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訓練對于老戰士們來說接受比較強,能夠身體力行感受戰術訓練,印象也較為深刻,可輪到理論課程時,就有些吃力。
陸北要從最基本的戰斗理論說起,從日軍軍隊編制及武器火力配置,推測出他們的具體兵力數量,例如偵察敵情時該如何記錄。
不能如以往那樣,瞧見敵軍便風風火火跑回去,估摸大概說一個數,那樣不利于指揮官對于戰場情況的判斷。要將偵察到的敵軍編制、火力、重要軍事設施,做一個盡可能詳細的匯報。而指揮官則需要通過這些情況,判斷敵軍意圖,考慮到部隊通訊不便,一旦發現敵情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但前提是在不與自身命令發生沖突的前提下。
這些問題陸北只需要強調即可,團內例如王貴等人,都是在抗聯軍校系統性學習過。
在制定訓練大綱時,陸北也是向王貴進行協商,也讓陸北明白抗聯并非是野路子部隊,一部分干部也是經過系統性軍事培訓,不僅掌握偵察、警戒、進攻、防御、宿營、行軍等軍事指揮知識,還了解氣象、地理,軍用地圖的識別、比例尺的使用、測算距離等方方面面。
同時特別性培訓過游擊戰術和地方工作,這是十分重要的。
但去過抗聯軍校培訓的干部畢竟在少數,隨著日寇的討伐作戰,軍校已經處于半停滯狀態,也沒有時間去對部隊的干部們進行系統性教學。
整個第三團都開始如火如荼的訓練工作,政治干部提升思想,軍事干部教授軍事知識,老戰士傳授單兵作戰技巧。各種團結會、文藝會、訴苦會、誓言會在每個連隊的密營駐地都在開展。
陸北則督促檢查訓練工作,每個晚上都會輪流去各個密營營地,向戰士們進行宣傳,讓他們明白抗日的必然性、正義性、成功性。
讓戰士們明白,為什么戰斗,為誰而戰斗。
也要向他們說明全面性抗日和片面性抗日,很多戰士在心里覺得自己是受日寇和漢奸壓迫欺負,所以要反抗,對于那些日寇統治下的老百姓,則心有怨言,認為他們是順民,思想覺悟差。
對于大戶人家和地主,有階級仇視性,認為他們和日寇都是同一類人。
在三連的密營駐地大屋內,陸北向戰士們說:“抗日并非抗聯的事情,以往是義勇軍,可義勇軍也絕非有秩序的、講統一部署的,其中很多人是為了護衛鄉梓,或者反抗侵略者,但都是有同一個目標,那就是打敗日本侵略者。
日寇在東北有數十萬部隊,而我們抗聯只有三萬,敵我力量懸殊。如果不愿意接納團結各行各業的人,那么是會失敗的,我們抗聯也是落后的。
抗日絕非是獨屬于抗聯的使命責任,而是東北三千萬百姓的使命責任,也是全國四萬萬同胞的責任。我們要爭取他們加入,統一進來一起抗日,只有團結一致,我們才能夠獲得勝利。”
“現在啊~~~”
陸北說:“有很多同志來到抗聯,隊伍里有支部書記、有文化教員,讓他們認識字、懂得思考問題、開闊了視野,就覺得比村里的老百姓更厲害。
同志們,永遠不要忘記自己來自何處,我們來自三千萬被日寇鐵蹄壓迫下的東北,來自被日本帝國主義壓迫下的中國,我們是同一種人。
他們不是甘愿充當順民,只是抗聯力量太弱,沒有辦法去解救他們,我們應當感到羞愧。所以我們要團結一心,將他們從日寇統治的鐵蹄下解救出來,團結能團結的一切力量,最終徹底打敗侵略者。”
一番思想教育,讓戰士們得到改造,是從精神上徹徹底底得到改造,成為一名合格的抗聯戰士。
在訓練工作進行一段時間后,參謀長馮志剛率領軍部警衛連的同志回到湯原。
據他所說,他帶領兄弟部隊將負責此次討伐的日偽軍機動兵力,第四師團一個大隊、偽軍四十騎兵團,一路牽著鼻子走,打到依蘭和樺南的交界處。
喪失戰斗欲望的日偽軍灰溜溜回去,而第六軍各兄弟團,也開始在當地開辟游擊區。
此次回到湯原,是因為聯軍司令部和地委領導的命令,要對抗聯進行改編。
······
東北什么都好,就是冬季太過于漫長。
會議決定由原第四團團長、代理第六軍軍長戴洪兵擔任第六軍軍長,蘭志淵擔任政治部主任,參謀長依舊是馮志剛。同時對于各團進行改編,從七個團擴編為五個師。
并且決定,日后但凡涉及第六軍的全局性重大舉措,必須由軍長、政治部、參謀長形成的三人小組共同決定,任何人在決議形成后,不得違抗,必須堅決執行!
“多吃點,多吃點。”
“夠了夠了。”
原第三團的一些老戰士和干部正在勸王貴多吃些,他即將要率部西征,趁著春耕之前在當地扎下根,開辟新的游擊區。
“上車餃子,下車面。今天是除夕,多吃些,吃飽才行。”
“同志們,都多吃些。”
陸北端著木盆,挨個給戰士們盛餃子,今天是除夕夜。根據上級命令,改編后的第三團大部分同志將補充進第二、第三,每個師共計三百余人,將要執行‘西征’命令。
繼續待在湯原會被日偽軍調集重兵圍剿,積極突圍才能保存有生力量,在其他地方發展根據地,建立游擊區。
參謀長馮志剛給陸北下達一個重要任務,原青年連、炮兵隊、軍部警衛連將整編為留守團,由馮志剛率領繼續在湯原、鶴崗、佳木斯一帶堅持游擊。
最近陸北一直在搞訓練和政治工作,覺得陸北搞的挺好。
參謀長馮志剛力排眾議堅持任命他為副團長,呂三思擔任留守團團長兼支部書記。下轄三個連,共計兩百余人。
王貴率領的第三師將會作為第一批西征部隊,不日即將啟程。
木屋很大,屋里擠滿人。
顧大姐帶領婦女團的二十幾名女同志端來餃子,這些還是在去年花柵崗子戰斗中繳獲的面粉,一直留到現在包餃子過年,肉餡是馬肉。
每人十個餃子,大家都很高興,聚在一起熱熱鬧鬧的過年。
給每個人盛上十個餃子,陸北端著自己破爛的搪瓷碗走到王貴身旁,將碗中的餃子倒給他幾個。
“這是干啥?”
“我吃不慣。”陸北說。
王貴想了想:“餃子有啥吃不慣的,別來這套,老子是去建功立業的,不是上黃泉路,吃那么飽干嘛?”
“我是南方人,過年誰吃餃子啊。”
“南方人不是人,不吃肉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