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隋唐新篇
書名: 青史流年作者名: 馬偉虎MWH本章字數: 2553字更新時間: 2025-01-01 14:24:09
隋開皇元年,楊堅稱帝,國號隋,定都大興,是為隋文帝。楊堅得國之后,深知久經戰亂之華夏,亟需休養生息,遂厲行節儉,率先垂范,宮中服御務求樸素,摒棄奢靡之風,為百官萬民樹節儉之范。
政治上,革新官制,廢除北周舊制,參酌漢魏,設三省六部,中書省掌決策,門下省審復核,尚書省轄六部執行政令,分工明確,相互制衡,提高行政效率,后世多沿用;又精簡機構,裁汰冗官,澄清吏治,選賢任能,朝堂氣象一新。
經濟上,推行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土地,使耕者有其田,激發農民生產熱情;同時興修水利,廣通渠連接大興與潼關,既利漕運,又灌農田,糧食產量穩步攀升;減輕賦稅,“薄賦斂,輕刑罰”,百姓安居樂業,倉廩漸實,呈現“開皇之治”盛景。
軍事上,改革兵制,推行府兵制,兵農合一,閑時為農,戰時出征,既減輕財政負擔,又保障兵源,軍隊戰力不減;對外,北擊突厥,以離間分化之策,令突厥內亂,再遣軍出擊,大破之,突厥稱臣,北疆安寧。
隋開皇九年,楊堅遣晉王楊廣等率大軍南下伐陳。陳后主叔寶,沉迷酒色,荒廢朝政,自恃長江天險,未作防備。隋軍勢如破竹,渡江后,軍紀嚴明,秋毫無犯,百姓不驚。陳軍望風披靡,建康城破,陳后主被俘,陳國覆滅,華夏重歸一統,結束近四百年分裂。
然隋朝盛景不長,隋煬帝楊廣即位后,初期亦有壯志雄心。大業元年,營建東都洛陽,工程浩大,雖有貫通南北、控馭四方之意,但征調民夫百萬,晝夜勞作,百姓苦不堪言;又開鑿大運河,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意圖便利交通、促進經濟,卻因急功近利,勞工死傷無數,民怨沸騰。
大業三年,楊廣率大軍西巡張掖,欲彰國威于西域,行至途中,穿越祁連山,風雪交加,士卒凍餒而死者大半,幸最終抵達,西域諸國來朝,然國力亦損耗頗多。
軍事上,楊廣好大喜功,頻繁對外用兵。三征高句麗,欲恢復漢晉舊疆,首次出征,大軍百萬,卻因指揮失當、后勤不濟,鎩羽而歸;二次再征,國內已現反隋星火,仍執意進軍,無果而終;三次強征,民力耗盡,天下大亂,高句麗亦疲于應付,表面請降,隋朝實則元氣大傷。
此時,國內矛盾激化,徭役繁重,百姓生路斷絕,紛紛揭竿而起。翟讓、李密領導瓦崗軍,據河南,攻洛陽,聚眾數十萬,威震中原;竇建德起于河北,義旗高舉,憐恤百姓,所部發展迅猛;杜如晦、房玄齡等謀士,及秦瓊、程咬金等猛將,皆投身反隋義軍,隋朝統治搖搖欲墜。
隋大業十四年,宇文化及于江都發動兵變,縊殺楊廣,隋朝覆滅。李淵趁機于晉陽起兵,李世民、李建成各展其能,麾下謀臣如云、猛將如雨,一路勢如破鼓,直取長安,擁立代王楊侑為帝,遙尊煬帝為太上皇,李淵自任大丞相,封唐王。
唐武德元年,李淵稱帝,國號唐,定都長安,是為唐高祖。建國之初,百廢待興,李淵父子一面平定各方割據勢力,李世民掛帥出征,先后剿滅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基本統一中原;一面恢復生產,沿用均田、租庸調等制,輕徭薄賦,鼓勵墾荒,民生漸蘇。
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爆發。李世民為奪皇位,伏兵玄武門,誅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逼高祖立己為太子,待李淵退位,李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次年改元貞觀。
