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期真實義4:宿命與反抗(濤動周期錄)
- 周金濤
- 2982字
- 2025-01-17 14:54:00
[第六章]
宿命與反抗
33
2016年:為資源而戰
? 2015年11月30日
宿命與反抗
關于2016年的全球經濟格局,首先要在我們的報告《宿命與反抗》的框架下進行分析,全球經濟未來四年可能處于下行期,各國之間的博弈能夠改變的只是走向結果的過程。2015年之后,我們注定要在經濟分析的框架中加入很多博弈和國際政治的因素,這是中周期回落的結果,也是康波衰退向蕭條轉換的宿命。所以,2016年的變數只在于反抗中的過程變數,而不在于宿命。
全球因資源而分裂
2015年是全球中周期的轉折點,貨幣寬松和增長都達到邊際高點,而此時的資產價格卻嚴重分裂,股債泡沫和大宗商品暴跌并存,這種分裂實際上說明,世界經濟的復蘇極其脆弱,主導國美國、歐洲各發達國家和追趕國中國都從低資源價格、高資產價格中獲益,但資源國卻被壓制到最低點,如此下去,整個系統必將變得不穩定。這是當前全球經濟中的核心風險,也是我們分析2016年的根本出發點。
中周期高點之后,全球一定會顯露出分裂之相:一方面,對資源國的壓制必將導致其反抗,俄羅斯必將為尋求能源的定價權而努力;另一方面,美國復蘇已經走到高點,如何既維護美元本位又維護復蘇勢頭是美國的核心訴求,美國的核心風險是資產價格;而對中國來講,產能周期的持續回落已經開始顯現出明顯的負面影響,如何維持經濟穩定,為人民幣國際化和“一帶一路”推進爭取空間是中國的核心訴求,這就是世界經濟的大格局。
資源國需要逆襲
在這個大利益格局下分析2016年的世界經濟要從兩個角度出發。第一個角度是我們剛剛提出的分裂。第二個角度是逆襲,2016年與2015年經濟背景的不同在于,2015年全球都處于第二庫存周期下行階段,這也是導致資源國被壓制到極限的周期因素。而2016年,中國將展開第三庫存周期復蘇,這是對原有趨勢的修正,系統的崩潰總是要經歷一個反復的過程,而2016年恰好就是這個逆襲階段。
2016年:在分裂的狀態中把握逆襲
歐盟、美國、中國、俄羅斯自身有不同的利益和狀態,但2016年它們有共同的利益,那就是為延續復蘇成果而努力,因而,在分裂和逆襲中各方都有相互妥協的要求。在周期回落的過程中,隨著各國實力的減弱,它們更注重自我保護,從而使全球走向分裂,這是大趨勢。但各國各自的利益訴求如果得不到協調,就很難實現,主導國需要給資源國一次逆襲的機會,以防止系統崩潰。所以,2016年的分析框架是在分裂的框架中把握逆襲的機會,而這需要各個國家間的政策協調。
主導國的寬松與變數
美國作為世界經濟的主導國,也是當前復蘇的核心力量,其核心訴求是在中周期回落的過程中盡量維持復蘇的可持續性,而美國在復蘇中最明顯也是其最脆弱的環節,就是其資產價格。在流動性主導的復蘇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有限的,而在如此低迷的商品價格背景下,固定資產投資也是不可持續的。所以,美國的股市和債市一定存在泡沫,這是其最脆弱的一面。從這個角度看,加息只是權宜之計,不可能存在加息周期,美國的貨幣政策大方向依然是寬松,只不過這種寬松的效果越來越弱。因此,在12月之后,美元暫時不會出現持續強勢的基礎,只會因歐洲發達國家和日本的短周期回落或者持續寬松而走強,我們判斷這將在2016年中期發生。
2016年歐洲本來就處于庫存周期的回落階段,巴黎事件可能會使這個進程雪上加霜。從經濟的角度看,歐洲需要進一步寬松的過程;從政治的角度看,巴黎恐怖襲擊可能會促使歐洲提高介入中東地緣紛爭的速度和深度,加快石油歐元戰略實施的步伐和進度。但歐洲的最終訴求應該是維持統一和穩定,從這個意義上看,歐洲2016年的格局仍屬于低位自保。
