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宮闕后,幾人又分道而去。
諸葛瞻和蔣琬去了學塾。
諸葛亮則去了軍營,大軍開拔在即,難能分心。
這兩天,絞盡腦汁,左說右勸,算是達到了目的。
但諸葛瞻沒有半點的放松,反而神情更加的凝重了起來。
歷史的走向,也將會因此改變。
“思遠,不要有壓力,你所提的戰略是符合大局的,并且進行了周密的安排,一定能成事。”
蔣琬一眼就看出了諸葛瞻心中所憂。
“先生,我沒事。”
諸葛瞻勉強笑了笑,接著又沉默了起來。
權勢是個好東西。
但是也備受煎熬,一言興邦,一語亡國。
他雖只是出了出主意,但是天下之中,又不知道會有多少百姓人家因此受到牽連。
一將功成萬骨枯。
亂世結束的更快,對于百姓也就更好。
此時,蜀漢將做出調整,此次的計劃,也會打破固有的平衡。
讓大亂來的更快。
“思遠,到了,我們下車吧。”
在諸葛瞻胡思亂想間,他們已經來到了學塾。
剛一入門,所有的目關光都投了過來。
君子六藝。
學塾內,不止是教了禮儀文字,也有教授武藝。
“長史回來了!”
一個三十出頭的青年,向蔣琬報禮道,神色冷俊,身著戎甲,鱗甲泛這銀光,乃是少年將軍。
“紹先,他們練的如何?”
蔣琬目光掃過一圈,眼中,滿滿的失望之色。
文不成,武不就。
如今,怕也是只要諸葛瞻能入他的眼了。
諸葛瞻也是把標準一下子給拉高了幾個等次。
“很好,特別是張遵和關彝表現的不錯,有關將軍和張將軍的遺風。”
霍弋點了點頭,夸贊道。
霍弋,字紹先,是蜀漢名將霍峻之子,在一眾的蜀漢后代之中。
也是為數不多,能做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存在了。
在人才凋零的蜀漢后期,霍弋也是獨當一面的大將了。
如今他的官職乃是太子舍人,肩負皇宮安危,是劉禪最信任的近臣之一。
像他這樣留守皇都的大將,當然還兼備著教導下一代的重任。
“能入紹先之眼的,怕也是不錯。”
蔣琬這次多了幾分耐心,望向幾個小孩點了點頭。
“你們也要努力練習,盡快成為蜀中大才。”
也不能太苛刻了。
在這一眾小孩之中,要是再能培養出幾個大將之才。
以此來配合諸葛瞻政令,蜀漢復興,是指日可待了。
“你們繼續!”
蔣琬想通了后,便揮手示意道。
受到了夸獎激勵的一眾小兒,拼勁更足了。
“思遠,你要不要也練一練呢?”
蔣琬扭頭,看向諸葛瞻。
讓人很意外的是,蔣琬在尋求諸葛瞻的意見。
這不是學生嗎?
霍弋也緊盯著諸葛瞻,多日以來,他并沒有感覺到諸葛瞻能有什么特異之處。
練武之時,總是慢上那么半拍。
“不需要,習武,救不了國。”
諸葛瞻搖了搖頭。
他沒有這方面的天賦,練也是浪費時間。
至于上陣殺敵,離他也太遠了。
他要做的是,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謀主。
聞此一言,當然是有很多人高興不起來了。
也包括風華正茂的霍弋。
“諸葛思遠,你要是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今天便罰你扎馬步一個時辰。”
霍弋喝道。
他既然已經是這群學子的先生,那就義務教育指正。
入了這學塾,身份都是一樣,
霍弋可不管你是丞相之子,還是龍子。
有錯便罰。
諸葛瞻有如此的錯誤觀念,更要重罰更改。
三國時期的,戰亂不斷,致使當時武德充沛。
哪一塊土地,不是武力奪取的呢?
強軍才能有出路。
武不是立國之本嗎?
諸葛瞻如此言論,卻不是背道而馳。
他雖只是教授武藝,但也有責任教導其認清局勢。
“霍將軍豈聞之,古來可有以武立國呼?”
“昔日項羽勇冠三軍,力能舉鼎,但也不是敗于高祖之手。”
“呂布轅門射戟,何人可敵,亦不是慘死白門。”
“武者,能改一戰之勝敗,卻更不了一國之得失。”
“定國安邦,非武力可及之。”
諸葛瞻輕笑著,不是說教,而是在闡明道理。
諸葛瞻舉一反三,讓霍弋也是一愣。
好像很有道理,但又總感覺哪里不對。
蔣琬笑了笑,舌辨之論,諸葛瞻的造詣已經是讓很多人望其項背了。
道理,都是說出來的。
難道錯了嗎?
霍弋眉頭鄒起,懷疑起了自己來。
“紹先,思遠之才,不在武藝,而是在治國安邦之策,不學也罷了。”
蔣琬打了圓場。
定國安邦,文武兼備才行。
諸葛瞻所說的,也是片面。
但是用于辯論卻是很好,不代表那就真的是對了。
習武不能救國。
但是不習武,卻也不能安邦。
諸葛瞻是沒有這個底子在,所以就不能勉強了。
還有,就是人的精力有限。
“霍先生,小子方才胡說了,保家衛國,不能沒有國之武士,開疆擴土,更不能沒有猛士。”
諸葛瞻歉然,對于霍弋,他還是很尊重,其有國士之風。
霍弋臉上浮現出自嘲的苦笑:“你言之有理,你志不在此,以后可自便。”
“多謝霍先生了,如是日后有空,思遠定也會勤加苦練,不求能上陣殺敵,但也能保證體健康復。”
說罷,諸葛瞻就側身走去,隨在了蔣琬的身后。
“你們看什么,還不快練,你們還真當你們都有救世之才,有安邦定國之能,不需要練習了嗎?”
霍弋回頭,眼神兇狠的看向一眾小兒。
回到課堂后,蔣琬一把攤開了一張簡略的地圖。
“思遠,你過來看,該當何處攻之?”
諸葛瞻盯著地圖,好久之后,也看不出個所以。。
通行的干道,就是那么幾條。
一旦有大的人馬調動,一定會引起對方的警覺。
“從益州進入武陵郡,可否有小路?”
諸葛瞻問道,伐吳的關鍵,在于隱秘性。
“這不曾得知,只要當地的百姓可知了。”
“如何制定行事,不如等鄧芝將軍到后,在決定吧。”
蔣琬同樣犯了難。
他們都非基層人員,那里知道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