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野店
- 從書法開始,肝成儒道圣人
- 三河豆絲
- 2027字
- 2025-02-14 19:59:00
“我沉溪學派歷代傳承的劍術,其意取自‘君子六德’之說。”
翠閑莊后院那片蒼翠竹林中,王華王夫子的面色難得鄭重:
“故而其中六式,分別可以喚作大智劍、大信劍、大圣劍、大仁劍、大義劍、大忠劍。”
繼而,這位半步四品的儒家修行者一時感慨道:
“天下人人都可學劍。
“可武人之劍,握在手中,講求一個三尺之內,人盡敵國。
“道門六品也祭煉飛劍,卻是以神魂寄劍,倏忽間神游百里。”
“老師的言下之意……”
沈言略一思忖:
“我儒家的‘唇槍舌劍之法’,自然與這二者有所不同?”
“然也。”
王夫子頷首道:
“儒生使劍,乃是以胸中才氣御劍,正所謂‘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mao)焉’。”
其人在將這一段援引自《孟子·離婁篇》中的名句徐徐吟詠出來時。
沈言在側,心中卻已然有所明悟了幾分。
自家老師引用的這段話,其本意是說:
觀察一個人,最好的方法是觀察他的眼睛。一個人的眼睛是不能掩蓋他內心的丑惡的。心中正派,眼睛就會明亮;心中不正,眼睛就昏暗無神。
“九品生有一雙明眸。”
王夫子笑吟吟解釋道:
“八品立胸中文廟。
“直到這兩個境界都打磨完備,突破至七品,我儒家的修行者才開始駕馭唇槍舌劍。
“這是圣人所傳,又經歷代大儒賢良不斷改進完善之法,三者之間,循序漸進,你以為如何?”
“心正則目明。”
沈言沉吟道。
可少年后續的話還未出口,王夫子便給他補上了一句:
“而后劍氣方可無堅不摧!”
“是,學生受教了。”
自家老師這一番諄諄教誨,還真是令他受益匪淺。
看向絲絲垂落在眼前的隨身面板上,筆畫間泛起點點清輝的墨色文字:
【術法:六德劍術殘篇(未入門)】
【進度:(62/600)】
【效用:無。】
沈言悄然握拳。
從自身化為蟄龍靈體的那個瞬間起,他的修行資質便獲驟然提升。
此刻雖只聽自家老師說了一番道理,縱然其人將儒家劍術之本意講解得深入淺出,可仍是一招一式都未展示。
但就只聽這一語,少年便心有所感。
他在這門劍術上的造詣,一眨眼功夫,就已然提升了“入門”層次之前的十分之一還多!
“孺子可教也。”
王夫子笑了一笑,其人繼而輕捻著他那部半灰半白的胡須:
“這些道理,你暫且記在心中便可。
“為師今日教你的,也不過是本派‘六德劍術’中的部分招式與劍意。
“尚不需以七品修為御唇槍舌劍,你就把劍握在手中,學個武人劍就是!”
……
如此,時間匆匆,若白駒過隙。
七月下旬。
黔中以北的川蜀行省。
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引發山洪,沖垮了自黔中行省去往蜀中的那條進山古道上,一截本就看起來搖搖欲墜的山間棧道。
于是。
大批南來北往的客商,就都被堵在了這牛背山腳下的客棧里。
此刻不過是下午時分。
可遮天蔽日的烏云卻陰沉得厲害。
若非是傾盆而下的大雨,和不時劃過天空的閃電轟雷,自客棧的窗戶向外望去,乍看之下,還真會讓人誤以為已經入夜。
當然。
說是客棧,其實也不過是個山間野店。
閑房本就只有那么幾間,如今早已被人住滿。
可眼見著,因山路垮塌,又遭逢暴雨,不得已被困在這里的行人越來越多。
山間野店那位三十來歲的掌柜是個會做生意的,其人帶著兩名伙計,忙里忙外,先是在大堂中點起火堆,以供被雨淋透了的眾人烤火烘干衣物。
其人接著又燒水做飯。
一桌桌熱湯熱菜端上來,便是最吝嗇的游商,這時候也難免要多掏幾枚賞錢。
直到此刻,大堂中的諸多客商大都被安頓下來。
這位精明強干的客棧老板,才施施然地舒了口氣。
與此同時。
“這位仁兄。”
圍攏在篝火旁的一位中年文士,向他身旁的另外一人拱了拱手:
“你可是要往那蜀中去的?”
被搭話的卻是個身材也較為肥胖,留著三綹胡須,衣著還算得上考究的商人——
其人有一個本是由馱馬背負的沉甸甸的大木箱,此刻竟是寸步不離地隨身攜帶著,也不知道究竟是做什么生意的。
胖客商打量了這位主動向他搭訕的中年文士一眼。
似是覺得此人面善,便苦笑了一聲:
“誰說不是呢……照我看,在座的這么多位,十個里,恐怕得有八九個是要入蜀中去的。”
他的話當即在這不大的野店中,引來了一片引論紛紛的附和之聲。
“閣下這話說的不錯。”
穿了件幾乎要被染成土黃色的粗布灰袍的中年文士連聲感慨道:
“我亦是有事入蜀。
“可沒曾想,竟會碰上這山中棧道坍塌一事,若然一時三刻間,修繕不好,那該叫人為之奈何啊!”
“這……”
胖客商稍作沉吟,隨即,其人也只能愛莫能助地搖了搖頭:
“依我看,這大雨停下之前,本地的縣令老爺,是絕不會遣人來看的。
“況且這維修棧道的活,本就難度極大。
“先生聽說話的口音,不是蜀人,自不曉得,這修筑棧道,即便是派能工巧匠上去,往往都兇險極大,且進度緩慢。”
他搔了搔頭:
“雖不知道那段山路究竟垮塌了多少,可想來在這短短數日,應是通行不了的。”
“唉……”
中年文士也只能無奈一嘆。
“不過吧。”
這位胖客商撇了撇嘴,卻是使這話題又峰回路轉:
“先生是讀書人?”
其人頗為小心地試探道:
“若先生有功名在身,能和本地的縣令老爺促膝長談一番,說不準還有轉機。
“就比如勸這位縣令大人,尋幾位有本事的修行者協助,或者干脆直接征一道徭役,多出幾個人手。
“或許,這棧道今明兩日,便能走人了也未可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