中國作為世界經濟的追趕國,人民幣國際化和“一帶一路”是其對外的核心訴求。但就2016年來說,中國的核心訴求是國內經濟的企穩反彈,這既是經濟周期自然運動的要求,也是國內社會穩定的要求,貨幣寬松和財政政策持續發力都是不可避免的。巧合的是,周期的運行達到了第二庫存周期底部,2016年中國將出現第三庫存周期反彈。2015年,匯率和資產價格的波動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人民幣加入SDR(特別提款權)之后,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的均衡顯得更加重要,但是正像我們所說的,2015年不過是在貨幣寬松的背景下維持匯率的穩定,這顯然與通縮的背景有關。而2016年,一旦如我們所判斷的庫存周期出現反彈,通縮的預期就可能達到邊際高點。此時,貨幣政策的預期可能發生相應變化,這有可能在2016年上半年發生。這種狀況是否會引發資產價格波動,從而波及匯率穩定,可能是2016年的核心不確定性。
資源已經成為國際利益分配的焦點
以俄羅斯為代表的資源國,在過去四年的資源熊市中不斷式微,匯率和資產價格都遭受重創,這迫使俄羅斯必須為獲得資源的定價權而努力。而2016年是第三庫存周期的開啟之年,能不能在這個時刻穩住商品價格將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我們前面提出,在過去的幾年中,資源國的式微和主導國的獲益,核心都源于商品價格的熊市,所以,2016年的國際博弈,核心應當是圍繞商品價格展開的。資源國必然在獲得資源定價權上有所作為,因而,商品價格將是2016年的最大賭注。當前已經迫近商品價格調整的極限,我們可以相信,如果2016年上半年價格持續處于跌勢,外圍資源國將依次發生系統性風險,從而2016年第一季度開始,資源價格將是資產價格的核心問題,資源已經成為國際利益分配的焦點。
資源價格如何博弈,總結成三句話:供需看中國,貨幣本位看美國,地緣看中東。這里的核心博弈是國際貨幣體系問題,美國雖然實力在減弱,但仍要維持美元體系,而中國、歐洲主要發達國家,甚至俄羅斯在這方面都有訴求,石油美元問題更是問題的核心。現在看來,國際貨幣體系的核心問題將出現在資源定價上。
2016年:要資源還是要軍工?
現在看2016年的投資,寬松依然是不變的貨幣環境,只不過寬松的預期不一樣。2015年,我們即使看到資源價格的反彈,也是預期通貨緊縮。但2016年,資源上漲可能帶來的是通脹預期,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區別。所以資源觸底點十分關鍵,大宗商品價格反彈和中國庫存周期觸底如果在同一時刻發生,則發生在第一季度概率較大。而從美元周期來看,2016年歐洲短周期將慣性下滑,歐洲量化寬松仍有必要,而第二季度日本同樣存在寬松的可能。從這些角度看,整個第二季度將是美元變化期,也有可能是流動性變局期。所以,比較理性的狀態是第一季度大宗商品價格觸底,第二季度后美元偏強,中國復蘇有待確認,大宗商品底部也需確認,2016年第一季度是一個核心博弈點。2015年已經把資源國逼到死角,如果2016年第一季度大宗商品價格不觸底,那就會是另外一番景象,那時國際政治博弈將對資產價格產生巨大影響,可能會超出經濟分析邏輯。對于2016年而言,宏觀對沖的首要問題就是要資源還是要軍工。
中國:供給側改革的實戰意義
對中國而言,經濟復蘇也是一個兩難問題,如果經濟不復蘇,則不能扭轉持續通縮預期,這是一條深度傷害實體經濟的路徑。如果經濟明確復蘇,則會帶來通脹預期,而全球的通脹預期可能帶來美元強勢和資產價格波動,危及中國的債務問題。所以,中性的出路是以供給側改革穩定實體經濟預期,但又不能以需求刺激引導通脹預期,這就是供給側改革的實戰意義。這樣來看,最終被犧牲的依然是資源行業和資源國。
資源國的宿命
所以從康波衰退和蕭條的規律來看,在康波向蕭條轉換的過程中,資源國的利益可能會受損,這就是宿命,2016年我們看到的不過是資源國在被犧牲的過程中如何反抗。這一點從國內來看,最終被犧牲的就是重化工業,這是歷史的宿命,也是供給側改革的必然。資源國的抗爭,就是周期下降過程中庫存周期的抗爭,但這種抗爭無法改變其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