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典中國:孔子圣跡圖(漢英對照)
- (明)仇十洲繪 (明)文徵明書
- 1484字
- 2025-01-08 15:55:56
序言
孔子,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所創立的以“仁”“禮”為根基的儒家學說,深刻影響了中國思想、文化、藝術和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并遠播海外,成為中國立足世界的一張文化名片。
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于魯國曲阜。年少好禮,見賢思齊,曾拜師郯子、老子、萇弘、師襄,后以廣博的禮樂知識聞名于魯;及長,孔子做過“委吏”(管理倉庫的小官)、“乘田”(管牛羊的小官)等小官,盡職盡責;而立之年,孔子首創私學,廣收門徒,有教無類,使平民子弟有了接受教育的機會;五十仕魯,歷任中都宰、司空、大司寇,魯國大治。后與當政者政見不合,辭官去魯,偕弟子周游列國,積極推行仁政與禮治的政治主張;晚年歸魯,孔子致力于整理古代典籍,敘《書》,傳《禮》,刪《詩》,正《樂》,序《易》,修《春秋》,以傳授“六藝”為業,有弟子約三千人,賢者七十二人,達者三人。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第二年,魯哀公將孔子故宅辟為廟。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親臨孔廟以太牢祭祀孔子。漢武帝時,儒學成為顯學,此后,歷代尊孔、紀念孔子的方式、行為數不勝數。
讀孔氏書,想見其人。
孔子,是眾弟子心中“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的長者;是子貢雕琢下的“教垂萬世”的良師;是太史公筆下的“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的文宗。因年代久遠,孔子真實的形象早已無從得知,但這并不影響后人對他的研究與景仰。自秦漢后,人們借助各種載體,或圖之于壁,或刻之于石,或鏤之于木,或畫之于紙帛,將孔子的形象、事跡及思想廣泛傳播。
《孔子圣跡圖》是依據《史記·孔子世家》《論語》《孟子》《孔子家語》等著作所載孔子生平事跡為主題創作的連環圖畫。據傳現存最早的《孔子圣跡圖》繪本為元代版本(有學者對此說法存疑),繪者王振鵬,共十幅,舊藏明項元汴天籟閣,后流落日本。隨著時代的發展,紙張和印刷技術的進步,《孔子圣跡圖》在發展中不斷完善,出現了數十乃至百余幅的大型作品,逐漸成為獨立的書籍品種,以繪畫專題為形式,有了較為固定的圖譜。作為儒家思想的形象載體,在其產生之初便流傳海外,還在海外再版、傳播,對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乃至歐美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本畫冊名《仇十洲畫、文徵明書圣跡圖》,繪者仇十洲,書者文徵明。
仇十洲,即仇英(1498—1552),字實父,號十洲,明代著名畫家,對青綠山水和工筆人物尤有建樹,在遵循工整精艷的古典傳統的基礎上,融入文雅清新的趣味,作品別具一格。
文徵明(1470—1559),名璧,字徵明。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詩人。繪畫造詣深厚,山水、人物、花卉、蘭竹,無一不能;書法清俊秀雅,行、草、隸、篆等各體皆精,但藝術成就最高的是小楷。
兩人聯袂創作,一書一畫,堪稱精品。惜原作已佚,此畫冊是清代仿作,丹青筆墨仍處處可見原作風采。畫作布局合理,疏密有致,主次分明,線條流暢圓轉,人物神態逼真,景物細致入微。除第二幅外,每幅畫均配有文字說明,生動展現了孔子跌宕起伏的一生。畫冊中的車騎、案幾、服飾、建筑等具有典型的明代風格。
經過千百年的文本和形象塑造,孔子早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歷史人物,而是成為中國極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孔子不但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聯合國曾將他定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事實上,兩千余年來,在世界范圍內,孔子一直擁有持久、恒遠的魅力。對于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人而言,相較于艱深的儒家經典典籍,《孔子圣跡圖》作為儒家文化的重要文獻之一,以一種最簡便、最通俗的手法展示了孔子的一生,讓人們對儒家文化有客觀的了解。我們希望,通過《孔子圣跡圖》能讓中國文化愈發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關注和喜愛。
孔子博物館館長 郭思克
于孔子故鄉 山東曲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