朱允炆對朱允熥更是不必多說,遑論其余諸藩王。
至于朱棣,從北平殺到南京,不就是為了收拾自己大侄子嗎?
難不成千里迢迢為了表達叔侄情誼啊?
“父親,正因如此,兒子才不該多言。
若是這些事,還要兒臣來多說些什么,那諸大臣不就白吃我們朱家糧餉了嗎。”
對于朱瞻墡這一番既擺爛,又推脫的說辭,朱高熾不是很滿意。
其他時候不管什么樣,現在皇帝問話了,還是必須要得到一個答案的。
妄論朝政的罪名,現在朱高熾不想用。
“放肆,文武大臣用心辦事,何來白吃糧餉一說?
今日我問你,就是要聽聽你的看法。
當初,你不是很有主意嗎?
怎么,給你娘出力,給你大哥出力,就是不想給我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