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拱墅

汴河懷古

唐|皮日休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皮日休的這首詩經常被拿來論述大運河的歷史功過,被認為是對京杭大運河相對公正和客觀的評價。在對包括杭州拱墅區以及杭州市的運河沿線地區的城市發展有所了解后,對大運河會有更復雜也更積極的認識——若沒有大運河的開通,恐怕就不會有古代杭州城商業與文化的繁榮與躍遷,甚至整個江南都會暗淡不少。

【一】

談到運河功效和文化,便不得不說拱宸橋。作為京杭大運河南端的起點,拱宸橋可謂大運河上最耀眼的明珠之一,無論是從地理位置來看,還是從文化和經濟意義來看,都有其特殊性。

“以政為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拱宸橋的名字不但富有寓意,而且一語雙關。“拱”既指拱形橋,又有“眾星拱之”的擁戴之意。該橋不僅造型文雅,更是與運河、行船以及周邊的景致一起,構成了一幅頗具詩情畫意的江南運河圖景。橋不僅作為一座橋而存在,還是一種人文景觀和文化地標。

不過,有些可惜的是,拱宸橋沒有“生”在中國詩詞發展最為輝煌的唐宋時期,不然的話,吟誦它的詩詞應該數不勝數。

拱宸橋夜景

據《杭州府志》記載,拱宸橋始建于明崇禎四年(1631)。明代時漕運繁忙,而拱宸橋所處的地段最開闊,故成為漕運的重要集散點,百姓只靠舟楫來往兩岸顯得十分不便。

事實上,貫通東西的拱宸橋建成后,不僅方便了居民出行,更推動了兩岸的發展,成就了人煙阜盛、商賈云集的盛景。

“十里銀湖墅”,市井繁華地。自運河開通以來,杭州百姓依水而居,因水而興,從武林門至拱宸橋的湖墅一帶便從“湖中村落”漸漸發展為水陸要津、物產集散之地,夕陽時“檣帆卸泊,百貨登市”,入夜則“篝火燭照,如同白日”“熙熙攘攘,人影雜沓”。

正所謂“一座拱宸橋,半部杭州史”,400多年來,拱宸橋成了運河興廢和城市興衰的直接見證者,并將自己“活”成了運河沿線以及杭州城的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如今水運雖已不似古時興盛,但以拱宸橋為中心,橋西直街、小河直街和大兜路依然是熱鬧繁華的生活、商業與藝術街區,以前的沿河老房蝶變為現在優雅的茶館、咖啡店、書店與文創店等。

在橋西直街閑逛,可以選擇一家咖啡店,在靠窗的位子坐下,明凈透亮的大玻璃窗正對著運河,或可看到觀光游船從河上悠然駛過,這情景讓咖啡都多了幾分特殊的味道——一半是現實的靜好,一半是歷史的時光。

【二】

將“秀色可餐”發揮到極致的還有小河直街。該街位于杭州城北,是京杭大運河、小河、余杭塘河三河的交匯處,為小河直街歷史文化街區的中心。街道依河而建,一河兩街,保留了許多清末民初時期的建筑,粉墻黛瓦,井屋鱗次,多采取“下店上宅”的營造方式,即臨街一樓是商鋪,二樓是居所。而原住民的原址回遷,也給小河直街增添了更多的煙火氣。

橋西直街上的書店與咖啡店

這是一條“年輕”的老街。雖然歷史悠久,但總能抓住時下最流行的元素來豐富自己的業態,從“圍爐煮茶”到“茉莉花燈”再到“杭州版簪花女”,每次來都有不一樣的感受。

而且,直到今天,這條街道還在不斷生長著。與之前商業區的范圍只有小河兩岸相比,現在小河直街的規模已經向外擴張了一整圈,附近甚至增加了一條仿古建筑商業街。

和杭州其他歷史街區比起來,小河直街的特別之處在于,由于處在景區的“內街”,對于店鋪“外擺”的控制并不是很嚴格,店家可以在不妨礙通行的情況下,用綠植、裝飾品和自己的商品裝點門面。于是,商店門面成了店主比拼的舞臺,幾乎每家店鋪都對自己的門頭用盡心思,從而使門口成了賞心悅目的藝術展覽,引來不少游客駐足拍照,整條街也顯得琳瑯滿目、熱鬧非凡。

小河直街

小河直街上各具特色的小店

小河直街

小河直街游船品茶

小河直街當然是悠閑的。在這里,茶可以坐在茶館里喝,也可以坐在烏篷船里邊賞景邊喝。如果條件允許,建議在烏篷船里喝——微風和煦,陽光斜斜地灑進船艙,玻璃茶壺中的紅茶在陽光下呈現出誘人的琥珀色,一杯下肚,整個人都暖和起來。

