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不世之功 不下于人
- 三國:王業(yè)不偏安
- 狗腳朕.
- 2630字
- 2025-01-14 16:12:29
西縣。
此地距祁山堡只有四十里,若輕兵疾行,不消兩個時辰便至。
張郃在撥了一萬人馬給郭淮之后,便只剩了四萬人馬。
但隴西太守游楚,在圍城的吳懿退軍之后,又帶了五千郡卒與三千羌勇于此與張郃會師。
于是乎西縣便有四萬八千魏軍。
在太陽剛剛翻上隴山時,張郃大軍拔營。
然而行不二里,南面飛來一員覘騎,神色大為慌張。
“右將軍,祁山堡之圍撤了,諸葛亮退軍了!”
張郃大驚下馬。
“怎么會撤了?祁山堡如今在誰手中可曾探明?!”
“稟將軍,仆登高遠(yuǎn)遠(yuǎn)望見祁山堡撤圍后便打馬而回,并不知曉!”
“再探!”
待覘騎離去,張郃止住驚色吩咐左右:
“命費曜、戴陵、游楚、牛蓋各率五千人,攜五日干糧,棄了輜重速速行軍!
“務(wù)必銜尾追住諸葛亮!
“我領(lǐng)三百騎先行一步!”
“唯!”數(shù)名親兵領(lǐng)命離去。
一刻鐘后,大軍動了起來。
張郃吩咐布置完后軍事宜,其后勒馬旁走,將自己此次上隴山帶的三百騎全部點出,打馬向南奔馳而去。
自前日郭淮領(lǐng)著兩萬余人輕裝簡行,沿渭水東下之后,這位大魏右將軍便不斷派熟悉隴右之人騎馬南下,想讓他們偷偷往堡中傳遞消息,命堡中守將再多守幾日,拖住諸葛亮。
萬萬沒想到,先前派去的全部一去不返,不知死活。
等后面再派,祁山堡已被諸葛亮幾萬人馬圍得水泄不通,竟是一條消息都傳不進(jìn)去。
便是想在遠(yuǎn)山上打旗幟給堡中守將高剛報信,卻也被早就在祁山堡周圍丘山等待的蜀騎遠(yuǎn)逐而走。
原本張郃最擔(dān)心的事,就是堡中守將高剛見諸葛亮大軍南下,不知隴右情狀究竟如何,直接獻(xiàn)堡而降。
然而祁山堡卻守了兩日未降,于是張郃的心放了下來。
能守兩日,便能守三日,四日。
事實上,在郿塢分兵時,這位右將軍便看到了蜀軍在斜谷口的大營。
彼處似乎有四五萬人馬,然而上隴之后,竟發(fā)現(xiàn)諸葛亮手下又有四五萬。
可蜀國不可能養(yǎng)這么多兵。
于是他斷定,斜谷必是疑兵,列柳幾是空城。
而只消拖住三日,郭淮兩萬人馬便能分出少許與陳倉道上的列柳城相拒,之后大部繼續(xù)南進(jìn),必能出于諸葛亮之后!
屆時,兩面夾擊之下,蜀寇軍心必潰,諸葛亮必一舉成擒!
這也是為何張郃一直縱部緩行的主要原因。
不過是想讓祁山堡再多拖住諸葛亮一日,好讓郭淮出于敵后之策萬無一失。
心思重重又行了十幾里,又一騎打馬自祁山方向朝張郃三百騎而來。
“右將軍,禍?zhǔn)铝耍∑钌奖ひ呀?jīng)被蜀寇奪下了!”
“什么?!”張郃這下是如遭雷擊。
剛才打馬南行路上,他一直抱著僥幸心理,覺得十有八九只是諸葛亮害怕再不走就會被自己銜尾追擊,所以才會在天未亮?xí)r倉皇拔營而走。
誰曾想?!
“高剛誤我!”張郃大怒,須發(fā)皆聳。
祁山堡可以說是整個隴西最為易守難攻之地,沒有之一,怎么可能在一兩日就被攻下?
只能是高剛舉堡獻(xiàn)降!
他怎么能舉堡獻(xiàn)降?
他難道不要妻子兒女了嗎?!
如此一來,我的不世之功不就要泡湯了?!
即使張郃一輩子謹(jǐn)小慎微,忠于職事,臨了臨了終于獨自領(lǐng)軍大勝一場,終于證明了自己,但隨即又有郭淮獻(xiàn)不世奇策,于是這種在死前立下不世之功的執(zhí)念便開始萌生。
他從來不是害怕晚節(jié)不保之人。
畢竟在大敗馬謖之前,他一直被督來遣去,根本無節(jié)可言。
就連同為降將的張遼,都曾持節(jié)督他出來打仗!
他只覺不忿與羞恥。
他確實想以不世之功來證明自己。
都是降將,我絕不比張文遠(yuǎn)差!
