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考古工作者為什么要用到洛陽鏟
考古使用的工具中,最有名氣的無疑是洛陽鏟,傳說它是盜墓賊的工具,后來被用到考古工作中。這是真實的嗎?它的真正用途和使用方法是怎樣的,又為何而得名?這些問題,你會在這篇文章里得到答案。
在民間傳說中,洛陽鏟是民國年間河南洛陽馬坡村村民李鴨子首創,他將村民們挖坑時所用的筒狀鐵鏟略作改良,用于探尋古墓,洛陽鏟從此誕生。
這種工具頭部為金屬鍛造,呈半筒狀,最前端一般有較鋒利的刃,后端則與木柄相連,使用時將鏟頭插入地下,再拔出時即可帶出土樣,有經驗的人便可通過這些土樣判斷下方是否有古墓。洛陽鏟制作簡易,攜帶方便,因此被盜墓賊廣泛使用。
然而,在古代史書的記載中,類似的工具至少在明代就已經出現了。明代王士性在《廣志繹》中說:洛陽的水土深厚,墓葬下挖四五丈都達不到黃泉……雖然墓葬如此深,盜墓的人仍能用鐵錐探入地下,他們嗅泥土的味道,發現有金、銀、銅、鐵的氣味,就開始挖掘。
也就是說,早在明代,盜墓者就已經使用鐵錐插入地下,進而通過帶出的土壤判斷地下的墓葬及隨葬品。明代水利學家潘季馴在《河防一覽》一書中,記載了使用“鐵錐筒”驗堤的方法,用法是將鐵錐筒插入堤壩再取出,則可檢查堤壩修筑的質量,其原理與洛陽鏟如出一轍。此外,《天工開物》一書中還繪制了當時鑿井取鹽時使用的一種尖鍬形的鉆探工具,與現代洛陽鏟的操作方法十分相似。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洛陽鏟并非近代人的發明,并非盜墓賊的專利,而是有十分悠久的使用歷史,被廣泛應用于水利、鑿井等行業。洛陽鏟的得名或許與李鴨子的傳說有關,又或許因為這種工具常常出現在以洛陽為中心的黃河流域而得名,或許它的真正發明者與得名原因已經被歷史湮沒,成為永遠的謎團。
洛陽鏟為什么能探到地下遺存呢?
在考古學中,我們一般將洛陽鏟稱為“探鏟”。顧名思義,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勘探地下遺跡,因此它并不是考古發掘工具,而是一種勘探工具。
早在中國考古學剛剛誕生的20世紀二三十年代,李濟和董作賓就在殷墟發掘時使用了探鏟進行探測。新中國成立后,洛陽鏟的應用更加普遍,成為考古勘探最主要的工具。無論是鄉村還是城市,只要是需要考古勘探的地方,都能見到它的身影。
也許有人會問,探鏟這樣一種簡單的工具,為何能夠長期受到考古工作者的青睞,又是如何據以判斷地下遺存情況的呢?其實這與中國古代遺址的特性有關。在古代,大多數建筑是土木結構,被廢棄后只能殘存土遺址。這些古人使用或加工過的土,與自然狀態的土是不一樣的,比如宮殿等大型建筑的土壤十分堅硬,垃圾坑的土松散且顏色灰黑,墓葬里的“五花土”顏色斑駁,考古工作者根據這些不同的土壤的質地、顏色,便可以判斷它們是來自古代的墓葬、建筑,還是道路。

考古工作者根據土質土色劃分遺址地層
洛陽鏟怎么用呢?
洛陽鏟的功能是將地下的土壤帶上地面,因此在使用時要將鏟頭垂直插入土壤之中,再取出時就會將土帶出。將附著在鏟頭上的土樣卸下后再次進行下探,循環往復,即可獲得一個位置的由地表至一定深度的土壤。
洛陽鏟下探取出土壤后在地面殘留的圓孔,被稱為“探孔”。考古工作者會對每一個探孔進行編號,對不同深度提取的土壤進行排列、拍照和記錄,從而獲取每一個探孔土樣的完整信息。根據這些信息的組合,再對地下遺存的性質和形狀等進行判斷。
然而,因為探鏟只有一個很小的鏟頭,因此也只能獲得探孔內的土樣信息,這對于認識古代遺存的樣貌是遠遠不夠的。因此,鉆探的位置往往需要精心設計。現代考古學已經摸索出了一些鉆探方法,比如考古工作者一般會使用每隔2米或3米鉆探一次,形成4個角,再在4個探孔中心點鉆探一次的“梅花式鉆探法”。這種鉆探法相對節省人力,又可以獲取較大面積的遺跡的情況。

使用洛陽鏟鉆探土層

對土樣中的黑色灰燼進行記錄拍照(可能為焚燒痕跡)
在此基礎上,如果發現了地下遺跡,考古學工作者還會根據遺跡的種類對其進行詳細鉆探。比如發現墓葬的“五花土”時,就會通過較密集鉆探的方式找出墓葬的邊緣,搞清楚墓葬的形狀。這樣通過鉆探,就可以無須進行考古發掘,以一種相對小的成本了解地下遺存。如果勘探的面積很大,鉆探的工作量也會變得十分驚人,比如漢代長安城南部的昆明池遺址就曾鉆探了超過60萬個探孔。
總而言之,利用探鏟進行鉆探工作所獲取的地下信息是有限的,我們只能對地層和遺跡情況進行初步的了解。不過,這些信息卻能為進一步的文物保護、考古發掘提供最重要的資料。有了鉆探結果,考古工作者才能知道這片土地需不需要發掘、值不值得發掘、怎樣發掘。
在世界各國的考古學中,中國使用的洛陽鏟是獨一無二的。這并不意味著洛陽鏟只適用于中國。近些年,隨著中國考古走出國門,在埃及、烏茲別克斯坦、蒙古、越南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文明古國開展考古工作,中國的考古工作者也將洛陽鏟帶出國門。洛陽鏟在國外的遺址中大展雄風,受到了國外同行的關注與稱贊。可以說,這是中國考古對世界考古的獨特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