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錚愿意幫忙,周承敘求之不得,點頭答應。
王錚提筆寫下三道題目:“這是三道經義題目,一題三百字,二題五百字,三題八百字,明日中午來交,能行?”
周承敘掃了一眼,重重點頭。
第一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第二題,克己復禮為仁。
第三題,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就三句話,其他的一個字也沒有。
自由發揮的空間非常大,可同樣充滿不確定性,一句話說不對,可能就會觸著考官的雷點。
說是釋義,其實更像議論文,也就是經義題,不是簡單地解釋解釋這三句話的含義那么簡單。
就算縣試,難度不高,也能刷下一大批學子。
不過四書五經就那些內容,自唐代大規模推廣科舉考試以來,最著名的句子已經用得差不多了,有大量優秀答卷可以借鑒。
普通人接觸不到優秀試卷。
豪門子弟卻不同,不但能接觸到,還能通過玉簡銘刻法作弊。
他也能作弊。
當然,說是作弊,其實就是借鑒而已。
但是,思路可以借鑒,文字卻不能雷同,更不能抄襲,縣學教諭有禮部下放的儒道法寶可以鑒定抄襲,有些教諭甚至用不著法寶也能鑒定抄襲與借鑒。
他看到題目,立刻在師大小姐給的題庫中搜到相同的考題以及上百份優秀答卷,其中包括許多歷史名人的答卷,如歐陽修、王安石、程顥、王陽明、楊慎,全是鼎鼎有名的大人物。
離開縣衙,返回張二郎家。
安慰丫丫和張二郎幾句,開始答題。
借鑒思路,自行組織語言,并轉化為文言文,以標準的答題格式寫出來。
寫完,自己審閱一番,感覺思路還是有些激進。
考試是手段,目的是考個好名次,早日出仕,而非闡述思想理念。
真想闡述、弘揚自己的思想理念,只靠考試中的幾百字可遠遠不夠,需要實踐與躬行,如王陽明所言知行合一。
王陽明弘揚心學,也是在龍場悟道之后,以自身言行踐行“知行合一”的思想理念。
考試,只以取得好名次為目的。
答卷,只以獲得主考官喜愛為目的。
目標明確,心志堅定,手段自可應機而變。
周承敘調整思路,重新答題,一點點調整自己的思路與風格,努力向那些優秀答卷靠攏,出彩但不逾矩。
三篇,一千六百字。
他一直寫到天色微亮。
仔細檢查,確定沒有疏漏,這才起身。
小狐貍立刻驚醒:“小夫子,去打水我這就。”
打來溫水,為小夫子洗臉洗腳,鋪開床鋪,服侍他上床躺下,收拾好,這才化作狐貍,盤在床頭,一同入眠。
……
周承敘入睡時。
一只金雕落在師家大小姐的馬車上。
丫鬟雁子捉住金雕鋼鐵鑄造一般的爪子,自竹筒內取出信紙,縮回車內,遞給小姐:“小姐,老程的信。”
小姐睡眼朦朧,迷迷糊糊地從流水般的錦被中伸出白嫩細長的玉臂,白晃晃,細嫩嫩,還有點肉乎乎,不見絲毫瑕疵。
抬起手臂的同時更撐起被子,露出半截修長的脖頸和精致的鎖骨,媚態隱現。
拿到信紙,吃力地撐起眼皮子,露出一絲縫兒。
只看了一眼,卻豁然起身,立刻精神,連錦被滑落也渾然不管,任由胸膛露在空氣中。
雁子嚇了一跳,急忙撩起被子蓋住。
自家小姐很好伺候,就一點,喜歡裸睡,說是自在舒坦,偏偏又愛蹬被子,貼身丫鬟們得時刻留心遮掩。
見小姐變了臉色,小心問:“小姐,壞消息?”
小姐瞇起細長的眼眸,鼻孔輕哼一聲:“一群跳梁小丑。”
“跳梁小丑?使了什么壞招?對誰?小夫子還是綰綰?”
“小夫子。”
“小夫子沒事兒吧?”
“沒事,不但沒事,表現還很好,我果然沒有看錯人,他天生就是吃官場這口飯的,”小姐說到這,手指輕彈,信紙化作一團齏粉飄出窗外,重新躺下,手臂縮回被窩,合上眼睛,隨口道:“給老程回信,跟他說,以后再有這事,直接出手,不要讓小夫子冒險,務必保證小夫子順利參考。”
“是,小姐。”
雁子寫信,塞入竹筒,放金雕升空。
第二天。
周承敘拿著試卷進入縣衙時,老程收到回信,看完內容,又罵罵咧咧:“這小子用得著保護?怎么看都是他的敵人更需要!”
“忒陰險!手段又毒又狠!”
“就是個小笑面虎!”
“殺人還要誅心,姓鄭的死都合不著眼!”
“現在的錦城縣還有誰敢動他啊?”
“動他的,墳頭草都踏馬三尺高了!”
“面善心狠!”
“我這老江湖看著都心里發怵!”
“我保護他?他保護我得了!”
“……”
罵罵咧咧,卻還是扮作酒鬼模樣,搖搖晃晃地跟到縣衙外,尋個地方躺下。
縣衙內。
周承敘遞上自己答的卷子。
王錚清清嗓子,正襟危坐,拿出主考官的架勢,準備點評。
可只掃了一眼,便裝不下去。
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答:仁體至大,而其端實始于孝悌。夫子以本立道生,揭仁心之根荄;孟子以推恩及物,明治道之樞機。
朱子《集注》云:“孝弟乃行仁之本,如水有源,木有根。”蓋親親敬長,天性自然,仁心由此萌蘗。若老老幼幼,則由近及遠,如漣漪漸擴,終至四海。
嘗觀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此乃天理流行,不待勉強。圣人因人情而導之以禮,故《孝經》言“始于事親,終于立身”。克己盡孝,則惻隱之心充塞胸臆,發之為仁政,自能恤鰥寡、濟困窮。
昔文王以孝治岐,成“刑于寡妻”之化;漢文躬行仁孝,致“海內殷富”之隆。可見一家之孝悌,即一國之風教。推己及人,非強以兼愛,實由親親之厚,漸達于民胞物與之公。
故曰:孝悌者,仁之田也,深耕而耨之,則治國平天下之道,粲然備矣。
看完,人都麻木了。
這是縣試水平的答案?
別說縣試,便是在鄉試、會試中也是上等水準!
誰來也挑不出毛病!
雖然沒有一鳴驚人之感,但也毫無瑕疵,就像一塊去了皮殼且打磨拋光但沒有雕刻的和田玉籽料,質地油潤,色澤白皙,觸手溫潤,不見絲毫棱角,一看就是頂級好玉,卻又不見花紋圖樣文字。
比璞玉明晰,比成品樸素。
中庸之道!
這個周云谷,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