然而如今祁山堡竟被拿下,他的不世之功似乎在離他遠(yuǎn)去。
這種強烈的期待感即將破滅的感覺是極讓人瘋狂的。
距祁山堡還有五六里時,他打馬奔上一座矮丘,遠(yuǎn)望祁山。
這座祁山他沒來過,但聽郭淮細(xì)細(xì)說過。
此堡鑿山為城,內(nèi)里中空,可容三四千人。
而山上又建碉樓與城圍,幾與城池?zé)o異,又可容數(shù)千人。
堡內(nèi)更有地道直通地下暗河,所以水源無憂。
唯一的問題就是堡中薪柴未必有多少,一旦屯戍過久,沒了薪柴,就要吃生糧,會極大消耗士氣。
但話又說回來了,萬一堡中真守了五六千人馬或者更多,你不派個兩三萬人將整座堡壘團團圍住,建立營壘,挖出壕溝,
那人家派個幾千人集中突擊,時不時出來騷擾你,又或幾千人冒著拼掉幾條人命的代價一起出來伐薪搶柴,你是如何也攔不住的。
祁山被奪,張郃雖然憋屈,但到了此時也稍稍冷靜一些了。
堡中究竟留了多少人馬,他無緣得知,若是輕騎冒進(jìn),被堡中守將出來截了歸路,
又或者堡中守將料到自己身后有步軍輕裝疾進(jìn),趁軍中無人指揮出來急攻,少不得要損失些人馬。
到時候才是進(jìn)退維谷。
想到這,他當(dāng)即喚來親兵,派了三十余騎繼續(xù)南下,去知探諸葛亮大軍消息。
日中時分,費曜、戴陵、游楚、牛蓋四人所領(lǐng)兩萬余人馬終于到了祁山堡下。
諸葛亮圍堡之時所建造的工事沒有被全部破壞,于是在兩萬多人的一齊努力下,在剩余兩萬八千人馬全部來到祁山堡外的谷地時,這座祁山堡再次被圍了起來。
堡中守軍就這么看著他們筑圍,卻不出戰(zhàn),這讓張郃更加不知堡中人馬多少,虛實如何。
他一時有些拿不定主意了。
是繼續(xù)追,還是圍堡?
帥帳之中,議論紛紛。
絕大多數(shù)人建議繼續(xù)追擊。
祁山堡已失,不奪個不世之功,他們此番入隴的功勞就要打折扣了。
然而那位并非張郃嫡系的隴西太守游楚顯得有些不悅。
他之前一直反對一舉圍殲諸葛亮,以立不世之功這個計策。
不是沒有成功的可能,但巨大的收獲背后,也暗藏著巨大的風(fēng)險。
郭淮與張郃兩人都沒有感受過那種全城的人都對你虎視眈眈的眼神,根本不明白高剛的處境,又或者即使知道,但是巨大的誘惑還是讓他們迷了眼。
假使當(dāng)初就聽他的,銜尾追擊,雖不能一舉殲滅諸葛亮,但卻仍能對諸葛亮造成一些殺傷,至少祁山在自己手里。
如今祁山堡被奪,再想從蜀軍手中奪回來就太難了。
“游府君,你以為接下來當(dāng)如何是好?”張郃見游楚一直拉著臉不說話,便問道。
統(tǒng)一意見很重要。
這位隴西太守此役表現(xiàn)極其亮眼,幾十年默默無聞,卻在三郡皆叛,人心大亂的極端情況下堅守到了最后一刻。
戰(zhàn)事結(jié)束后,其人必定會被朝廷征召入京,大肆表彰,成為天下人效仿學(xué)習(xí)的榜樣。
已年逾花甲的游楚拱手道:“楚不諳軍事,但憑右將軍做主。”
顯然,擺爛了。
之前勸過,不聽。
他也明白,所謂奪人權(quán)財,如殺人父母。
就算他說了,這位右將軍也不會聽他的,就算右將軍聽他的,那些想立不世之功想得眼睛都紅了的將軍們也不會聽讓張郃聽他的。
張郃見軍議無人反對,便拍板下了決定:
“費令明(費曜),你明日領(lǐng)一萬人,與游府君的五千郡卒一同守在堡東。
“務(wù)必高筑營壘,深挖壕溝,多設(shè)鹿角,護(hù)糧道不失!
“其余人馬,與我輕軍直追!
“諸葛亮輜糧甚眾,距我們不過八十余里,我們輕軍簡行,后日必能在上祿追上他的后軍!”
上祿距離陳倉道還有一百二十里。
如果不能在上祿追到,拖慢諸葛亮退軍速度,從而放諸葛亮大軍入了陳倉道,那全盤計劃就失敗了。
屆時,就只能返回來打祁山。
“是!”
眾將領(lǐng)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