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人質還是封賞?(求追讀)
- 大秦帝國之三世皇帝
- 零七度
- 2397字
- 2025-01-08 14:39:28
“大王不試過,又怎么知道會不會有人來呢?”
衛角淡淡含笑。
子嬰苦笑道:“也罷,那就請你為寡人寫一篇納賢令。”
“臣不善于言辭,可以讓臣的長子為陛下寫一篇納賢令。”
“你的長子?”子嬰忽然懂了,這家伙是擔心自己不信任他,故意把長子留下來當做人質啊!
“臣居家跟隨大王南遷至此,臣的長子、次子、三子都在南鄭分到了新的居室,臣的孫女、孫子,也都和南鄭本地方的人結成姻親了。”
衛角大大方方的笑著。
不知道是真的坦蕩,還是有意想要讓心中不安的秦王陛下放下一些不該有的、多余的戒備?
子嬰聽了這番話后,內心深處隱隱有些觸動,甚至為自己之前的猜測,都有些許慚愧。
“卿家臨行蜀郡出任郡守前,還有什么要和寡人說的嗎?”
衛角感慨道:“蒙大王信任,不以臣老邁不堪驅馳,臣往蜀郡為陛下坐鎮牧民,蜀郡為了運糧整日勞苦的郡丞等人未必不會有怨言,故而還請陛下加以封賞,以籠絡人心,安撫子民。”
“卿家之意,寡人記住了。”
這一點,幾乎和李希那書信中的暗示不謀而合了。
相反,轉過來看唐明和巴音兩人,卻認為他們二人升官就行,別的人豈敢心生不服?
衛角退下后,子嬰又在這新建的亭子里坐了好一會兒,眼看著金色的夕陽灑滿了沔水水面后,這才起身往王帳走去。
回到王帳,王后已經準備好了晚膳。
子嬰雖然身為君王,但是作為一個南遷逃難的君王,膳食上也沒什么可講究的。
匆匆吃過,子嬰想到了衛角的事情,便與王后說了。
他畢竟是一個穿越者,如果沒有百分百繼承前者的記憶,也是正常。
不曾想王后聽過后,圓潤的臉上閃過一抹愕然之色。
“有什么不妥的嗎?”
王后揮了下手,讓左右的侍從全部退出王帳,這才低聲道:“陛下,你有所不知,當初衛君角的王后曾來求過臣妾,希望可以通過臣妾,說動陛下去找二世皇帝說情,保留衛國的宗廟。”
“有這事兒?”
子嬰微微變色。
王后低聲道:“臣妾不好面推,便說我家夫君已經為你家衛國求情了,若非如此的話,那可就不是廢止貶為庶人,而是要全族皆滅,還與他說,此事關乎重大,不可聲張,免得讓趙高聽了去,故意針對我家夫君云云,未曾想衛君角王后居然信了……”
靜。
極度的安靜。
整個王帳內,只有某對夫妻兩人四目互相對視時候,彼此略微粗厚的呼吸聲。
好一會兒后,兩人同時笑出聲來。
“知道此事的人?”
直到躺到了榻上后,子嬰方才想起什么。
“臣妾那會兒起意誑騙,自然是屏退左右,單獨和衛夫人談的,不曾想她回去后將此事告知了衛君角,衛角至今,依舊銘記于心。”
子嬰想了想道:“從今日起開始,這件事情就是真的。”
王后道:“沒人能說它是假的!”
衛角總歸是以前做過王的人,各方面的事情,比自己穩妥的多。
子嬰也覺得自己可以嘗試信任此人,學習此人。
第二天清晨,韓談來報,說是衛角的長子衛康來求見,并手持已經成文的納賢令。
子嬰立刻召見,看過納賢令后,直接授予衛康為上大夫。
衛康磕頭拜謝。
子嬰揮手示意他起身,便道:“你的才能,你父親已經和寡人說過,寡人看過納賢令后,深以為然,目下唐明、巴音二臣,寡人欲填補九卿空缺,卿家之意如何?”
