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同禮年譜長編(一)
- 雷強撰
- 2323字
- 2024-12-27 18:48:01
序一
雷強博士多年辛苦勤勞所編的家父《年譜長編》就快出版了!我想借此短序不但要恭喜他編成這年譜,也要感激他為收集、考訂如此巨量史料所耗費的心血和精力!
首先我要指出尋找家父資料的難度。家父和母親帶著我們姐弟三人離開中國大陸來到美國是1949年2月;由于我們那時在戰亂中出國,匆忙之中無法將1949年以前的文件隨身帶出,而且家父本擬在局面穩定后返回北京,繼續為國家服務。因此家中原本只有自1949年至1965年間家父與友人、中外各機構的往來書信。家父去世后,母親和我們姐弟決定把這些書信交由芝加哥大學圖書館特藏部保存,即“袁同禮檔案”,這些資料我和我的侄女袁書菲(Sophie Volpp)盡量設法供給雷博士利用。但留在大陸的資料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多已散失,1949年前的檔案史料我本以為不可能收集到,幸得雷博士多方窮盡式地探詢和搜集,基本上將家父在中國大陸工作時期的前大半生——也是他事業上最有成就最有光彩的時期全景式地展現給今人。雷博士的功勞有目共睹,我實在要恭喜并感謝他的毅力和執著!
家父的大半生是在國家內亂外患中度過的。他生在甲午年,正值清政府簽了馬關條約,將臺灣省割讓給日本;他讀北大時,日本強迫中國簽訂“二十一條”;他事業最成功的時期也正是中國面對軍閥、內戰、日本侵略的時期。他最不朽的功勞應該是把那時的國立北平圖書館(今中國國家圖書館)建設成為一個世界一流的現代化國際性圖書館。從圖書館的設計、基建,到圖書卡片目錄、采購善本、國際圖書交換、圖書保存,以及創辦圖書館館刊、季刊,各方面他都有相當的主導力。此外,家父有計劃地栽培人才,如王重民、向達、趙萬里、謝國楨、孫楷第、錢存訓、張秀民、嚴文郁、汪長炳、徐家璧、顧子剛等。
在美國的這些年(1949—1965),為了謀生、養家,他多方申請研究資助,并降低身份,謀取美國國會圖書館的編目工作——但這也是他偉大的一面,能屈能伸。在美國,他一邊辛勤工作,一邊作科研編書。他的巨作《西文漢學書目》(China in Western Literature),中國留美、留英、留歐大陸博士生論文目錄,和“新疆研究叢刊”中的多種都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完成的。除此之外,還編纂“中國考古藝術目錄”等未刊稿。
我在北京出生時正好是盧溝橋“七七事變”后兩星期,父親八月上旬已離開了北京,避免被迫成為日偽的傀儡。我半歲時,母親帶了我們四個孩子逃往內地。抗戰時期,父親因為工作需要,經常不在家??箲饎倮笪覀兓氐奖本﹥赡甓啵珓丈缃环泵?,我很少見到他。實際上我對父親真正了解是到了美國以后,那時靜姐、澄哥都先上大學、研究院,然后就業,只有我陪著父母在家。我們在華盛頓的公寓離國會圖書館很近,步行十來分鐘可到。我記得路上父親給了我很多勸告,譬如說我需要奮斗,不要放棄目標。關于國家大事,父親有一句話我一直沒忘:只要中國不打仗,一定會強大起來,因為中國人聰明苦干!很遺憾,他一生真沒有體驗過幾年的太平!
我住在家時深深感覺到父親總是把他的時間排得很緊。五十年代后半期,我們搬到華盛頓西北區,離國會圖書館有一段路程;他每天一早上班,傍晚六點左右才回家。晚飯時我們總是用無線電聽國際新聞,有了電視后看新聞。晚飯后他繼續做他的編目工作一直到深夜。周末對他來說也不是休息日,而是多出兩天的工作時間。他雖天性好客——我們也有時請客到家吃飯,但他不愿意客人坐得太久。客人離開后幾分鐘,他又恢復工作了。我想如果他不這樣勤勞工作,也許可以得享高壽。
雷博士的大作是一個顯微鏡,把家父的一生放大,讓我們觀看他的交往。從這年譜巨作我們可以看到家父和國內的文化界、西方的漢學家的互動。當然家父的專長在圖書館界,可是這年譜也很鮮明地表現出家父的學術范圍包括歷史學、文學、圖書館學、博物館學、經濟學、國際關系學等不同領域?!堕L編》的重要優點之一就是它把眾人與家父交往的信件全文附上,這讓讀者能夠更好地了解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中外學術界的動態和聯系。因涉及人物眾多,恕我不能一一道來,只能略舉知名人物:中國文化、學術界人士有蔡元培、梁啟超、李石曾、顧維鈞、張元濟、陳垣、徐森玉、周詒春、胡適、李大釗、陶孟和、趙元任、陳源、蔣廷黻、李書華、陳受頤、任鴻雋、洪業、李濟、傅斯年、羅家倫、郭廷以、裘開明、勞榦、楊聯陞、方豪、何炳棣、陳祚龍、王伊同、趙萬里、王重民、錢存訓、蔣彝、劉麟生等;老一輩的西方漢學家則幾乎全都與家父有較為密切的聯系,譬如伯希和(Paul Pelliot)、戴密微(Paul Demiéville)、鋼和泰(Alexander von Sta?l-Holstein)、斯文·赫定(Sven Hedin)、大維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西門華德(Walter Simon)、富路德(Luther. C. Goodrich)、恒慕義(Arthur W. Hummel)、田清波(Antoine Mostaert)、費正清(John K. Fairbank)、卜德(Derk Bodde)、畢乃德(Knight Biggerstaff)、戴德華(George E. Taylor)、拉鐵摩爾(Owen Lattimore)、顏復禮(Fritz J?ger)、福華德(Walter Fuchs)、衛德明(Hellmut Wilhelm)、傅吾康(Wolfgang Franke)、圖齊(Giuseppe Tucci)、德禮賢(Pasquale M. D'Elia)、噶邦福(John J. Gapanovich)等。
因為父親1949年離開大陸,1965年就去世了,他又從沒去過臺灣,現在兩岸的年輕學者很多都沒聽說過他。雷強博士的《長編》有力地填補了當前中國學術界的空白!
再過兩年,2025年,父親就過世六十年了,今年我也八十五歲了。我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夠很快見到雷強博士的巨作出版。家父一輩子吃苦耐勞。1949年他來美國時已過半百。他一邊要繼續學術研究,一邊又要養一家五口。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中美關系決裂,臺灣政情又有白色恐怖,他只好在美國留下,最后在國會圖書館工作到退休,1965年剛退休不久就因病去世了。雷強博士能把家父一生的經歷,尤其是1949年前的一段,以年譜的形式編出,讓讀者能夠從圖書館的角度了解中國現代學術史、歐美漢學史的發展脈絡,這不僅可以告慰家父,更有功于整個中外學術界。不過對我——他的小兒子,父親寬厚平和、和藹慈祥的面容永遠照亮我的心胸。
袁 清
2023年3月6日新澤西州平原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