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瑞駐村日記(2012—2022)
- 宋瑞
- 7767字
- 2024-12-27 18:46:57
2012年
2012年10月30日 星期二
昨天接到息縣縣委辦通知,希望盡早到息縣上崗上班。
今天到息縣報到,開始了彎柳樹村的對口扶貧工作。
今天是我人生的新起點、分界線、里程碑。上午還在我深愛的南陽故鄉,下午已到了陌生的信陽息縣,從今天起我將在這里工作、生活,短則一年,長則三年。
今天是慈愛的父親離開我們的第33天,第五個七天的祭日——“五七”。我的故鄉南陽民俗,父母去世下葬后,兒女后輩每七天到新墳前祭拜一次,擔心親人葬入新地對新環境不熟悉而孤單害怕,所以七天一看望陪伴,一直到“五七”。“五七”過后,父母的葬禮才算圓滿。既是表達思念和追憶,表達后輩孝心,也是和生離死別、陰陽兩隔的骨肉親情在今生的最終告別。古代有丁憂制度,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在朝為官,父母去世都要回到故鄉守孝三年,以報父母的三年懷抱、十八年養育、終身顧念之恩。
今天上午前半時和兄弟姐妹們一起給父親上完墳,心中感慨萬千。父親1935年出生,15歲入黨,今年9月27日去世,享年78歲。老人家出生在新中國成立前,親歷過新舊社會,一生發自內心愛黨愛國,清正廉潔,當一輩子會計,從不占公家一分便宜。我小時候寫作業想用他的單據紙寫字,就會被打手背,他說:“那是公家的,一張不能用!”并為我們立下家訓:“量大福也大,天長人亦長。吃虧是福。”教育我們從小就學會吃苦、謙讓,多為別人著想。1998年我升職為河南省農村社會經濟調查隊副處長時,父親對我說:“我這個老黨員看得多、經得多,得給你們小黨員提個醒,當領導干部了,手中有點權了,外面誘惑也多,一不慎獨就會出事,記住‘為人民服務’五個字是你的護身符。”正是牢記“父母教,須敬聽”,時刻不忘父親的提醒,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我都能夠扎扎實實做事,坦坦蕩蕩做人。
想起父親臨終前還囑咐我:“你應該去息縣,不要怕省級貧困縣條件差、民風亂,只要把孝道教育恢復了,人心都能變好的。我們老了,啥也干不了了,傳統文化再不講恐怕就斷了,弘揚傳統文化的事就得你們去干!”我在父母墳前三跪拜:“十多年前送走了母親,今年又送走了父親。小孝盡完了,該到息縣為百萬人民盡大孝了。請父母放心,我不會讓你們失望!”
上午后半時,弟弟把我送到南召丹霞酒店,與南召縣人大主任朱曉栓,縣委常委、縣委宣傳部部長李寧,副縣長宋生、石哲,縣產業集聚區主任楊偉,城郊鄉黨委書記李哲,和前來迎接我的息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裴軍及副部長馮莉,共同參加了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化解基層社會矛盾,凈化人心,促進和諧”的小型座談交流會議。李哲書記介紹了城郊鄉的初步探索和收效,朱主任、李部長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對我到息縣將要開展的駐村扶貧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下午我們先到鴨河口水庫四圣廣場,和在此等候送別的吳勇才、丁恒、建新、克如等見面告別,拜別“四圣”先祖,拜別家鄉,跟隨裴部長來到息縣。
縣四大班子領導已在等候,簡單而鄭重的迎接儀式后,我向縣委書記和分管領導匯報了在南陽市掛職臥龍區政府副區長、第七屆全國農民運動會市場開發部副部長、國家統計局南陽調查隊副隊長崗位上的工作經歷,介紹了自2010年9月開始組織“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有道德的中國人”公益論壇和南陽市“迎農運 講道德 樹新風”全民學習的成效和做法。兩年多來,倡辦公益論壇十多場,輻射到西峽、唐河等八個縣、市、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進機關、進鄉村、進企業的“六進”活動收到良好社會效果。不知不覺中,我成了全國在職的正處級領導干部推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有道德的中國人”公益活動中為數不多的骨干之一,受到專家學者的關注。
息縣是一個農業大縣、省級貧困縣,是國家信訪局和省市信訪局重點關注的上訪大縣。因為貧窮落后,各種矛盾比較突出,群眾信訪量大,基層干部很大一部分精力不得不用在維護基層穩定、化解信訪矛盾上,嚴重影響和制約了縣域經濟的發展。
今年8月份,息縣縣委宣傳部舉辦了為期四天的“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公益論壇,新一屆縣委、人大、政府、政協的領導班子帶領全縣科級干部全程學習,發現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孝親尊師、崇德向善、謙讓禮讓、和諧和睦、愛國愛家的理念,直指人心,簡單易行,對于現階段社會轉軌轉型時期,引領人心、化解矛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連夜召開縣委常委會,大家達成共識,決定在全縣開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造文明道德息縣”活動,迅速成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傳教育辦公室”,設在縣委宣傳部。
中華民族有著最悠久的歷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上下五千年的民族智慧,自帶化育人心、促進和諧的文化基因,可是自清朝末年至今,歷經世界列強瓜分中國、八國聯軍入侵、中華民族救亡圖存、五四新文化運動、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歷史階段,中華傳統文化幾乎斷代。因此在當下這是一件新工作,沒有現成的經驗、方法可借鑒,擺在縣領導面前的問題是:具體工作怎么做?誰來做?
