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能改變這個世界
- 紅樓之宰執天下,截胡可卿
- fu6AA7
- 4140字
- 2025-01-03 13:55:00
史氏欲與女婿商討其歸家后的任職事宜,此等事宜不宜孩童在場,遂笑道:“祥兒,你已有三年未曾至此,我們院中錦鯉養得甚好,讓你兄姊帶你去觀賞如何?”
隨即吩咐兩位兒媳隨行照料。
林祥心知此乃有意回避,即便對觀魚無甚興趣,也佯裝興奮,隨眾人前往花園。
眾人皆知此乃有意安排,除了賈璉,皆默契配合,只是邢氏與王氏不耐與孩童為伍,不久便各自尋由離去。
榮國府花園中的那一池魚兒,確也賞心悅目。
美得讓林祥不禁思量,家中是否也應置一池,雖聞家中曾有此景,后因故魚皆亡,便作罷此念。
喂飽魚兒,時覺尚短,他們應還未談完正事,林祥便提議道:“諸位平時偏愛何種游戲?是投壺還是蹴鞠?”
賈珠聞言略顯尷尬,他鮮有閑暇,亦無特別喜好,故難以作答。
賈元春需學之規矩繁多,雖母親寄望甚高,但她無需科舉,尚有些許空閑,她的消遣便是與丫鬟共玩女子之戲,此刻皆為男子,她便提及繪畫。
至于賈璉,他所好游戲繁多,雖同樣受管束,卻不及賈珠那般嚴苛,興致勃勃地建議:“踢毽子如何?或抽陀螺?蹴鞠亦可?!?
這一番玩樂下來,林祥察覺到賈珠的生疏與笨拙,動作顯得頗為僵硬。
“哥哥,我從前不是教你一些拳腳了嗎?怎么如今看來,像是白練了一般?”
觀其神色,確是發自內心的喜悅。
經林祥詢問,方知賈珠平日鮮有閑暇,幾乎全數時光皆沉浸于書本之中。
若他欲嬉戲,或者按林祥囑咐的鍛煉一番,便會有人勸阻,母親更會心生憂傷,他不愿見雙親失望,故而玩樂之時少之又少。
以至于如今,他之前打下的底子又一次荒廢。
林祥不禁感到愕然,“向來如此?”
賈珠不以為異,“正是?!?
林祥蹙眉道:“哥哥,我早說過,然則長坐書房,于體不利。吾等日后科舉之路,需有強健之體方能支撐。若只讀圣賢書,體魄何以強?。俊?
秀才試尚易,然鄉試則需連考三場,歷時九日,實為身心雙重試煉。若無強健體魄,實難支撐到底。
每每有人于此間病倒,甚至撒手人寰。
賈珠聞此,不禁一愣,陷入沉思。他確實不算身強體壯。
緩緩點頭,他道:“我聽你的,日后我應多往練武場去走走?!?
榮國府中確有練武場,只是年久失修,已顯荒廢。
賈元春緊握絲帕,那帕子已被揉得皺皺巴巴,她滿心憂慮地望著賈珠。
此事她全然不知,細細打量大哥,雖身材高挑,卻顯瘦弱,如此怎能熬過那九日考驗?
她默默記在心里,打算回去后向父母詢問。
對于賈元春的疑惑,王氏不以為然,“休要聽那林家小子胡謅,哪有那般嚴重。不過是不讓你大哥虛度光陰罷了。”
“那些花拳繡腿,實在無益,莫非鼓舞他像祥哥兒一樣去逞兇斗毆嗎?!他騎馬、交友等正事,我何曾阻攔?將玩樂之時用于讀書,豈不更好?”
賈元春眉頭緊鎖:“可大哥鮮少騎馬,也少有朋友交際。”
王氏隨意地揮了揮手:“那日后便讓你大哥多出去走走,結交些人脈也是好的。至于練武,就不必了。林家小子自己荒廢時間練武也就罷了,還想拉你大哥下水?小小年紀,便心存狡詐,絕非善類!”
言罷,她面色漸冷。
王氏對賈璉與林祥,皆心存輕視。
一人貪玩好逃學,一人不務正業沉迷練武,怎能與珠兒一心向學相提并論?
珠兒這才是未來狀元應有的風范!
賈元春無奈輕嘆,她深知母親想法有誤,卻也只能苦笑:“表弟并無此意?!币娔赣H未曾聽進,她只好暗自決定,日后要尋機讓大哥多些外出活動。隨即,她轉了話題,“母親,可知姑父將往何處任職?”
