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讓你明白什么是算力和數據

今天是咱們的第二章。我要給大家講清楚兩個專有名詞。這倆專有名詞可不好講,哪怕是計算機系的,到現在也很難把它們理解透徹。不過今天我要讓每位讀者都看懂、弄明白。之所以我一定要給大家講明白,是因為只有搞清楚了,你們才能更好地理解未來的趨勢和商業情況。

其實人工智能就三件事:算力、數據和算法。算法,大家都應該明白,通俗來講就是那機器語言。在這里我主要跟大家說道說道算力和數據。首先我們來認識認識算力。

咱們都學過馬克思的《資本論》,一個人或者一個時代想要獲取財富,就得搞清楚生產力、生產關系和生產資料。要是理科生不太明白的話,我給大家解釋一下。生產力就是在生產過程中,人們使用工具、設備、技術,把原材料轉化成產品的能力。比如說,農業時代的生產力就是種農作物的能力;工業時代的生產力就是工廠里使用機器、通過流水線制造產品以及具備制造這些產品的能力。生產關系指的是生產過程中人們之間的經濟關系和社會關系,簡單說就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如何分工合作。在農業社會,生產關系就是地主和農民之間的關系,地主提供土地,農民負責耕種;在工業社會,就是大廠老板和工人之間的關系,老板提供設備、資源、場地,工人負責生產。生產資料就是用于生產產品的所有工具、設備、原材料,簡單來講,就是生產東西需要的材料和工具。在農業社會,像犁、種子、土地都是生產資料;在工業社會,機器、原材料、能源(比如碳、電力)等就是生產資料。

那我為什么要寫這些呢?因為我要告訴大家,在新的時代,所有東西都變了,變得陌生了。而大家只有理解了這些,才能正確理解算力,算法,數據之間的關系。大家記住,在這個新時代,數據是新的生產資料,算力是新的生產力,算法是新的生產關系。今天這章課,我雖然沒有具體去寫算法,但是理解了算力也就自然能理解算法。因為全世界搞算法的就那么幾十號特別厲害的人,還幾乎都在美國。之所以咱們國家搞算法的人少,是因為算法需要極其復雜的數學能力。不過,就目前而言,普通人要是能理解算力和數據,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我之前在自媒體就有提到過,未來一定是數字資產的時代。很多人問什么是數字資產,今天這章我也給大家講明白。大家都應該知道算力和數據是驅動現代科技的核心,所以說算力的大小,數據的多少就是數字資產。至于算法,要是有一天ChatGPT能開源,算法其實就沒那么重要了,因為大家得到的都差不多。那什么是算力?我用最簡單的方法給大家解釋一下,算力就是計算機處理數據的能力,就好比大腦思考的速度和能力。算力越強,電腦就能越快、更好地完成任務。那算力由什么決定呢?通常來講是由芯片決定的。這就是為什么英偉達的市值那么高,因為到最后大家發現,算力的大小完全取決于芯片的能力大小。而芯片的大頭制造商又是英偉達。這也是為什么算力這么重要。我們經常說被“卡脖子”,也是因為我們的芯片確實沒有別人的強。計算機的基本工作原理靠的就是算力,計算機通過執行指令和處理數據來完成任務,這就是算力。那怎么提高算力呢?很簡單,增加處理器的數量,算力就提高了。那怎么提升處理器的速度呢?在這里給大家推薦一本書——《算力時代》。不同的算力、不同的配置,計算機的性能就不一樣。比如說,市面上常見的筆記本電腦價格差異很大,而蘋果和華為電腦價格差異沒那么大,為什么?因為它們的配置不同,配置高的就有更高的算力。為什么蘋果和華為的電腦能賣這么高的價格呢?因為它不會卡頓,算力好,玩游戲、工作都不會卡,所以我多跟大家說一句,大家一定要買一臺好電腦。手機也是一樣的,算力越高,使用體驗就越流暢,否則就會滯后、卡頓。

話說回來,我把算力這個詞給大家解釋清楚之后,后面再提到關于算力的很多內容,大家就不會覺得陌生了。要是沒有算力或者算力處在很低情況,我們現在的生活肯定會大不一樣。所以大家一定要看看《算力時代》這本書,這本書探討了算力的未來走向,也間接的討論了未來的生活。除此之外,咱們從歷史的角度來講一講算力吧。從歷史層面看,算力就是人類處理信息的能力,所以算力的發展歷程就是人類處理信息能力的發展歷程。這個歷程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從人類進化出手指就開始有算力了,我們有兩只手、十個手指用來數數,這就已經有算力了。為什么現在人們還用十進制算法呢?就是因為人只有十個手指,要是人有十一個手指,說不定就用十一進制了呢。到了中國的春秋時期,人們開始用長度、粗細不同的小棍子來記數。大家看《封神榜》就知道,周文王就是拿小棍子來算卦的。這些小棍子通過橫豎不同的擺放來表示一到九,這就是算籌,這是人類最早的算力體現。算籌可以幫助人們實現基本的計算,但要是小棍子多了,或者涉及到加減乘除運算,就會比較麻煩。所以到了元代后期,就有了算盤,算盤取代了算籌,這可是咱們中國很厲害的地方。后來算盤流傳到日本、朝鮮、東南亞,最后甚至還流傳到了西方。不過,雖然算盤可以解決一些簡單的算術問題,但要是遇到計算量特別大的,比如五百萬乘以五百萬,算盤就無能為力了,因為它的算力不夠。這也是算盤被取代的原因。