此時來息縣講課的北京專家向息縣縣委推薦了我,因為我在南陽臥龍區副區長的崗位上推動全民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有兩年時間,多多少少積累了一些方法和經驗。正當縣委領導向信陽市委組織部、河南省委組織部匯報請求派我到息縣工作未果時,河南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做好新階段定點扶貧工作的部署,要求每個省直部門、駐豫中央直屬部門,定點幫扶一個貧困村,派出扶貧工作隊,9月底前必須入駐所幫扶的村。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定點幫扶息縣路口鄉彎柳樹村,總隊黨組高度重視,成立以總隊長賈志鵬為組長的河南調查總隊定點幫扶工作領導小組,給幫扶工作提供保障,已派李凱同志于9月28日入村報到。
息縣縣委、縣政府當即派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劉敏等到省、市委組織部門和調查總隊黨組匯報,申請派我到息縣彎柳樹村駐村,一則負責該村定點扶貧,二則協助縣委、縣政府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息縣生根落地,打造文明道德息縣。就這樣,我被派往息縣彎柳樹村駐村扶貧,李凱同志撤回總隊。
今天我就到息縣報到上班了。
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給縣委領導匯報,自黨的十七大以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共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在全國各地由點到面、由少成多的企業界、民間自發的情況,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達成共識,只有弘揚中華文化,回歸中華文明,中華民族認祖歸宗,連根養根,才能根深葉茂,實現復興。學習圣賢教育改變命運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全社會道德的回歸,尊道貴德、利他奉獻、視國猶家、視人猶己、守望相助等傳統美德的回歸,核心價值觀的形成,是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當務之急。
今天,在國家統計局息縣調查隊丁明海隊長的陪同下,我來到路口鄉彎柳樹村。
彎柳樹村有14個自然村,17個村民組,耕地3500畝,總人口2150人,總戶數462戶,貧困戶146戶,貧困人口625人。村里的農業種植以水稻、小麥、玉米為主,秋季農作物基本上以種植水稻為主,屬南灣灌渠灌區水稻產區,靠馮莊電灌站從南灣灌渠提水灌溉,畜牧生產以豬、雞、鴨養殖為主。該村沒有支柱產業,和眾多貧窮落后的村子一樣,青壯年勞動力都外出打工了,留下老人、婦女和孩子在家務農和上學。彎柳樹是一個貧窮落后的典型農業村,由于農民收入較低,被列入河南省扶貧開發重點幫扶村。根據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新階段定點扶貧工作的通知》要求,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定點幫扶息縣路口鄉彎柳樹村。
該村位于息縣縣城北8公里、路口鄉南6公里處,一條省道穿村而過,由于拉淮河沙石的大車常年大量通過,路面軋出大坑小坑無數,坑坑相連,坑坑洼洼太難走,所有通過的車輛只能以20公里的時速緩緩前行,8公里走了40分鐘才到村。從縣城到村的道路一路都是坑洼和泥土,路兩旁、邊溝里都是堆滿的垃圾,兩側行道樹的樹葉被厚厚的塵土覆蓋著,灰蒙蒙的看不到一點綠色,死氣沉沉的,讓人壓抑。
進村后發現出乎意外地臟,村中全是土路、泥巴路,路兩邊、溝渠中、池塘里,堆滿或漂滿垃圾,農戶家門口、房前屋后都是隨意亂倒的垃圾,垃圾圍村,觸目驚心!
