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百年智慧:季羨林的110個故事作者名: 梁志剛本章字數: 1388字更新時間: 2025-01-20 14:31:09
游開元寺
有一年秋天,新育小學組織學生游開元寺。開元寺曾經是濟南名勝之一,坐落在千佛山東群山環抱之中。寺上面的大佛頭尤其著名,是在一面巨大的山崖上雕鑿而成的。據說,那佛頭的一個耳朵眼里能夠擺一桌酒席,其規模雖然比不上四川的樂山大佛,但也頗有一點兒名氣。從山坡往上爬,路并不難走,不到半個小時就到了佛頭下。從大佛頭再往上爬,山路崎嶇,山石亮滑,爬起來就吃力了。山頂上,有一座用石塊壘起來的塔狀建筑,從濟南城里看去,好像是一個橛子,所以這座山叫作“橛山”。在濟南南部群山中,橛山鶴立雞群,登上山頂,望千佛山頂如在肘下。可惜這里一棵樹都沒有,只有遍山蓑草,顯得光禿禿的。從橛山山頂,經過大佛頭下行,地勢漸低,樹木漸多,走到一個山坳里就是開元寺。這里松柏參天,柳槐成行,一片濃綠。綠樹叢中可見紅墻,院內佛殿宏偉,佛像莊嚴。院中有一座亭子,名曰“靜虛亭”。最難得的是一泓泉水,流自東面石壁的一個不深的圓洞中。泉水從上面石縫里滴下來,積之既久,遂成清池,名曰“秋棠池”。水池的東面岸上長著一片青苔,栽著數株秋海棠。泉水甘甜清冽,用來煮開泡茶,味道極佳。寺里的僧人和絡繹不絕的游客,都從泉中取水喝。季羨林喜歡這個地方,以前曾來過多次。這一次隨小伙伴們來游,興致極高?;匦:螅蠋煶隽艘粋€作文題目《游開元寺記》,舉行作文比賽,把優秀的文章張貼在教室西頭走廊的墻壁上,季羨林的作文也在其中。出游本來符合季羨林的天性,而大量“閑書”的閱讀又增強了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因此他在作文方面開始嶄露頭角了。
2019年深秋,筆者來到泉城濟南尋訪季羨林當年的足跡。我興沖沖登上佛慧山,即當年的橛山,參拜過大佛頭,順著山路下至“開元圣境”的時候,才知道這座古寺早已成了遺跡。昔日輝煌的佛殿,只留下兩小段殘墻,秋棠池不見了蹤影,所幸那股甘洌的山泉仍在流淌。季羨林關于開元寺的回憶,被印在遺址的說明牌上。我同幾位老年游客交談,談及古寺的興衰,大家都不勝感嘆。他們得知了我此來的目的,紛紛圍過來和我合影留念,表達他們對季羨林的崇敬和懷念。

濟南開元寺如今已成為遺址
新育小學每學期考試一次,高小三年一共考試六次。季羨林得了兩次甲等第三和兩次乙等第一,名次總是徘徊在甲等三四名和乙等前幾名之間。甲等第一名被一個叫李玉和的同學包了,而季羨林卻從來沒有爭第一名的念頭。他對名次不感興趣,最大的興趣還是玩。季羨林認為,小學考試的名次對學生一生沒有多大影響,家庭出身和機遇的影響要大得多。又說,那一個“考”字宛如如來佛的掌心,讓你落在這張密而不漏的天網中。筆者以為,季羨林的話很有警示作用,今日小學生因考試成績不佳,斷送生命于家長之手的例子也偶爾見諸報端,令人痛心。
小學畢業由于家庭出身和個人機遇不同,往往會走上完全不同的人生之路。季羨林見過豐子愷先生的一幅漫畫,題目是《小學同學》。畫面上一副吃食擔子,旁邊站著兩個人,不用說,一個是攤主,另一個是食客,耐人尋味。季羨林還親歷過一件小事,比豐子愷那幅畫更搶眼,更耐人尋味,他說如果自己會畫畫,一定要把它畫下來。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天晚上,他雇洋車從濟南院前街回佛山街,黑暗中沒有看清車夫的模樣。到了家門口下車付車錢時,他驀地一抬頭,發現車夫竟是自己新育小學的同班同學,這讓他既驚訝又尷尬。這個畫面清晰地印在季羨林的腦子里,七八十年后依然歷歷在目。家庭出身和機遇的不同,往往就造成了這種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