到了1642年,法國有個數學家叫帕斯卡,他發明了一種滾輪式的加法器。這個加法器的外形是長方形的盒子,盒子里從右到左分布著定位齒輪,分別代表個、十、百、千、萬。使用的時候,人們用鑰匙擰緊發條來轉動齒輪,順時針轉動齒輪做加法,逆時針轉動做減法。這可是人類歷史上第一臺機械式計算工具,大家可別小看它,它對未來計算工具的發明有著重大的影響。因為30年后,德國著名數學家萊布尼茲在帕斯卡加法器的基礎上,發明了萊布尼茲乘法器,這是歷史上第一臺能夠進行四則運算的機械式計算器。大家知道,能做加減運算相對容易些,但乘除是一體的,乘就是除以多少分之一,除就是乘以多少分之一。

然后到了19世紀初,英國數學家查爾斯·巴貝奇又發明了一種更厲害的計算器——巴貝奇拆分機。大家可以看到,這個計算器不僅可以計算,還多了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可以把計算的東西存儲起來。換句話說,就是算完之后能把結果記住。巴貝奇拆分機里有齒輪式的儲存庫,每個齒輪可以存十位數,由齒輪組成的列陣一共可以存一千個五十位數,這就是最早的數據存儲。針對這些數據,巴貝奇還發明了一種分析機來分析數據。大家要知道,咱們現在使用的所有計算機都是這么來的,有了數據還不夠,還得分析,而這種分析機就是由存儲裝置、運算裝置和控制裝置這三個部分組成的。直到現在,咱們所有的電腦還是這么個用法,還是這三個部分:存儲、運算、控制。

到了20世紀中期,電子計算機出現了,人們的計算工具發生了質的變化,從機械工具變成了電子工具,從每一步都需要人工操作變成了下達指令后自動計算。而電子計算機的能力就是我們所說的算力,而算力取決于內部的芯片。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老是強調芯片很重要,因為芯片決定了算力。通過講述算力的歷史,我想大家應該明白算力是怎么回事了。真正意義上算力成型是在20世紀中期第一臺電子計算機誕生的時候。直到今天,我們會發現計算機的體積越來越小,運算速度越來越快,這就是摩爾定律的體現。從一開始計算機非常大,占地一百多平方米,像一棟房子那么大,到現在計算機小得像一本書,可以裝進書包;從一開始每秒運行幾百到幾千次運算,到現在每秒能運行千萬次、億萬次甚至更高。現在我們的智能手機、電腦把數據計算、圖形計算、信號處理等多種功能集成在一個小小的芯片上,像智能手表、智能耳機、智能跑鞋、智能家居這些設備,之所以能夠接收我們產生的行為數據,并且給出相應的反饋,就是因為它們內部有集成處理芯片。這一切都得感謝前面提到的巴貝奇,要是沒有他,我們現在計算機的結構還不知道是什么樣呢。所以現在計算機的專利,從算法、算力方面來說,大致就是這么來的。一句話總結就是:人類科技發展史的不斷進步就是算力的提升,也就是對信息處理能力的提升。

講完算力,咱們再來聊聊數據。咱們經常聽到“大數據”這個詞,因為大家都知道,我們現在在網上說的每一句話、打的每個字、拍的每一幀視頻,全都是數據。數據越來越多,然后就慢慢的變成了大數據。大數據的特點就是容量大、類型多,而且隨時隨地產生新的數據。以前我們去買火車票,通行證只有紙質票,現在我們出行、吃飯、購物全部都在網上有記錄,這些記錄就是數據。所以說,一個人活到最后可能就是一堆數據。我們的出行數據、消費數據,還有打開微信運動看到的心跳數據、運動步數,幾乎所有的行為慢慢都變成了數據。各位要知道,這些情況只是近些年才出現的,都是算力提升后,人們才有能力把人生中發生的事情變成數據,進而用來判斷人的選擇。以前你做了什么事,做了就做了,沒人知道,現在只要你的手機在,你的數據就會被記錄下來。就拿離婚來說吧,大家知道為什么中國和西方的離婚率越來越高嗎?其實后來統計學家發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手機,你的信息被對方看到了。以前你可能出軌了,出了就出了,沒人知道,但是現在你出軌,你的數據就會被發現。所以數據是什么呢?數據就是我們人活過的一切的總和。