村干部只有村支書和村主任兩人。村支書有一個幾十頭豬的小型養豬場,村主任在縣城住,鄉里給我租的住房,就是村主任家院子西頭的一間空房。小院子不大,很安靜,但也很臟。
我問村干部:村里為啥這么臟,垃圾這么多?他說咱這兒農村都這樣子,村民要么忙著去縣里干活掙點小錢,要么忙著在牌桌上打麻將,別的啥都顧不上。我問咱村有特色的和別的村不一樣的都有啥,村干部說:“不養老人的多,打架吵架的多,得癌癥和大病的多。”
我到村里隨便走走,先了解一下情況,一會兒就碰到兩起吵架的、兩起打麻將的,我上去和村民打招呼,他們愛搭不理的,抬眼看一下便繼續打牌,很顯然嫌棄我打擾他們打牌了。我尷尬地站了一會兒,知趣地走開了。
剛到村,我已經感受到了沉重的壓力。看來扶貧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2012年11月1日 星期四
我和縣委辦公室主任王操志一起迎接司法部原部長高昌禮、山東電視臺《天下父母》欄目總導演呂明晰等領導、老師到息縣,指導全縣開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造文明道德息縣”活動,息縣縣委、縣政府初步計劃把彎柳樹村作為試點村,先行先試一步。
2012年11月2日 星期五
到息縣職業學校考察,這是一所招商引資到息縣的私立學校。吳姓江蘇人投資,吳總說:河南職業教育起步晚,效果不佳。8月份接觸傳統文化后,變化很大!當下做法,如課間操選歌曲《中華民族》——感恩祖國,《跪羊圖》——感恩父母,《生命之河》——禮贊生命,晨讀《晨起自勉文》《弟子規》《孝經》,僅三個月,全校師生面貌煥然一新!
2012年11月7日 星期三
這幾天了解村里貧困戶情況,先到146戶貧困戶中的大病戶家中看望。彎東組村民王永祥60多歲,患胃癌多年,家中6口人,兒子王偉有眼疾,干不了重活。
東陳莊村民蔡志梅30多歲,家中5口人,公爹患肺癌多年。
許莊村民鄧學芳63歲,患糖尿病等多種疾病,家中6口人。
還有很多大病戶、癌癥戶。看到這些愁云慘淡、無絲毫生氣的家庭,我一時也一籌莫展,心中沉甸甸的,像壓上一塊石頭。
2012年11月8日 星期四
今天,黨的十八大開幕,全程收看了胡錦濤總書記所作的報告《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催人奮進,鼓舞人心,指出了未來五年的發展方向。
胡總書記強調:“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引導群眾在文化建設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開展全民閱讀活動。”“我們一定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總書記關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堅定文化自信的論述,讓我對彎柳樹村現狀、對駐村扶貧工作有了新的認識和把握,也看到了方向和方法。
2012年11月12日至14日 星期一至星期三
到寧波參加“振興中華傳統文化高峰研討會暨中華孝道基金會籌備會”。十八大方向已很明確,弘揚傳統文化前途光明,但道路曲折。對于領導干部來說,要用大氣量、大心胸看待傳統文化,敢于擔當,敢于先行先試,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2012年11月15日 星期四
河南省委副秘書長、省信訪局局長李新華一行,在信陽市委副書記張春香、市信訪局局長謝天學等陪同下到息縣,對傳統文化化解基層矛盾、促進信訪工作進行調研。縣委書記匯報全縣信訪相關工作。我匯報了用傳統文化化育人心的方法和效果,引導群眾明是非、講規矩,引導黨員干部講奉獻、論付出,使人回復“人之初,性本善”,對信訪人的心理疏導起到很好的作用。息縣從8月初開始已在全縣開展傳統文化普及學習。
