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大水無情人有情
- 我崇禎,實在是太想讓大明進步了
- 字里行間的黑
- 4118字
- 2025-01-02 08:09:00
崇禎元年五月,一場暴雨突然襲擊京城。
朱由檢站在御書房窗前,望著瓢潑大雨,眉頭緊鎖。作為一個穿越者,他很清楚幾個月后將發生什么,一場百年不遇的特大海嘯即將襲擊浙江沿海。
歷史上,這場海嘯造成了杭州、嘉興、紹興三府萬余人死亡。錢塘江口的海塘決堤,大片農田被淹,無數百姓流離失所。這場災難成為崇禎朝衰落的開端之一。
【叮咚!系統任務發布:防止海嘯】
【任務獎勵民心+50、國運+50】
“不能讓歷史重演,看看系統商城中是否有應對之法。“他喃喃自語。
打開系統商城,朱由檢快速瀏覽商品列表:
【防洪工程圖:100萬兩】
-效果:獲得完整的防洪體系方案
-包含:
*海塘加固技術
*水閘建造圖紙
*河道疏浚方案
*排水系統設計
-特別說明:適用于沿海地區防洪防澇
-附加效果:可提升工程效率30%
“這正是朕需要的。“朱由檢立即選擇購買。有了水利工程圖打基礎,再配合這套防洪體系,應該能有效應對這次海嘯。
“宣李標入宮。“
很快,李標到了。朱由檢將兩套圖紙遞給他:“愛卿,朕得到消息,七月將有特大海嘯襲擊浙江沿海。這是防洪方案,你看看。“
李標仔細研究圖紙,眉頭漸漸皺起。良久,他抬頭道:“陛下,這些圖紙確實精妙。但臣對水利之事并無太多見解。不過臣知道一個人,他在治水方面頗有建樹。“
“哦?是誰?“
“總河侍郎周鼎。他曾在江南主持過多次水利工程,對海塘、水閘都很有研究。若由他主持此事,當能事半功倍。“
朱由檢眼前一亮,水利專家,定可以把防洪工程圖的效果發揮到極致。
“宣周鼎即刻入宮。“
少頃,周鼎到了。這是一位頭發花白的老臣,但精神矍鑠。看過圖紙后,他神色凝重地說:“陛下,這確實是一套極為高明的方案。臣建議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加固錢塘江口海塘。海嘯最先沖擊的就是這里,必須重點防護。我們要用石塊加固堤基,用木樁固定堤身,再用粘土填充加固。
第二,疏通杭州、嘉興、紹興三府的河道。海嘯來臨時,內河水位也會暴漲。必須確保河道暢通,避免積水倒灌。
第三,轉移沿海百姓。尤其是漁村居民,必須提前撤到安全地帶。同時儲備糧食物資,以備不時之需。“
朱由檢點頭:“周愛卿,這次工程就由你全權負責。朕會下旨調撥銀兩,你看需要多少?“
周鼎略作計算:“回陛下,單是錢塘江口的海塘工程就需要二十萬兩。加上三府河道疏浚、水閘建造,以及百姓轉移安置,至少需要五十萬兩。“
“準了。“朱由檢立即命王承恩擬旨,“著戶部即刻撥付六十萬兩,以備不時之需。“
現在的朱由檢別的沒有,庫銀那是非常充足,這點錢他花著不心疼。
“臣遵旨。不過...“周鼎欲言又止。
“有什么困難盡管說。“
“回陛下,工程浩大,時間緊迫。臣需要更多人手,尤其是熟悉水利的工匠。“
李標插話道:“臣記得江南漕運總督潘汝楨手下有不少好手,都是修建運河時積累的經驗。“
“好!“朱由檢立即擬旨,“著潘汝楨即刻調集水利工匠趕赴浙江。另外,著三府官員全力配合周鼎辦事。若有阻撓,以抗旨論處!“
周鼎領命而去,立即啟程趕往浙江。一路上他仔細研究圖紙,越看越是驚嘆。這些防洪方案遠超當世水平,尤其是水閘設計,簡直是鬼斧神工。
抵達錢塘江口后,周鼎立即組織施工。數千名工匠分成三班倒,日夜不停地施工。
在錢塘江口,他們按圖紙要求打下一排排粗大的木樁,每根都深入江底十余尺。然后用巨石填充堤基,層層夯實。最后用特制的粘土包裹堤身,這種粘土摻入了某種材料后異常堅固。