“回稟陛下,應陛下舉賢不避親之言,臣推舉唐明治粟內史。”
衛家和唐明走得比較近,此言倒也合理。
治粟內史則為掌谷貨、糧食賦稅、農業賦稅的重要大臣。
衛康坦然道:“唐明與家父閑談之際,臣就在一旁侍奉,很是清楚此人的才能。”
“那巴音呢?”子嬰又問。
“巴音此人出自于巴郡的巴氏一族,不知陛下可曾記得另外一人,巴清?”
“寡人自然記得此人。”子嬰頷首道。
衛康道:“巴氏一族之人,善于管理財務,此人出任少府,再合適不過了。”
子嬰稍作斟酌,微微頷首:“此外,巴郡、蜀郡、漢中郡三郡的郡丞、郡尉、監御史等,寡人也要做出相應擢升,卿家之意如何?”
衛康聞言,有些吃驚地看了一眼子嬰,拱手道:“陛下,臣以為此舉不妥。”
“卿家試言之。”子嬰點頭道。
衛康見子嬰未曾發怒或者是面露不悅之色,心中微微松了一口氣,這位大王真是半點架子都沒有啊!
什么帝王威儀,面刺之怒,在他身上,真是半點都看不到。
“臣明白陛下的意思,是要恩威下于群臣,然而若是真的將巴蜀、漢中三地的官員擢升為朝堂上的官員,那將會直接導致一個后果,整個朝堂,都變成了這三郡之地的一言堂!”
子嬰聽到這話后,瞬間嚇出一身冷汗。
他只想著給這些人恩惠,但還真是沒注意到會出現這般嚴重的后果。
“依照臣下的看法,可以擢升掌兵的郡尉到陛下身前聽命,如此一來,官員得到了擢升,陛下也握住了兵馬,這是最穩妥的辦法。”
“那各地郡丞是否會有怨言呢?”子嬰沉吟道:“此番運糧,他們也是出了大力,不畏寒暑,以至于現在都還在運糧的路上。”
“陛下下一道詔書,先是褒獎各地郡丞,然后讓他們推舉族中子弟,直接到御前賜予官職。”
衛康陳述道:“所謂長者篳路藍縷創業,無外乎是為了子孫后代的富貴,各地郡丞只要看到子孫后代都得入朝為官,必定會更加擁戴陛下的。”
子嬰又聽出點別的味道來,一旦這些人的親族子弟,都在自己眼皮子底下,那不就有相當于是有人質了?
“先發布納賢令,將拜唐明為治粟內史,巴音為少府的詔令下發。”
“遵旨!”
衛康見子嬰沒有立刻采納自己后一個建議,也沒什么不滿的地方。
因為,他自己說出這辦法的時候,也帶著人質這一層的意思。
子嬰無奈地皺皺眉,等著衛康退下后,他便開始親自寫了另外一道詔令。
“著宗親嬴鎖出任巴郡郡守、衛角出任蜀郡郡守、諫議大夫王啟出任漢中郡守。”
伴隨著這道詔令送出后,子嬰微微放松了一些,得到了冊封的治粟內史唐明、少府巴音前來謝恩。
看著跪在面前的兩人,子嬰沉吟片刻,便道:“免禮平身,國家危難至此,還需要依仗卿家等為國出力。”
“固臣等所愿爾!”
兩人異口同聲道。
子嬰便道:“寡人決議對各郡押運糧草,輸送兵員有功的人加以封賞,擢升官職,兩位卿家意下如何?”
子嬰自然不聰明,但是他卻清楚一點,偏聽則暗、兼聽則明。
治理國家,不是一個人的智慧就足夠做到的,多聽取一下下邊人的意見,博采眾長,總不會錯的。
尤其是,將來還要和項羽劉邦等關東諸侯死戰。
一想到這個,子嬰就更頭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