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現行漕運體系的缺陷
- 大明:長生不死的我成了皇明顧問
- 青石踏浪
- 2027字
- 2025-01-26 23:00:00
廳堂內的氣氛凝重,沉默籠罩著每一位在場的人,空氣中有一股無形的壓迫力。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集中在徐良身上,期待著他的答案。
朱棣的問題不容小覷,而徐良的回應,將可能直接影響到他未來關于遷都北平城的決策。
徐良坐在案前,雙手交疊,眼神如水般沉穩,面容毫不動搖,猶如一座屹立不倒的高山,周圍的風浪與他無關。
此刻,他并未急于答復朱棣的質詢,而是輕閉雙眼,陷入沉思。
廳堂中的寂靜,如同一根拉緊的弦,每一秒都顯得異常漫長,所有人的心跳都隨著他的思索而急劇加速。
終于,徐良睜開了眼睛,但語氣依然平和:“北方缺糧的根本原因,除了天災人禍,最致命的,反而是我們朝廷制度上的種種失誤與土地治理上的深刻懈怠。”
朱高熾的眉頭微微一挑,眼中閃過一絲不滿。
他的目光緊緊鎖住了徐良,聲音也不自覺提高了幾分:“制度失誤?朝廷已經調動了大量資源,派遣了無數官員,糧食問題如此嚴重,您竟然說是‘制度失誤’?難道這僅僅是個疏忽嗎?”
朱棣與姚廣孝也忍不住皺起了眉頭,目光中透出幾分不滿。
對于他們來說,徐良的批評顯得過于尖銳,過于直接。
畢竟,自太祖高皇帝建立漕運體系以來,北方糧食短缺的情況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盡管問題依舊存在,但朝廷的努力是顯而易見的。
正因如此,徐良對制度的直接批評顯得格外刺耳,仿佛把所有的努力和成就一筆抹去,讓在場的人感到一種莫名的不悅。
然而,徐良依舊沒有慌亂,他只是保持著那份淡然的微笑。
他沒有急于辯駁,而是緩緩開口,聲音依舊平穩如水:“并非疏忽,而是體制內部,存在著長期積累的制度性缺陷。”
他頓了頓,目光不疾不徐地轉向姚廣孝:“南糧北調,表面上解決了糧食短缺的問題,可根本的弊端卻依然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
朱高熾聽罷,微微皺眉,似乎仍未完全理解。
姚廣孝則將目光從徐良的臉上移開,輕輕低下頭,陷入了深思。
徐良所說的“根本問題”,讓他們產生了質疑,但又難以找到直接的反駁點。
“漕運體系的確有其獨特的優勢,”徐良繼續說道,“它并非無法承載重擔,問題在于整個調運過程中的‘糧食浪費’和‘制度堵塞’。”
他的語氣愈加堅定,每一個字都沉甸甸地落下,像是一根根重錘擊打在眾人的心頭。
姚廣孝微微皺眉,喉頭不由自主地滑動:“那么,您認為,問題出在哪里?”
“朝廷調動了大量的資源,確實展現了想解決問題的決心。”
徐良的聲音依然平穩:“但糧食管理上的疏漏,尤其是在調配、儲存、運輸等環節的低效,直接導致了糧食在運輸過程中大量損耗,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朱高熾眉頭微皺,似有所觸動:“您是說,糧食問題不僅僅是供給問題,更是管理上的失策?”
姚廣孝也將目光盯著徐良,他心中亦是這般所想。
“正是如此。”
徐良點頭,繼續說道:“朝廷在糧食調配上投入了大量資源,但現有體制的低效,無法保證每一粒糧食都能精準且高效地到達需要的地方。”
他說到這里,目光又將轉向朱棣:“‘南北糧道’的運輸,若單純依賴現有的體制,永遠無法徹底解決北方糧食短缺問題。”
“更甚者,如果不加以改革,漕運體系反而可能成為威脅皇明江山穩定的隱患。”
徐良的話如同雷霆一擊,瞬間讓整個廳堂的氣氛更加凝重,所有人的呼吸都停滯了片刻。
“人力、物力、財力,所有的資源都浪費在那些無謂的‘流程’上,而非精準高效的調度與管理。”
姚廣孝沉默著,認真思索徐良的話。
朱高熾卻是第一時間反問:“那您認為該如何改革?”
徐良輕輕一笑,臉上浮現出一抹淡然的笑意,他早已預見到了朱高熾的提問。
“若想從根本解決問題,改革的第一步,必須從教育開始。”
朱高熾微微一愣,顯然對這個方向感到有些意外:“教育改革?”
他皺了皺眉,語氣略帶質疑:“糧食問題與教育改革有什么直接關系?”
“表面上看似無關,”徐良點了點頭,似乎早已預見到這一問,“但事實上,現有的漕運體系之所以低效,根本問題在于大多數官員和管理者缺乏足夠的專業知識和系統思維。”
朱高熾眉頭一挑,這個答案顯然讓他有些不解:“您是說,現有的官員們,連基本的管理能力都不具備?”
徐良淡淡一笑:“并非所有人如此,但大多數官員受限于出身、經歷,往往依靠經驗行事,缺乏必要的戰略眼光和管理能力。”
“尤其是那些負責糧食調配的官員,他們更多依賴傳統的方法,而非科學的手段。”
他頓了頓,目光微微沉靜下來,仿佛在醞釀一個更加深刻的觀點:“若能通過教育改革,培養一批具備戰略眼光和專業管理能力的人才。”
“朝廷不僅能提高糧食調度的效率,還能從根本上改變現有的體制運作方式。”
朱高熾若有所思,但眼中依舊有些疑惑。
他斟酌了一下,緩緩問道:“換句話說,您認為,教育能夠打破現有體制的瓶頸,改善糧食調度的問題?”
“正是。”徐良的聲音愈發堅定,“通過教育改革,培養一批能夠從全局出發、統籌全局的人才,能夠在糧食調度、儲存、運輸的每個環節做到精細化管理。”
“這不僅僅是提高效率的問題,更是從根本上消除管理漏洞。”
朱高熾依舊沒有完全理解,他微微傾身,凝視著徐良:“精細化管理?那具體該如何實施?”
“徐先生,就算此舉能成,但老衲仍然認為——遷都北平,未必是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