此問也是王氏心中所惑:“我亦不詳,待我問過老太太再言?!?
提及此事,王氏臉上神色變得復雜難明。
初聞賈敏與林如海締結婚約,她心中不免暗自歡喜。林家雖無爵位承繼,林如海僅以探花之名步入仕途,起點看似與國公府的門房無異,但她很快就意識到,自己的想法太過淺薄。
林家絕非衰敗之家,其底蘊深厚。林如海不僅學識淵博,仕途更是如日中天,升遷迅速。賈敏嫁入林家,無需面對妯娌紛爭,一進門便掌管家務,數載光陰,不僅誕下麟兒,更待婆婆仙逝后,成為家中真正的主宰。反觀自己,身為國公府次子,聽起來風光無限,實則若無父親蔭庇,一旦分家,恐將與那些前來打秋風的宗親無異,落魄無依。
她絕不會讓家族淪落至此。
絕不!...
思及此,王氏意興闌珊,賈元春見狀,也便不再追問。
然而,不久之后,一則消息傳來。
林如海獲皇上召見。
詔書抵達時,林家正欲出行,計劃前往林如海二師兄府上拜訪。其二師兄乃前任國子監祭酒高足,現任鴻臚寺少卿,官居從五品,掌管外交禮儀,一年前調回京城。林祥對此行充滿期待,他既有武力傍身,且擁有后世記憶,這便是他最大的寶藏。
雖朝代有所出入,但大致相當于前世的明清時期。
他深知地球是圓的,了解世界各地國家,知曉海岸線的盡頭,熟悉那些遠渡重洋的奇珍異獸,以及礦藏所在。
若非金手指,何物能及?
他尚年幼,常處于父母羽翼之下,但他有耐心,愿意等待時機。
此次出行,林祥本欲探詢鄰國風情與特產,不料馬車將出府門,詔書突至,林如海急忙更衣入宮,賈敏與林祥只得取消拜訪,留在家中靜待佳音。
賈敏心中焦慮又夾雜著一絲竊喜:“不知你父親今日情形如何?!?
她憂慮的是未知,竊喜則因他們進京不過三日,皇上便召見,足見林如海在圣上心中的分量。
林海直至黃昏方歸,隨后幾日閉門不出,即便是榮國府的邀約也一一婉拒。
很快,林海的新職務正式塵埃落定,正式從之前的蘭臺寺大夫,改任都轉鹽運使司同知,再到如今就任揚州巡鹽御史。
此職在大乾朝為從三品,非皇帝親信不能勝任,掌管國家財政命脈,其重要性自不待言。
林府上下一片歡騰,從四品升至從三品,且此職位肥缺,且昭示著林如海乃皇上心腹,前途無量。
林祥聞此,心中卻猛地一緊。
鹽鐵乃國家???,鹽商之富甲天下。
他憶起原著中,林妹妹之父正是在巡鹽御史任上辭世,原著中其死因與政治斗爭有關。
如今林如海雖年輕,林妹妹尚未出世,但他已深得圣寵,且已踏上揚州巡鹽御史之路,莫非會重蹈覆轍?
林祥心中暗自思量,覺得那可能性并不小。
難道他日后仍會如原著中那般,在任上因病離世?
林祥的憂慮深藏心底,未被任何人察覺,而整個林府卻沉浸在為林海升遷的喜悅之中。
榮國府很快也得到了消息,一時間也是歡聲笑語,史氏更是提議要大宴賓客,“咱們兩家許久未有喜事相慶,何不借此機會,共襄盛舉?”
賈赦附和道:“母親所言極是?!?
賈政亦表贊同,唯獨王氏心中不悅,這明明是林家的喜事,與榮國府何干?
