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輪滾滾向前,無情地碾過路上的一個又一個水坑。
伴隨著每一次碾壓,水花四濺,車架也發生輕微的波折。
車內光線暗淡,一片靜謐。靜得甚至能夠清晰地聽到彼此心臟跳動的聲音。
一下、兩下……這有節奏的心跳聲在狹小的空間里回蕩著,使得原本就有些凝重的氣氛更增添了幾分壓抑。
坐在車內的諸葛瞻,此刻正襟危坐,身體繃得緊緊的。他能夠明顯地感覺到一股強大的壓迫感正源源不斷地從的諸葛亮身上散發出來。
這種壓迫感如同一座無形的大山,沉甸甸地的朝他壓迫而來,令他的心情比起之前還要緊張許多。
沉默持續了許久,久到諸葛瞻覺得時間都快要凝固的時候,終于,諸葛亮低沉而富有磁性的聲音緩緩響起,劃破了這片令人窒息的沉寂:
“思遠,你如今的這些所見所聞,可都是從那學塾之中所學而來的么?”
話音剛落,諸葛瞻幾乎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正是!”
他宛如條件性的反射,沒有絲毫的猶豫和遲疑的回答。
在外人眼中,作為堂堂丞相之子的他,繼承父親的智慧與才華似乎是天經地義之事。
若他表現出哪怕一丁點的愚鈍或者猶豫不決,恐怕都會被視為反常之舉。
但諸葛亮卻從未對他有過半分的親自教導。年僅八歲的他便能展現出如此驚人的天賦和學識,這一點就連諸葛亮本人也感到頗為費解。
甚至是懷疑。
見兒子回答得如此干脆利落,諸葛亮微微頷首,沒有再有了起疑。
緊接著,他語重心長地說道:“蔣琬,乃我蜀中之杰出俊秀之士。日后你當向他好好學習,切莫辜負了你自身的這份天賦異稟。”
至此,心中一直以來的猜測總算得到了證實,諸葛亮便也不再多言。
面對這個宛如天將的兒子,他一時間竟不知還能與之談論些什么話題才好。
他國政、軍事善于,但對于家人,反而無從說起。
而諸葛瞻也是怕言多必失,所以也沒有再次開口。
馬車內,又變得突然寧靜了起來。
但,諸葛瞻的心也隨著靜了下來,諸葛亮這關,是過來了。
之后,對于朝堂政務,也可以肆無忌憚的指手畫腳了。
不久之后,車內更是響起了鼾聲。
丞相太累了。
哪怕是在顛簸的馬車里,也能安穩入睡。
從皇宮至丞相府的路程,并不遠。
沒有過多久,馬車便慢慢的停了下來。
“父親大人,已至府門了。”
諸葛瞻輕聲的呼喊道。
諸葛亮抬了抬眼,還是意猶未盡:“可能老了,精力不似之前了。”
侍衛拂去車簾,躬身道:“丞相,世子,已經到府門,請下車。”
諸葛亮起身,率先走出了馬車。
諸葛瞻也隨步上前。
丞相府還是很大,分有四處庭院。
諸葛瞻和諸葛亮并肩行在長廊內,無話可說。
都有一種陌生感。
雖然是流著相同的血,但是在感覺上,還是有那么一種疏遠感。
諸葛瞻走到一處門前,便停下了腳步:“父親大人,請早點休息,身體才是本錢。”
諸葛亮正視而來,臉上帶著淺笑,揮了揮手,也不知道是否聽了進去:“為父自有分寸,你更應當學以為重,切不可心生驕溢之心。”
言語之間,滿是諄諄教誨之意。
這也可能是他現在盡到的最大父愛了。
諸葛瞻有些激動,甚至可以講是受寵若驚了。
“孩兒自不敢忘,山外有山人外人,必定不會荒廢半點學業。”
諸葛亮滿意的點了點頭,他最怕的就是會又是一個馬謖。
但是,從諸葛瞻的言行舉止來看。
他是多慮了。
不過,也不能掉以輕心,現在不會,那么也不能代表之后也不會。
還是有必須,時時叮囑。
“回去休息吧,明天陛下可能會在朝會之上,宣布你之官職和北伐之事,你明天也隨為父入宮,參加朝會。”
一為謝恩。
二也是為教育諸葛瞻,朝堂之上的知識,可是別樣,對其也或許是有督促作用。
學與用,不是一回事。
“孩兒知道!”
諸葛瞻會心一笑,轉變來的也太快了。
不過,也很不容易。
他雙手利落的舉起,對著諸葛亮再次一躬:“孩兒,那就回去休息了。”
言罷,他就轉身離去。
當然不是為了休息,而是為了再整理思緒,他交借著這次的平臺,將自己徹底的推銷出去。
只是得到劉禪和諸葛亮的認可,肯定還是不行。
怎么說,這都是裙帶關系,難以服眾。
他需要著重整理歷史知識,以便在明日一鳴驚人。
真正意義上,加入到參加國事之中。
在蜀漢,如今的背景下,確實是太需要他一些知識來加以指導了。
諸葛亮望著房門關上后,也跨步走去了。
也好歹是一個相府,照顧世子的傭人還是有的。
像他們這樣的權貴,子嗣從小就有人幫忙照理。
“夫人,丞相回府了!”
東院內,傳出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
如此時間了,黃氏也未入睡。
因為,他還沒有得到諸葛瞻回府的消息。
但是,現在卻傳來了諸葛亮回府的消息。
黃氏起身,踱步而出。
“夫人,不必相迎,夜如此之深了,還未入睡嗎?”
諸葛亮自門外走入,看著黃氏的裝扮,不由略略的吃驚。
黃氏上前,將諸葛亮的外衣退下:“思遠入宮,如今尚未回來,妾身才未入睡。”
“思遠與我已經回府了,夫人不必擔心。”
諸葛亮邊說,走至桌前坐下。
現在他的困意已無。
“夫君和思遠一齊進宮,是有何要事嗎?”
黃氏問道,在這里,她并不算是干政。
在很多的事上,還是給予了諸葛亮很多的幫助。
是諸葛亮的賢內助。
“是要事,夫人請諒亮不能如實告知。”
軍中大事,哪怕是諸葛亮相信黃氏,也不能告知。
伐吳,太關鍵了。
是不能走漏半點風聲。
“國家要事,妾身自知,是妾身多嘴了。”
黃氏一笑之,雙手接過侍女的熱水,倒在了碗中,親自為諸葛亮捧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