同時,在嘉興、紹興等地,大量民夫在官員指揮下疏通河道。他們用圖紙上的新式測量儀器勘察水文,找出易澇點,然后重點疏浚。在關鍵位置,工匠們按圖紙建造水閘,可以靈活調節水位。
當地官員也在積極轉移沿海百姓。他們在內陸選擇地勢較高的地方,搭建臨時住所。同時從各地調運糧食、布匹等物資,確保災民基本生活。
“大人,您看這些奇怪的儀器和工藝,真是前所未見啊。“一位老工匠感嘆道。
周鼎點點頭。他知道這些都是祖先留下的智慧,一定要好好利用。其實他不知道,這些都是后世的技術。
朱由檢每天都要看工程進度報告。看到進展順利,他稍稍松了口氣。但想到即將到來的海嘯,他又不免擔心。
“但愿一切都來得及...“他望著南方,喃喃自語。
然而就在工程緊鑼密鼓進行時,一場意外的阻力出現了。
“陛下,大理寺左寺丞吳銘、翰林院編修夏曰湖求見。“王承恩稟報道。
朱由檢眉頭一皺。這兩人他都有印象,都是東林黨的骨干。“宣。“
二人進殿后立即跪下:“陛下,臣等有本奏上。“
朱由檢接過奏折,越看臉色越難看。原來這二人彈劾周鼎在嘉興府的河道改造工程破壞了明朝開國功臣的祖陵風水,要求立即停工。
“你們可知道這工程事關重大?“朱由檢強壓怒火。
“陛下,“吳銘叩首道,“祖陵風水乃是國運根本。若是動了祖陵,恐怕...“
“夠了!“朱由檢猛地拍案而起,“你們可知道若不疏浚河道,將有多少百姓遭殃?朕問你們,祖宗立國是為了什么?不就是為了百姓嗎?“
“這...“二人語塞。
“再者,“朱由檢冷笑,“你們可曾親眼看過工程?可知道周鼎如何施工?又怎知就破壞了風水?“
“這是孫先生說的...“夏曰湖話未說完就意識到失言。
“哦?原來是孫先生說的。“朱由檢眼中寒光一閃,“孫先生是何人?膽敢以怪力亂神之說阻礙國計民生?!“
二人頓時冷汗直流,夏曰湖惶恐的說道:“這位孫先生是嘉興府著名的風水先生,很多人都信他。“
“來人!“朱由檢厲聲道,“傳朕旨意:著錦衣衛即刻查辦嘉興府孫姓風水師,若有借機敲詐、煽動百姓等行為,從重治罪!“
“至于二位愛卿,“他目光如電掃向跪著的二人,“既然關心工程,那就去實地看看。著二人即刻啟程趕赴嘉興,協助周鼎施工。若再有人借其他緣由生事,你們擔責!“
“臣...遵旨。“二人戰戰兢兢地退下。
朱由檢重重嘆了口氣。他沒想到在這種緊要關頭,居然還有人跳出來借風水之說作梗。
“王承恩。“
“奴婢在。“
“擬旨:著三府所有工程加緊施工。若有人借故阻撓,不論官職大小,一律從重治罪!“
“遵旨。“
崇禎元年農歷七月十八日。
周鼎站在海塘上,神色凝重。根據預測,這幾日海嘯即將來臨。他每天都在海堤上巡視,現在看著遠處海面異常的平靜,他知道風暴即將來臨。
“大人,“一個巡檢跑來報告,“沿海百姓都已經撤離了,各處水閘也都準備就緒。“
“很好。“周鼎點點頭,“讓所有人撤到安全地帶,只留下必要的值守人員。“
遠處天際,一條黑線漸漸浮現。起初還很細,但很快就變得越來越粗,越來越高。
“來了!“不知誰喊了一聲。
只見遠處海面突然隆起一道巨大的水墻,足有三四丈高,咆哮著向岸邊撲來。浪頭卷著白沫,發出震耳欲聾的轟鳴。
“關閉水閘!“周鼎大喊。
早已準備好的工匠們立即行動,按照圖紙上的操作步驟,依次關閉各處水閘。這些新式水閘設計精妙,可以有效阻擋海水倒灌。
轟!第一波海嘯撞擊在海塘上。巨大的水柱沖天而起,但經過加固的海塘紋絲不動。后世的防洪技術發揮了作用,特制的粘土層完美地吸收了沖擊力。
但這只是開始。第二波、第三波更大的浪潮接踵而至。海水一次次沖擊海塘,白浪滔天,場面駭人。
周鼎緊張地盯著每一處可能出現問題的地方。水閘還好,但有幾處海塘出現了細微的裂縫。