貞觀年間,李世民任用賢良,虛心納諫,魏徵等直臣敢諫,太宗從善如流,有“以人為鑒,可明得失”之佳話。朝堂之上,房謀杜斷,共輔朝政,政令暢達;地方官亦多賢能,如戴胄、馬周等,吏治清明。
經濟上,繼續推行均田、租庸調制,獎勵墾荒,興修水利,關中水利復興,農業大進;商業亦繁榮,長安東市、西市匯聚天下商旅,異域珍寶、中原貨物琳瑯滿目,貨幣統一,金融穩定。
文化上,尊崇儒術,大興科舉,進士科備受青睞,寒門子弟憑才學入仕,打破門閥壟斷,文化昌盛,詩歌、書法、繪畫各領風騷,歐陽詢、虞世南書法傳世,閻立本畫作精妙。
軍事上,東突厥犯邊,太宗遣軍出擊,李靖率三千精騎夜襲定襄,大破突厥,生擒頡利可汗,北疆再固;又派軍西征,征服高昌等西域諸國,設安西都護府,控扼絲路,華夏聲威遠播。
外交上,四夷來朝,日本遣唐使頻繁求學,朝鮮半島新羅與唐交好,互通有無,長安成為世界文化中心,彰顯大唐開放包容胸懷。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承繼貞觀遺風,初期,有長孫無忌、褚遂良等老臣輔佐,政治穩定。永徽年間,編成《唐律疏議》,為中華法系代表,影響深遠;又出兵滅高句麗、百濟,聯合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大部,大唐疆域東至大海,西逾蔥嶺,北抵大漠,南包百越。
然后期,李治體弱,武后武則天逐漸掌權。弘道元年,李治崩,中宗李顯即位,不久被武后廢,睿宗李旦繼立,亦為傀儡,武后大權獨攬。
天授元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周,定都洛陽,成為中國歷史唯一女皇帝。她在位期間,打擊門閥,重用寒門,如姚崇、宋璟等脫穎而出;開創殿試、武舉,選拔人才不拘一格;經濟上,重視農業,鼓勵農桑,戶口增長;但重用酷吏,如周興、來俊臣等,大興告密之風,朝堂人人自危,政治生態失衡。
神龍元年,張柬之等發動政變,逼武后退位,迎中宗李顯復位,復國號唐。此后,韋后亂政,與安樂公主合謀,毒死中宗,欲效仿武后稱帝,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誅韋后黨羽,擁立睿宗李旦復位。
開元元年,睿宗禪位李隆基,是為唐玄宗。玄宗即位之初,勵精圖治,任用賢能,姚崇、宋璟、張九齡等相繼為相,整頓吏治,改革弊政,推行“開元之治”,大唐國力臻于極盛,疆域遼闊,經濟繁榮,文化昌盛,長安成為全球第一大都市,人口百萬,胡商番客云集,異域風情濃郁。
然開元后期,玄宗漸驕奢淫逸,納楊玉環為貴妃,“從此君王不晨早”,荒廢朝政;又重用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李林甫口蜜腹劍,排斥異己,楊國忠與安祿山爭權,矛盾激化。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史思明率十五萬叛軍,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名,起兵范陽,南下中原,所過州縣,望風披靡。玄宗倉皇出逃,至馬嵬坡,士兵嘩變,誅殺楊國忠,逼玄宗縊殺楊貴妃。
此后,太子李亨北上靈武,即皇帝位,是為肅宗,遙尊玄宗為太上皇,組織平叛。歷經八年苦戰,借回紇之力,終平定叛亂,然大唐元氣大傷,藩鎮割據局面形成,河朔三鎮擁兵自重,不聽朝令,中央權威衰落;經濟破壞嚴重,人口銳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于相土,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宦官專權,李輔國、程元振等把持禁軍,干預朝政,甚至廢立皇帝,大唐盛世不再,陷入內憂外患困境,艱難維持,于風雨飄搖中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