謝天學局長說:“這三個月來,息縣出奇地安靜,沒有一起越級上訪的,十八大期間更是沒有一起。這和往年形成了巨大反差,也顯示了傳統文化教育的巨大作用,真是和諧拯救危機。有100多個老信訪戶聽了宋瑞處長的講課,心態平和下來了,訴求趨于合理了,信訪干部聽了也不急躁緊張了,雙方都能坐下來好好溝通商量了。我聽了很受啟發,就想請宋處長先給我們信訪干部講講課。”
李新華局長說:“息縣是在省里掛號的信訪大縣,近期無一例到省上訪,十八大期間也無一例。往年防不勝防,今年悄無聲息。這不正常啊!息縣怎么了?我不放心就來看看。今天聽了匯報,我很感動,很受啟發。當前處在社會轉型、轉軌時期,總有一些繞不過去的問題。在復雜多變的情況下,突然發現傳統文化對教化人心有如此的穿透力,對解決社會矛盾很有效。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應該好好去弘揚,好好去落實。我們黨的宗旨,與傳統文化的民本思想、民本意識一脈相承。既然社會需要傳統文化,群眾呼喚傳統文化,我們為何不去大力推行傳統文化,喚回人們內心的善良,重塑社會道德體系?全省信訪系統培訓,省信訪局出資進行傳統文化學習。”
2012年11月21日 星期三
連續幾天到東陳莊、焦莊、馮莊、杜莊、汪莊村民小組走訪,了解各組情況和貧困戶現狀。走得越多越感到觸目驚心!首先被村子里里外外的“臟、亂、差、臭”震驚了,知道垃圾圍村是目前很多村莊的現狀,但沒想到如此觸目驚心。房前屋后、道路兩旁、河渠坑塘中,處處是成堆的垃圾,夾雜著農藥瓶、塑料袋、爛衣服、破皮鞋,散發著臭味,紅的、黑的、白的、綠的各種顏色的塑料袋,掛在樹枝上、電線桿上,農家門口的小菜園用各種破爛床單、廢棄廣告橫幅七零八落地圍著。絕大多數村民家中、院中雜亂不堪,外人進去無立足之地。村中打麻將成風,不贍養老人,爭吵斗毆不斷,麻木冷漠,懶惰散亂,互不來往。年輕人多數出去打工了,村中多為老人、病人、婦女、兒童,整個村子在一片麻將的喧囂聲中,顯得死氣沉沉,毫無生機。
段平、王永祥、汪學海、王新春等幾十戶因大病和癌癥致貧的貧困戶,一到他們家中看到的、聽到的都是:“可憐啊,可憐啊,這咋辦呢?”我的胸口像壓了塊石頭。
先從政策上尋找能幫助他們的項目和支持,再聯系愛心企業家對口幫扶他們。
2012年11月29日 星期四
今天走訪到許莊組路邊一個小破屋,又發現一位獨居的80多歲的老太太,是許莊貧困戶駱同軍的母親。四個兒子都在許莊組居住,各自有自己的獨門獨院。駱同軍是她最小的兒子,今年47歲,家有6口人,夫妻二人打麻將上癮,女兒一氣之下輟學到南方打工去了,80多歲的老母親住在村頭小破屋里,弟兄四個沒有人愿意贍養老人。
彎西組74歲的李新芳老人獨自住在四面透風的老土屋里,屋內外垃圾包圍,沒人管。
近一個月來我馬不停蹄在村里走訪,走訪的戶數越多,心里越沉重。今天走訪到了第37個這樣沒人贍養的老人戶,心中在流淚、在滴血!
晚上回到住處,想到自己的父母都已不在人世,“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回想著這些天來走訪的老人們孤零零的身影、無助的眼神,我忍不住失聲痛哭。從什么時候開始,中國農村孝道缺失嚴重到如此觸目驚心的地步?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孝親敬老的孝道美德何時丟了?父母辛苦一生養大一群孩子,晚年卻獨守孤單凄冷。
我的父母都已去世,想盡孝已沒有機會。而這里老人健在,兒孫成群,卻無人愿意贍養,無人盡孝。兩個月前辦理完父親的葬禮,我曾跪在父親墳前告別:“爸,你的后事安置好了,這一世我們父女一場的緣分盡了。你們都離開了,此生我的小孝盡完了,該到息縣為百萬人民盡大孝了。”
那就由我來代替他們的兒女盡孝吧!得好好想想怎么辦。如何喚醒這些兒女的孝心?如何把村民從麻將桌上拉回來?如何盡快把垃圾圍村的臟亂差面貌改變?
2012年12月4日 星期二
賈志鵬總隊長到彎柳樹村實地調研,指導定點扶貧工作。信陽市委副書記張春香、息縣縣委書記等陪同。我和村干部帶領大家在村里走走看看,到沿路的貧困戶王新春等家里看望,賈總沉重地說:“2003年我作為駐村工作隊員,在駐馬店西平縣駐村一年,距今十年了。今天到彎柳樹村一看,十年過去了,農村變化不大,有些方面甚至還不如十年前,心中很沉重!”