在小河直街,原住民不只有人類,還有貓,它們甚至會大搖大擺地在街上散步,毫不設防地睡在窗邊。如果到一家叫“后院有海”的餐廳吃飯可要小心了,當你吃飯的時候,可能會有“猛獸”突然從頭頂的歪脖樹上俯沖下來——原來它是這家餐廳的常客,院子里有為它備好的口糧,它是玩累了回來吃飯的。

【三】

就像大運河不只屬于歷史和古代,拱宸橋和它所在的拱墅區也不只屬于歷史和古代。

商貿繁華的運河兩岸也孕育出了傳統手工業和近代民族工業,杭州的第一盞電燈、第一條鐵路、第一家郵局和報社,都“出生”在拱宸橋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這里又建起了麻紡廠、棉紡廠、絲織廠等。這些工廠不僅解決了成千上萬人的就業問題,更是開創了一種頗具年代感的生活方式,一系列場景和畫面讓幾代人的記憶都揮之不去——聽當地人講述,在工人換班時間,浩浩蕩蕩的人群會從拱宸橋上經過,橋東的街市更是聚滿了吃飯、采買的居民,好不熱鬧。

但時光從不會為誰停留,時代的發展也讓這些工廠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不過,與運河旁的那些明清時期的老建筑,以及運河上安靜的拱宸橋一樣,在新的發展階段,這些廠房也被賦予了新的功能,發揮著新的價值,華麗轉身為博物館、展示館、文創園。如今,它們不僅成了杭州的文化新地標,也成了記錄城市轉型發展的“活態紀念冊”。

在拱宸橋旁500多米的范圍內,竟聚集了五家博物館、一家傳統手工藝活態館,其中的運河工業三館——中國傘博物館、中國扇博物館、中國刀剪劍博物館都是由原來的老廠房和舊倉庫改造而來。

逛完這些博物館,你會發現在那些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日用品背后,原來有那么多有趣的冷知識,比如傘的制作靈感竟然源自祖先想要造一所可以移動的房子,從而能時刻遮陽擋雨,而扇子在越劇中竟然是表達角色情感的重要載體。

杭州手工藝活態館

杭州手工藝活態館

中國傘博物館

三座工業博物館適合搭配著旁邊的活態館一起游覽——活態館聘請了紙傘、畫扇、竹編、制香等非遺手工藝的許多大師,走進活態館,我們不僅能看到整個制作工藝和流程,也可以自己動手嘗試,感受手工的快樂。

比如,可以花半個小時在竹篾館學習制作竹編風鈴,24根平平無奇的小竹棍與2根細線,巧妙地交織排列,一只立體螺旋狀的風鈴便編成了。微風輕拂,旋轉的風鈴發出流動的旋律,那一定是你從來沒有聽過的風鈴聲。

與小河直街僅一條馬路之隔的小河公園,也是由冰冷的工業區轉型而來的,并成為溫暖熱鬧的城市會客廳。河邊矗立著的大型儲油罐也完成了藝術性改造,鐵皮罐體上被開出大大小小的孔洞,陽光從這些孔洞穿過,油罐內部群星璀璨,身處其中,我們宛若置身銀河——不知這是誰的創意和設計,其內心一定有一片屬于自己的銀河星辰吧!

小河公園油罐

油罐建筑內部

被一束光聚焦的杯子

其中一個被改作餐具商店的油罐中,一面墻上整整齊齊地排列著馬卡龍色的杯子,對面的孔洞透過的一縷陽光,恰巧投射在一只杯子上,眼前的畫面頓時有了生命力,那只杯子就像主角一樣站在了舞臺的聚光燈下。

建筑師貝聿銘曾說:“一座城市如果沒有了舊的痕跡,就好比一個人失去了記憶。”歲月流轉,江河不息。杭州市拱墅區的實踐告訴我們,對城市記憶的保護既不能太保守,也不能太顛覆。最難的,也最重要的,是在新舊之間找到最佳的平衡點,以建筑為載體,又超越建筑載體,以街區為場景空間,又超越街區場景空間,通過創意化的營造與運營,讓新的業態和體驗在歷史的空間中不斷生長,用真實的生活來激起曾經的記憶,成就活態的文化賡續。這里的一切,是舊的,也是新的,是文化的,也是生活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剑川县| 西城区| 栾城县| 江安县| 孙吴县| 得荣县| 繁昌县| 美姑县| 呼和浩特市| 屏东县| 讷河市| 舟山市| 新昌县| 池州市| 逊克县| 容城县| 土默特右旗| 兴宁市| 咸宁市| 靖江市| 隆子县| 万宁市| 漳平市| 辽宁省| 博罗县| 岳普湖县| 昭苏县| 浮梁县| 沅江市| 崇礼县| 仙居县| 务川| 彩票| 宜兰市| 桐梓县| 九龙坡区| 图们市| 玉山县| 桃源县| 鹤岗市| 兰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