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來到物理學的世界
- (英)吉姆·阿爾-哈利利
- 1397字
- 2024-12-26 17:33:57
我們如何進步
比起其他科學門類,物理學取得進步,是通過理論和實驗之間持續的相互影響。理論上的預測只有不斷地為實驗所證實,這些理論才算經受住了時間的檢驗。一個好的理論在于它做出的新預測能夠在實驗室得到驗證,但如果該理論與實驗結果相矛盾,它就必須接受修正甚至加以摒棄。反過來,實驗室的實驗也能產生未被解釋的現象,這就需要拓展新的理論。在其他科學領域,我們看不到如此美妙的配合關系。純數學的定理通過邏輯、演繹和運用公理來證明,無須在現實世界中證實。反之,地質學、行為學、行為心理學等則主要是觀測科學,在這些學科中,認識上的進步是通過人從自然界辛苦收集數據,或是細心設計實驗測試來取得的。但是物理學只能在理論和實驗的攜手合作中才能取得進展,就像兩人攀登懸崖,須得一個人拉著另一個人上來,然后二人再向下一個立足點攀登。
物理學家如何發展他們的理論和模型,如何設計實驗來檢測世界運行機制的某個方面?用另外一個很好的比喻來講,這就好像用一束光去照射未知的事物。考慮在物理學中尋找新觀念的情形,大略而言,我們會發現有兩類研究者。試想你在沒有月光的黑夜里走回家,突然發覺外套口袋里有一個洞,而你的鑰匙肯定是在中途穿過這個洞掉了出去。你知道鑰匙一定在剛才走過的那段路的某個地方,所以你返回去尋找。你會只在路燈照得到的路段上尋找嗎?那些區域只是整條路的一部分,當然你至少也會在這些地方看一下是否有鑰匙。還是你也會在路燈之間沒有光照的黑暗路段里搜尋搜尋?你的鑰匙很有可能就在這些地方,也會更難找到。
類似地,有的科學家只盯著路燈桿,也有研究者會在黑暗中搜尋。前者安然地開展工作,發展的理論可以對照著實驗來檢測——他們是在看得見的地方做研究,這意味著他們不那么熱衷于提出原創性觀點,但他們有較高的成功率增進我們的知識,盡管這種知識增長是漸進式的演化而非革命。相反,黑暗中的研究者會提出高原創性、高猜想性的觀點,這些觀點不那么容易檢驗。他們成功的機會要小一點,但如果他們說對了,回報會是巨大的,而且他們的發現可能導致我們認識上的范式轉變。相比于其他科學門類,上述區別在物理學中更為普遍。
我對那些受到挫折的研究者和夢想家抱以同情,他們經常鉆研的是像宇宙學和弦論這樣的深奧領域,他們不是為了讓數學表達更好看才去添加一些新的維度,也不是為了讓我們的宇宙不那么奇怪才去假設有無限多個平行宇宙。但也有一些著名的例子是研究者憋到了寶。20世紀的天才保羅·狄拉克在自己優美的方程的激勵下,提出了反物質存在的假設,而數年后的1932年,人們發現了反物質。接著是默里·蓋爾曼和喬治·茨威格,他們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各自獨立預測了夸克的存在,而當時還沒有實驗證據能表明這種粒子的存在。彼得·希格斯要過上半個世紀,才會等到人們發現他提出的玻色子并確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理論。甚至量子力學先驅埃爾溫·薛定諤,當初也不過是憑帶著靈感的猜測,提出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方程:他雖然寫出了該方程的正確數學形式,但一開始他自己也不知道這個方程的解意味著什么。
這些物理學家都有怎樣獨一無二的天分?是直覺?還是第六感讓他們覺察到了自然的奧秘?也許吧。諾貝爾獎得主史蒂文·溫伯格認為,正是蘊藏在數學中的美,指引了像保羅·狄拉克和19世紀蘇格蘭物理學家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這類偉大的理論家。
但是這些物理學家都不是孤立地進行研究的,他們的觀點也需要和所有的既定事實及實驗觀察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