張春香副書記說:“這個村整體衰敗到這種程度,村部、學校都已破敗不堪,成了危房。目前修整等于給80歲老太太化妝,不會有太大效果。建議村部重新規劃,重新選址重建。村部、學校、新農村社區,一體規劃建設。”
賈總笑著說:“先洗洗臉,整整容,把垃圾清清,把通向村部的路清出來,院子里齊腰深的雜草、蜘蛛網清清,群眾找村干部有個地方!”
最后,賈總提出三個要求:第一,首先幫助村里做好規劃,讓老百姓看到希望。讓村民看到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時,彎柳樹村將是一個什么面貌。農民收入翻一番,怎么做?第二,幫助群眾理出一個發展思路。依靠土地增收有限,這個村有沒有資源?怎么辦?宋瑞要依靠市、縣、鄉三級黨委、政府,幫助群眾理出一個發展思路,使村支部帶領群眾真正找到一條致富之路。村兩委就兩個村干部也是不行的,需要加強。第三,把宣傳普及傳統文化與科學發展結合起來,幫扶工作中做一些能使老百姓增收的實事,發展得靠群眾。
2012年12月5日 星期三
到東岳鎮調研農業綜合開發。
縣委約上訪戶吳某父母、岳父母四位老人座談,我與老人談心、化解。
2012年12月6日 星期四
參加息縣傳統文化宣傳教育辦公室會議,裴部長安排由我和馮莉組織吳某等信訪群眾到泌陽縣傳統文化公益論壇學習四天。
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
這幾天焦頭爛額,氣憤難平。找人清理垃圾,兩個村干部總找不到,村主任在縣城住,村支書有個幾十頭豬的小型養豬場,打電話也不回。找村民清理垃圾,失敗!沒人出來干,都在打麻將。
這村里這么多人都被惡習綁架在麻將桌上,沒人干活,沒人幫忙,怎么辦?
2012年12月24日 星期一
回到總隊匯報。把了解的村情和感受到的巨大壓力如實向機關黨委書記鮑關龍、分管副總隊長宋明建匯報。
宋副總先安慰我:“你不要有太大的壓力,扶貧這個村是一項政治任務,單靠咱們的力量讓它脫貧也是不可能的,能做的咱做到就行了。先摸透情況,分階段進行,年前調研,明年3月份前拿出方案。一要吃透情況,低調,不吊起人家的胃口,水渠、道路等關鍵部位,咱爭取資金幫助修;二要文化幫扶,文明單位創建,選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貧困戶先幫扶、先改變;三要分階段謀劃,明年3月份前拿出扶貧方案,我們能幫的項目先幫,其他逐步來。”
從總隊出來,心里終于舒了一口氣。這一段時間快崩潰了,駐村前對中國當下的農村了解不深,低估了貧困農村的衰敗程度和各種復雜局面。這兩個月來經歷的事情、心中的起伏都前所未有地大,從初生牛犢不怕虎,到碰壁碰到懷疑人生,差點兒找不到方向,我都懷疑駐村扶貧選擇錯了。垃圾圍村的事都解決不了,關鍵是村干部和村民都不干,增加收入更難,完不成任務我怎么向總隊黨組交差啊!今天聽了宋副總的指示,方向明確了,心里的壓力也暫時緩解了。
出了省政府大門,深呼一口氣,感到鄭州的空氣比彎柳樹村好多了!駐村前以為村里空氣肯定比大城市好,沒想到如今平原地區的農村,空氣質量遠遠不是過去的樣子,空氣中充斥著農藥、除草劑、垃圾腐敗后的刺鼻味道。
既然我選擇了駐村,那就讓我來努力慢慢改變當前的農村現狀吧。
2012年12月26日 星期三
縣扶貧辦主任徐繼勇找我反映彎柳樹村問題:一、被幫扶的鄉村需要主動,項目選址、圖紙設計、產業規劃,2013年要做哪些事?二、扶貧辦副主任打村支書電話,不接!請他一起去鄭州匯報,不去!村支書不主動、不積極,等靠要成習慣了,怎么辦?三、彎柳樹村民急需提高素質、轉變觀念、行動起來,之后產業才能跟進。
2012年12月29日 星期六
與徐強老師一起給縣委書記匯報電視臺事項。定1月10日至11日息縣論壇。高春艷老師作為特殊人才聘請。
2012年12月31日 星期一
總隊扶貧送溫暖,共定10戶,每戶300元。安排論壇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