然而,她只能將不滿藏于心中,無法表露,只得派人前往林府傳達宴請之意。
不料,林海卻婉拒了榮國府的大宴之邀,他剛履新職,不愿過于張揚。
畢竟,他并未升職,只是換了個更為關鍵的職位。
趁著上任前的空暇,林海決定重啟原定的拜訪二師兄一家的計劃。
林海的這位二師兄,名喚劉蘊,字千意,出身貧寒,及至三十多歲方考中進士,如今已年近半百。
他育有二子二女,長子在外地為官,次子亦即幼子,名喚劉灣,年僅十歲。此番林祥來訪,便是由他負責接待。
初時,劉灣還有些擔憂,畢竟客人年僅六歲,他深知自己六歲時是如何的頑皮搗蛋。然而,事情并未如他所擔憂的那般發展。
這位小師弟顯得異常成熟,既不胡鬧也不糾纏,言談舉止條理清晰,只是好奇心過于旺盛,不停地追問著關于鴻臚寺的種種。
劉灣雖對父親的工作有所了解,但所知有限,更無機密可言。不久,他便將自己所知的傾囊相授。
林祥也從中收獲頗豐。
他得知,林海的這位二師兄是主動申請調至鴻臚寺的,雖鴻臚寺卿僅為正四品,但他對此領域情有獨鐘。
大乾國周邊鄰國眾多,大小不一,他主要負責南方事務,為此他學習了多門語言,書房中亦藏有眾多相關典籍。
當劉灣被問得“江郎才盡”時,便帶著林祥來到書房。望著滿架的書籍,林祥眼中閃爍著渴望:“我能借閱嗎?”
劉灣慷慨地一揮手:“當然可以?!?
看書好啊,看書就不會讓他應接不暇了。
當兩個小輩被安排到一旁時,書房內的兩位長輩也談起了他們。
劉蘊語氣中滿是贊賞地提及林海的這個獨子:“師弟啊,你可是養了個麒麟兒!小小年紀武力超群外,竟還如此知書達理,如今已讀到《大學》了吧?”
林海忍不住嘴角上揚:“他只是略有聰慧罷了,而且如今都十歲了,讀個《大學》有何稀奇,羞也不羞?你可別當著他的面夸他?!?
“欸~為時未晚嘛,從前那也是明珠蒙塵,一旦認真些,也將能達到凡夫俗子極難企及的高度~”
“好了好了,你越說越浮夸了!”
他在外從不輕易夸贊兒子,甚至連兒子過目不忘的能力也未曾向外人透露,生怕兒子聽多了贊譽之詞,失了平常心。
一旦驕傲自滿,便會止步不前。
劉蘊啞然失笑:“美玉不因你不夸便不為人知。”
他這是初見林祥便心生歡喜,甚至在心里暗自盤算自家的孫女是否能與他相配。
只可惜自家門第稍低了些,否則他定要開口提親?!皩α?,你接下來怕是要忙了,孩子的學業以往都是你親自安排,如今可有合適的人選接替?若你分身乏術,孩子有何問題,盡管讓他來找我?!?
這便是答應在林海無暇顧及之時,幫忙指點林祥的學業了。
林海心中正有此念:“往后恐怕要常常煩擾師兄了?!?
說來也奇,這孩子生于富貴之家,從小衣食無憂,然而他的文辭、見解卻異常質樸,往往從尋常百姓的視角出發,內容也注重實際效用,與出身貧寒的二師兄文風頗為相似。
他取出幾篇兒子的文章交予劉蘊,劉蘊閱后,不禁拍手稱快:“這正是天定的緣分啊!”
林海早已為兒子規劃好了未來,待他年歲稍長,考取秀才之后,便送往金陵的松陽書院深造,若能得大儒青睞自然最好,即便不能,那里的同窗也將是他仕途上的重要助力。
未幾,林海正式赴任,而林祥的先生周正防也如約而至。
此人乃是一位舉人。
年歲比林海還要長些,據林海所言,他年少時科舉之路頗為順遂,秀才一試即中,但之后的科舉之路便充滿了坎坷。二十余歲準備參加秋闈之時,家鄉突遭水患,耽誤了他的鄉試。緊接著祖父母相繼離世,守孝期滿,再次參加秋闈,考試中途卻因發燒昏迷,險些喪命,自然名落孫山。還未從這次打擊中緩過神來,家中又遭遇變故,他只得去做了幾年的幕僚,待家境稍緩,再次參加秋闈,終于得償所愿。此后,他便辭去了幕僚之職,四處游歷。...
林海便是在這段時間讀到了他的文章,從而記住了他。
若非看出他仍有科舉之志,林海甚至想過舉薦他入仕。
雖如此仕途晉升有限,卻也是眾多舉人夢寐以求的道路。
此后兩人書信往來不斷,此番兒子需尋一位先生,林海首先便想到了他,去信詢問,對方欣然應允,整理行裝北上。
他將在林家教導林祥學業,同時籌備下一次的春闈,而林海則會不時指點他的文章。
林海對他贊譽有加:“他深知民間疾苦,心懷百姓,為人處世圓融而有原則,行事有條不紊,最是適合治理一方。這些方面,你要多多向他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