這些數據未來會越來越多,如果沒有足夠的算力,我們就沒辦法對這些數據進行收集、描述和歸類,也沒辦法把數據放到數據庫里,自然也就不能把這些數據應用到現實中。所以我給大家一個建議,要公開自己大部分數據,有人說要保護隱私,我告訴大家,數據放在那不用是沒有意義的。數據只有公開才有用。那有人會問確確實實覺得隱私不可泄露怎么辦呢?我的理解是,你認為重要的隱私就不要讓它變成數據。但只要你覺得這個數據公開對自己有好處,那為什么不公開呢?尤其現在到了AI時代,像我的步數、我每天吃的東西等等,我都公開,為什么呢?因為只有這樣對我的生活才更有幫助一些。那數據公開后是如何具體體現價值的呢?很簡單,從數據到信息,再到知識。我給大家舉個例子就明白了。比如說我在一家餐廳吃飯,餐廳老板收集了我的點單時間、點單菜品、付款金額,這些就是數據。這些數據對我有什么用呢?沒什么用,就是簡單吃個飯而已。但是把這些數據放到人工智能大模型里,長時間不停地計算,就能推斷出顧客們對菜品的喜好,比如說有多少人喜歡這個菜,有多少人不喜歡這個菜,還有一天中不同時段客人點這個菜的可能性、流量的變化,這就是信息。再根據這些信息得到規律,餐廳老板就可以制定出什么時候該做什么菜、什么時候開門、什么時候關門,這就是知識。所以數據、信息和知識是有層級關系的,先有數據,然后通過人工智能把數據變成信息,再由人的大腦把信息提煉成知識。所以光有數據是沒用的,一定要把數據經過系統的整理變成知識才有用。這就是為什么我跟大家說數據是這個時代的生產資料。現在大家應該知道數據和算力的關系了,因為數據越來越多之后,就必須要有強大的算力參與,每個人每天產生這么多數據,只有非常強大的芯片才能把這些數據通過運算落地,變成知識。

當然在大數據時代,光靠手機內部的芯片,算力也是不夠的。我們出門在外總不能帶一堆芯片提升算力吧,現實中再有錢也不可能這樣。所以現在有個新詞叫云計算,你可以把這些東西上傳到云端,通過云服務器去整合計算,這是大數據時代一種重要的算力輸出形式。通過網絡把計算任務從本地轉移到很遠的地方,那地方有一個大的計算中心,而這個計算中心可能根本不在你的國家,在物理位置很遠的地方。在那里計算完之后,再把結果傳回本地,這樣就節省了你手機本地的算力。我經常跟大家解釋云計算是什么,大家看過《復仇者聯盟》吧,鋼鐵俠和浩克打架的時候,鋼鐵俠召喚了一個裝甲,這個裝甲不是從身邊召喚的,而是從天上召喚來的,然后制裁浩克。這就相當于一個獨立于人類之外的超級大腦,把人類所有的信息都放在那里,因為人類的智能是有限的,所以你可以上傳到那里就可以隨時調用運算。比如谷歌,現在它的云計算擁有的服務器已經超過了一百萬臺,在加州、芬蘭、比利時、亞太地區的日本、韓國、巴西等都有數據中心。谷歌的總部在美國,但它在全世界都有這樣的運算中心,它的這些信息完全放在云端。我們中國的云端服務器目前是保密的,也不知道在哪里。不過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預算,在2020年,我們的算力產業有兩萬億元。各種直接、間接帶動的經濟產出加起來,大家有八萬億元。所以我們完全相信中國的數據中心已經形成了相當大的規模,綜合經濟數據來看,在算力產業上投入一塊錢,會帶動三到四塊錢的GDP增長,而且算力產業規模每增長1%能撬動GDP的0.2%,這個數據是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一篇文章里提到的。這也就是為什么在這本書里,我一直強調一定要擁抱AI,這里面有這么多錢的機會,你創業要是不跟AI沾點邊,做事的時候要是不想想和AI有什么關系,你不去擁抱它,財富怎么會來到你身邊呢?

最后給大家總結一下,數據、算力、算法構成了這個時代最基本的生產機制。數據就是新的生產資料,算力就是新的生產力,算法是新的生產關系。所以特別是在AI和科技領域,大家必須要弄明白這些東西代表著什么。像自動駕駛技術中的計算機,它處理了大量的實時數據,進行駕駛角色的轉換,這就是現在的生產力。那這里面什么是生產關系和生產資料呢?不就是公司內部不同團隊的合作或者是人和AI之間的互動嗎?像數據、算法和軟件工具等,這些就是生產資料。所以大家要知道,現在時代變了,一切都在數據化,生產力、生產資料等都在向數字領域傾斜。今天希望我已經把算力和數據這兩點給大家徹底講明白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旬阳县| 剑川县| 施秉县| 西林县| 饶河县| 桂平市| 化州市| 叙永县| 两当县| 阿拉善盟| 利辛县| 南靖县| 防城港市| 冕宁县| 金阳县| 泽库县| 米林县| 陕西省| 潮州市| 神农架林区| 历史| 塘沽区| 宁晋县| 平乡县| 梓潼县| 黄浦区| 西城区| 华蓥市| 丹凤县| 佛冈县| 巢湖市| 华池县| 息烽县| 桂东县| 额尔古纳市| 昭通市| 延吉市| 抚远县| 叙永县| 平陆县| 合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