“加固!“他立即下令。早已準備好的工匠們立即行動,用特制的材料堵住裂縫。
整整一個時辰,海嘯才漸漸平息。等最后一波大浪過去,周鼎終于松了口氣。
檢查結果很快傳來:海塘完好,只有少數地方需要修補。水閘系統運轉正常,沒有出現海水倒灌。最重要的是,提前撤離的百姓都很安全。
“大人,“一個老工匠激動地說,“要不是您領著我們提前加固,后果真是不敢想啊!“
周鼎搖搖頭:“這都是皇上圣明。若不是他未雨綢繆...“
七月二十日,京城。
朱由檢正在御書房批閱奏折,王承恩急匆匆地進來:“陛下,浙江急報!“
朱由檢連忙接過,展開一看,臉上終于露出了笑容。
捷報上說:海嘯已過,三府平安。錢塘江口海塘完好,水閘系統運轉正常。提前轉移的百姓無一傷亡,農田損失也在可控范圍內。
“傳旨,“朱由檢長出一口氣,“著周鼎即刻統計各地受災情況,盡快安排百姓返回家園。另外,嘉獎參與工程的官員和工匠。“
“遵旨。“
這時李標也來了:“恭喜陛下,此次成功防范海嘯,實乃千古之功!“
朱由檢搖搖頭:“這都是周鼎和眾位工匠的功勞。對了,那兩位大人在嘉興可還好?“
李標笑道:“吳大人和夏大人親眼目睹了海嘯的威力,現在正在協助周大人安置百姓。他們說要給陛下寫一道請罪折子。“
“免了。“朱由檢淡淡道,“只要他們記住為官之道,以后多為百姓著想就是了。“
“陛下圣明。“
朱由檢走到窗前,望著南方:“這次海嘯,讓朕明白了一個道理。“
“什么道理?“
“天災雖可怕,但只要提前準備,總能化險為夷。可若是遇到天災,朝廷卻無所作為,任由百姓自生自滅,那才是真正的災難。“
李標若有所思:“陛下說得對。這次若不是提前準備...“
“所以啊,“朱由檢轉過身,“接下來朕要在全國推行水利改革。要修建更多的水利設施,培養更多的水利人才。這樣,才能真正保護百姓。“
“臣附議!“
朱由檢看著案頭的奏折,心中已有了計較。這次成功防范海嘯,不僅挽救了十余萬百姓的性命,更重要的是為大明的水利改革開了個好頭。
歷史,終于改變了。
【系統完成:成功防范海嘯】
【獎勵:國運+50,民心+50】
【叮!大明帝國實時數據更新】
-國庫存銀:6340萬兩(6200+200-60)
-私庫存銀:392.5萬兩(492.5-100)
-軍隊戰力:6000
-民心指數:540(490+50)
-國運值:475(425+50)
就在朱由檢為成功防范海嘯感到欣慰時,王承恩又送來一份急報:“陛下,陜西告急!“
打開一看,朱由檢的眉頭立刻皺了起來。奏折上說,府谷、宜川等地連年干旱,顆粒無收。百姓流離失所,有的甚至開始易子而食。
作為穿越者,朱由檢太清楚這意味著什么。歷史上,正是從這些地方開始,饑民們逐漸聚集成股,最終演變成了明末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李愛卿,“他轉向還在殿中的李標,“朕剛收到陜西告急文書,你且看看。“
李標仔細看完,神色凝重:“陛下,這確實麻煩。若不及時處理,恐怕會生變。“
“朕也是這么想的。“朱由檢沉吟片刻,“這樣,你先擬個章程上來。朕準備調撥百萬兩賑災,同時免除災區今明兩年賦稅。“
“臣遵旨。“李標正要退下,又想起什么,“陛下,臣記得您之前提到要在北方推行新政...“
朱由檢眼前一亮:“你的意思是...“
“不如就從這些災區開始。與其簡單發糧賑災,不如趁機推行改革。“
朱由檢點點頭。是啊,有了這次成功防范海嘯的經驗,大明崛起的序曲已經奏響。接下來,就該在北方繼續這推行新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