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在沙袋防御工事后,山坡上青年連配屬的九二重機還在轟鳴,在向變形扭曲的橋面進行概略射擊,壓制守衛(wèi)日軍反撲。日軍的槍法很準,準到要命的程度。
團長張傳福來前沿指揮戰(zhàn)斗:“快撤,青年連一班留下來阻擊,其他人交替掩護撤退!”
“團長。”
“把輕機槍留下。”
張傳福回身催促著眾人:“不能讓他們咬住咱,服從命令!”
“是!”
打了一發(fā)子彈,陸北將槍帶掛在肩膀上,俯身去尋找炮兵隊的戰(zhàn)士,讓他們和自己一起撤退。
找到呂三思,對方拿著安裝槍托的駁殼槍射擊。
“團長命令咱們先撤,他留下來阻擊。”陸北說。
呂三思一愣:“讓團長撤,咱們炮兵隊留下來阻擊。”
“他是團長!”
“撤!”
不再多言,呂三思開始召集炮兵隊的戰(zhàn)士撤離。
陸北喊:“火力組,打兩輪榴彈壓制,掩護撤退!”
“是!”
宋三接到命令,取出擲彈筒向日軍發(fā)射榴彈。借著兩輪擲彈筒發(fā)射的榴彈壓制,青年連和炮兵隊陸陸續(xù)續(xù)撤離,只剩下團長張傳福率領的一班留下來阻擊。
他是團長,必須要承擔最危險的任務,這是責任也是義務。
氣喘吁吁的陸北在膝蓋深的積雪上行走,迫擊炮組和重機槍組也拆卸武器離開陣地,王貴率領青年連提供火力支援掩護,在橋頭的團長張傳福打了一輪槍,也開始后退。
輕機槍手打了一輪連點射,催促副射手和彈藥員將工具箱和彈藥箱帶走,撤退不是一窩蜂跑,如何有序交替掩護撤退是一項極考驗指戰(zhàn)員的軍事素養(yǎng)。
炮火掩護,機槍掩護,步兵交替掩護,后撤距離和不間斷火力壓制,既不能跑散建制又不能過于緩慢。鑒別一支軍隊是否精銳,并非其火力配屬、兵力多寡,而是其指戰(zhàn)員對于隊伍的掌握,有效有秩序。
炮兵隊先行撤退,青年連其次,張傳福殿后。
“火力掩護!掩護!”
往后撤了三百米左右,陸北命令炮兵隊停下進行火力支援。見有火力支援,殿后的團長張傳福開始率領一班玩命兒的跑,在跟上炮兵隊后,青年連為其提供火力支援,交替掩護撤退。
眾人有序交替掩護撤退,殘存的日軍守衛(wèi)隊見大勢已去,敵我兵力和火力懸殊,不敢再深入追擊。
白雪皚皚的三江平原,孫樹牽著馬爬犁焦急等待,看見眾人回來后松了口氣。
“將重武器和傷員放在馬爬犁上,抓緊時間跟上參謀長!”
張傳福一刻也不敢休息,他不停下達命令。
“王貴!”
“到!”青年連連長王貴回道。
張傳福說:“派騎兵沿鐵路線偵查,后面也要派斥候,撒出去警戒,左翼和右翼都要照應。同志們辛苦一下,等和參謀長匯合之后,咱們再向西突圍。
突圍以后就能休整了,這次咱們三團立了大功,成功掩護主力部隊,打碎敵人的反討伐!”
“陸北,呂三思”
“在!”
“到!”
張傳福說:“清點傷亡,將武器彈藥收攏起來,向我匯報。還有糧食補給,咱們要做好一切準備。”
“是!”
陸北和呂三思二人答應下來,開始清點武器彈藥物資,還有戰(zhàn)斗傷亡。
完成交替掩護后,眾人一邊清點,一邊沿著北上鶴崗的鐵路線撤離。
······
與此同時。
正往湯原縣支援,準備與佳木斯日軍來一個前后夾擊之勢的栗山部隊已經瘋了,滿北日軍警備司令部震怒不已。
松花江大橋被炸塌,通往鶴崗、依蘭、湯原的鐵路中斷,栗山古夫已經暈了。
湯原腹地各搜索隊都傳來被抗聯襲擊的情報,而警備司令部卻稱第六軍主力意圖趁佳木斯兵力空虛,準備沿鐵路橋攻占佳木斯,大橋守備隊拼死抵抗打退抗聯進攻,其主力北上鶴崗。警備司令部要求栗山部隊支援鶴崗,將第六軍主力包圍在平原地帶,從而殲滅。
如果說第六軍主力在佳木斯一帶,他們湯原地區(qū)的武裝又是誰,第三軍北上了?
“混蛋!混蛋!”
栗山古夫將電報撕個粉碎:“這是調虎離山之計,事實是抗聯第六軍主力仍在湯原一帶,其沿鶴立鐵路一帶活動之敵軍乃疑兵。
不然我在跟誰戰(zhàn)斗,現在我連最基本的情報都沒有,連敵人主力何處都不敢斷定!”
日軍指導官上杉野小心翼翼問道:“少佐閣下,您打算拒絕執(zhí)行警備司令部的命令嗎?”
“混蛋!”
雖然心有不滿,但栗山古夫沒有敢于違抗警備司令部命令的勇氣,作為大阪商人家庭出身的他,看著白茫茫一片陷入沉思。部下已經疲憊不堪,于是乎他召集部下商議。
既然警備司令部有令,那就服從便好,這仗打不下去了,追著第六軍跑了一個月,連他們的影子都沒抓住。軍隊中非戰(zhàn)斗減員嚴重,很多士兵都產生厭煩心理,急需休整。
作為野戰(zhàn)師團大隊,栗山古夫十分愿意和第六軍主力野戰(zhàn),但奈何對方不領情,抓不住第六軍主力,何談一舉殲滅?
栗山古夫緊了緊狗皮大衣:“以現有局勢而言,要想抓住抗聯第六軍主力決戰(zhàn)是不現實的,矛頭再尖銳,沒有盾來抵御攻擊,再鋒利的矛也沒有用武之地。
想要殲滅抗聯第六軍需要一個聯隊,并且還需要一個軍的興安軍。”
“言過了吧?”上杉野說。
聞言,上杉野有些吃驚,一個步兵聯隊再加上興安軍一個軍,近萬人才有把握殲滅抗聯第六軍,這簡直瘋了。抗聯第六軍才多少人,根據參謀部的情報,第六軍只有千余人,且缺少兵源補給,他們何德何能?
“栗山閣下,這實在是太謹慎了。”
“不!”
栗山古夫認真道:“要以充足兵力在戰(zhàn)場上形成碾壓之勢,無論在任何地點都需要與他們相當的兵力,不然就會不斷重復這樣的事情。
以往冬季討伐敵軍主要在山林中周旋,此次討伐敵軍卻大膽前往平原地區(qū),導致我軍準備不充分。
可以說,本次冬季討伐決戰(zhàn)已經失敗,從戰(zhàn)略上已經失敗,戰(zhàn)術上無論如何高明,也彌補不了。”
作為士官學校畢業(yè),后考入陸軍大學的栗山古夫,擁有著絕對理智和洞悉先機的眼光。同時作為一名商人之子,他對于用兵極為慎重,比起那些狂熱軍國分子,栗山古夫自詡為‘智將’。
這也是為何第四師團為何派遣他來參與討伐的原因之一,即使不能完全剿滅湯原地區(qū)的抗聯,也不會出現特別指揮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