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醫院那彌漫著藥香與靜謐的氛圍中,林曉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對那位身患罕見病癥病人的深入研究之中。她深知,每一個細微的線索都可能成為解開這一醫學謎題的關鍵鑰匙,因此,她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與病癥相關的細節。
每日清晨,當第一縷陽光還未完全穿透晨霧,林曉便已來到病人的床榻前。她眼神專注而敏銳,仔細地觀察著病人的每一處變化。她輕輕揭開病人的被子,查看紅斑的色澤是否有增減,隆起的程度是否有變化,邊緣是否有擴散或者收縮的跡象。她用纖細的手指輕輕按壓紅斑,感受其質地與溫度,同時密切留意病人的表情反應,輕聲詢問是否有疼痛或者其他異樣的感覺。在記錄癥狀變化的本子上,她詳細地寫下:“今日紅斑顏色較昨日略淡,邊緣似有微微收縮,按壓時病人反饋痛感減輕,但仍有瘙癢感,程度為中度。”
除了病癥本身,林曉對病人的飲食情況也進行了極為嚴苛的把控與詳盡記錄。她親自與太醫院的膳房溝通,為病人制定了特殊的飲食食譜。每一頓餐食的食材種類、用量以及烹飪方式,她都一一過問并記錄在案。例如,早餐是清淡的小米粥配上些許水煮青菜,午餐為清蒸魚搭配軟糯的米飯和涼拌豆芽,晚餐則是瘦肉粥與清炒時蔬。她仔細觀察病人進食后的反應,是否有消化不良、嘔吐或者其他不適癥狀。若發現病人對某種食物有不良反應,她會立即在本子上標注:“病人食用少量豆腐后,出現輕微腹脹,明日需減少豆類食物攝入并觀察。”
為了探尋這一病癥背后可能隱藏的環境因素,林曉不辭辛勞地親自奔走于長安城里的各個角落,采集水樣與土壤樣本。她身著簡潔的布衫,背著竹簍,穿梭在繁華的市井與幽靜的小巷之間。在城中的河流邊,她蹲下身子,用干凈的瓷瓶小心翼翼地采集河水樣本,眼神中透露出專注與期待,仿佛在這看似普通的河水中,隱藏著能夠拯救病人的秘密。她輕聲說道:“這河水看似清澈,但其中或許含有某些肉眼難以察覺的有害物質。”在城市邊緣的農田里,她用小鏟子仔細地挖取土壤樣本,放入布袋中,同時觀察周圍的農作物生長情況,思考著土壤的質地、肥力以及是否受到污染等因素與病人病癥之間的關聯。
回到太醫院后,林曉一頭扎進了藥房。她根據自己不斷深入的推測,對藥方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調整。她深知,藥材的組合猶如一場微妙的舞蹈,每一味藥的用量與搭配都可能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她從藥柜中精心挑選出各種藥材,有清熱利濕的薏苡仁、黃柏,有解毒涼血的紫草、生地,還有調理脾胃的白術、茯苓等。她將這些藥材以不同的比例進行組合,如同在進行一場精密的實驗。
在調整藥方的過程中,林曉充分發揮了自己對現代醫學知識與唐朝傳統醫學融合的獨特優勢。她思考著現代醫學中對于人體新陳代謝、免疫系統以及環境與疾病關系的認識,結合唐朝醫書中對藥材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的記載,試圖找到一種最為有效的藥材組合方式。例如,她在藥方中增加了具有抗氧化和調節免疫功能的枸杞,這一用法雖然在唐朝傳統醫學中并不常見,但在現代醫學研究中發現枸杞對于改善人體的內環境有著積極的作用。
太醫院的其他御醫們也被林曉的執著與專業所吸引,紛紛參與到了這場對罕見病癥的研究之中。有的御醫憑借著自己多年豐富的臨床經驗,與林曉共同探討藥材的選擇與搭配,提出一些寶貴的意見。例如,一位擅長調理脾胃的御醫建議在藥方中加入一些芳香化濕的藿香、佩蘭,以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濕氣的排出。林曉虛心聽取了他的建議,并認真思考其可行性,經過反復權衡后,決定在藥方中適當加入這兩味藥材,觀察其對病人癥狀的影響。
而有的御醫則在一旁靜靜地等待著結果,他們雖然沒有直接參與到研究與治療方案的制定中,但他們的目光始終緊緊地關注著這一事件的發展。他們深知,如果林曉能夠攻克這一難題,對于整個太醫院乃至整個大唐的醫學發展都將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他們在心中默默期待著林曉能夠成功,同時也在暗暗學習林曉的研究方法與思維方式,希望能夠在今后的醫學實踐中有所借鑒。
隨著林曉不斷地調整藥方和深入研究,病人的癥狀逐漸有了一些積極的變化。紅斑的瘙癢感明顯減輕,病人不再像之前那樣痛苦地搔抓,能夠較為平靜地休息。高熱的頻率也有所降低,體溫逐漸趨于穩定。這些微小的變化讓林曉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她的眼神中透露出堅定與喜悅。她知道,自己正在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但她也明白,距離徹底攻克這一病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這個過程中,林曉還與太醫院的藥童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她耐心地教導藥童們如何正確地炮制藥材,如何準確地稱量藥材的用量,以確保每一副藥方的質量與療效。藥童們對林曉充滿了敬意與喜愛,他們認真地學習著林曉傳授的知識與技能,積極地協助她完成各項研究與治療工作。
日子一天天過去,林曉在這場與罕見病癥的戰斗中越挫越勇。她的研究筆記已經寫滿了厚厚的一本,上面記錄著無數次的嘗試與失敗,也記錄著每一個微小的進步與發現。她深知,醫學的探索之路充滿了艱辛與挑戰,但她心中那團對醫學的熱愛之火從未熄滅。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