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準備上映
- 華娛從資本開始
- 裴不用
- 2081字
- 2024-12-30 00:32:50
“我下一部電影的發行權?沒有問題,這是應有之意。”
江和沒有拒絕這個附加條件,人家提前看好你在你身邊投資了,不就是希望后面能有所回報嘛。
不然江和第一部電影的宣發,怎么可能跟華納這么容易的談下來?
別以為華納這種好萊塢巨頭是什么好人,人家是資本公司,是需要賺錢盈利的,現在看著善良,只是因為江和表現出來的潛力驚人。
只是肯特也保守了,要是他知道江和有掛,不僅會要下一部的發行權,后面所有電影的發行權和投資權,他都得要。
現在只要江和一部電影的發行權,只能是基于保守的考慮,不犯錯,萬一江和后面拉了呢?
反正江和發家之前的幫助已經給到位了,后面總歸是有感情更容易合作的。
“很好,這些都達成共識了,那么還剩下最后一項工作。江,你想讓電影什么時候上映?”
肯特很滿意江和的利落,沒有在下一部電影的發行權上多糾結,這表示江和不貪婪,有繼續合作的價值,說明了他的眼光不錯。因此肯特在發行日期上詢問了江和的意見。
“我覺得12月1號就不錯,肯特,能把我的電影安排在這個時候上映嗎?”
“12月1號嗎?讓我來看看這是星期幾,唔,是星期四啊。這確實是一個不錯的日子,我得看看這個時候有多少空余的銀幕資源。”
大公司的電影上映時間都是提前預定的,銀幕資源很難在短時間內調出。
同樣的,這一年也誕生出了如《阿甘正傳》《獅子王》《變相怪杰》等一系列經典影片,可謂是十分耀眼。
好在1994年的電影大戰在十月份后已經基本結束,反倒是從12月份開始到圣誕節檔期,都沒有特別出彩的電影。
這個時間點,江和讓《曾經》上映十分合適,也能多吸引一些額外的票房。
最后,鮑德溫·肯特為《曾經》提供了800塊銀幕,還承諾如果票房表現不錯,后續可以擴大到1500塊銀幕。
在ICM介紹的好萊塢專業律師的幫助下,江和與華納簽訂了發行合同。
正式確定了《曾經》的上映時間為12月1號,上映銀幕為800塊。
之后,江和便把電影后續的發行,完全交托給了華納。
合同簽訂之后,因為簽約雙方都沒有隱瞞的打算,反而更希望借助這份合同進行炒作宣傳。
所以在華納的有意宣傳下,江和與華納的合作很快傳遍了整個好萊塢。
在華納兄弟宣傳部的運作下,第二天,《洛杉磯時報》娛樂版頭條就發表了相關的文章。
《華人留學生與華納兄弟的合作:瘋狂的華納與瘋狂的天才?》
“昨日,一個創紀錄的事情發生在了好萊塢。華納兄弟與一位來自大洋對岸,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華人留學生江和簽訂了一份電影發行合同?!?
“據悉,江和在好萊塢跑了一年的群演后,憑借著投資微軟獲得的五萬美元收益,用了僅僅不到十天的時間就自編自導自演了一部長達一小時三十分鐘的小成本文藝片《曾經》?!?
“這部電影的質量如何還不得而知,僅憑江和的身份和年齡,在這個年齡段就能完成一部電影的拍攝,這無疑是一個驚人的壯舉?!?
“江和是一個天才,據了解,他為自己的電影創作并演唱了兩首非常膾炙人口的歌曲,并因此被華納和ICM一致看好?!?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華納高層表示,華納曾給江和開出過600萬美元的買斷價格,只是江和十分堅決的拒絕了。其表示,他不會賣掉自己的孩子?!?
“很顯然,江和拒絕了這個可以讓自己一步成為百萬富翁的機會,這究竟是怎樣的一部電影,讓他能夠拒絕直接成為百萬富翁的機會?!?
好吧,很明顯的華納手筆,大公司推人造勢就是這樣的,粗暴簡單而又有效。
報紙這么一上,江和登時就成為了一個小有名氣的名人。
畢竟作品還沒有被人看到,不可能像后世一樣硬推都能紅。
華納只能保證在12月1日電影上映之前,一直能有消息,出現在大眾眼前。
因為是文藝片,這個還是比較容易做到的。
文藝片提前點映攢口碑都是基操,華納會讓《曾經》進行兩個星期的點映,到時候一個影評人在報紙上吹一次,一天換一個影評人。
這樣操作下來,在大規模上映之前,起碼媒體口碑不會差。
這就是美國的輿論喉舌,這個年代全都被媒體所掌握。也只有時代華納這種90年代,年營收就高達百億美元的傳媒巨頭,才能如此的操縱媒體輿論。
背靠大樹好乘涼,不是說說的。有經驗的朋友都知道,背后有顆大樹多得勁兒。
這不是例如新線那種二線發行公司能做到的事情。也是江和為什么會選擇跟華納合作,不考慮二三線發行公司的原因。
隨著點映的開始,華納的宣傳再次發力。
11月24日
“有些人,終究只是路過你的生活。”——《好萊塢日報》
11月25日
這部文藝電影以其低成本和簡單的故事贏得了我的心。這部電影以其真實感和音樂觸動人心,展現了兩個普通人在平凡生活中的非凡相遇。我被電影中的音樂和情感表達所打動。這真是一次深刻的觀影體驗。——羅杰·伊伯特
11月26日
“點到為止的陪伴,是生命中閃爍的流星?!薄A_·卡恩
11月27日
“一部值得觀看的愛情電影。”——文森特·坎比(這個錢就掙得太輕松了吧?錢拿著不燙手嗎?)
別誤會,《曾經》是很好,但是剛剛點映就直接能被主流媒體和影評人吹,跟電影本身不能說毫無關系,只能說關系不大。
就這么每天一個影評的積攢著,到了電影12月1日上映的時候,已經有一大批影迷等著購票觀影了。
90年代的北美,文藝愛好者很多,這一部分人只要是有口碑不錯的電影都會購票觀看,這群人也是影評所能影響的群體。
不像是后世,超級英雄電影把這群人趕出了電影院,也間接造就了北美電影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