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一家惡心的米線店
- 都重生了,那就先拿下雙胞胎姐姐
- 臉紅什么呢
- 2046字
- 2025-04-26 16:57:56
國慶節清晨,城市還籠罩在薄霧之中,楊景言已經坐在米線店二樓的辦公室里。
晨光透過百葉窗,在辦公桌上切割出明暗交錯的條紋,他的手指在手機屏幕上輕輕滑動。
微博同城頁面出現一個非常火熱的話題:一家惡心的米線店。
這個標題在別的地方或許沒什么,可要是把它換成一家惡心的奶茶店,估計在別的地方也能引起大量關注,但這可是江南省,米線的地位遠遠高于奶茶。
只要是刷到的,基本上都會好奇的想著點進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個惡心,是食材問題,還是衛生問題,方便以后避坑。
楊景言點開那個名為“一家惡心的米線店”的視頻,畫面里探店一哥滿臉怒容,額頭上青筋都暴起:“今天真是被一家米線店惡心到了!不,不是一家米線店,是一整個米線品牌!”
畫面切換,老倉醋米線的八家分店的外景依次閃過,每家店都緊貼著生意火爆的老牌米線店。
“八家店!每一家都開在當地生意最好的米線店旁邊,全都是這個套路!蹭流量也得有個底線吧?這種下三濫的手段,就算味道再好,老子也絕不再踏足!”探店一哥的咆哮震得手機都微微發顫。
這個博主的粉絲本就是噴子居多,評論區早已被洶涌的惡評淹沒,無數噴子的指責如潮水般涌來,字字句句都在抨擊楊景言的米線店。
【開在老牌米線店旁邊,這不就是明擺著蹭熱度嗎?沒本事靠實力吸引顧客,就會玩這種下三濫的手段,惡心透頂!】
【臉皮可真厚,開在人家十幾年的老店對面,要點臉行嗎?這種靠蹭熱度的店能做出什么好東西?】
【每次路過這家新開的米線店就來氣!專挑生意紅火的老店旁邊開店搶生意,遲早得倒閉!】
【最討厭這種跟風蹭流量的店了!人家老店辛辛苦苦積累的口碑,它倒好,直接在旁邊撿現成的,要不要這么無恥?】
【就這投機取巧的做派也配做生意?連選址都要蹭別人流量,能有什么真本事?勸老板趁早關門吧!】
這些惡評數量驚人,而這條帖子的轉發量更是輕輕松松破了千。
當然,也有覺得有些過了的。
【至于嗎?這不是正常的嗎?】
【雖然是有些過分,但不至于這么罵吧?】
這類帖子可是被噴慘了,回復貼含媽量極高,只能說這一小部分人低估了社會的戾氣。
熱度持續發酵,雖說還沒登上同城熱搜,但照這趨勢,登上同城熱搜也只是時間問題。
這情況著實出乎楊景言的預料,視頻明明是昨晚十二點才發布的,他原以為第一天不會引起這么大關注,沒想到2012年的網友對負面新聞的敏感度竟如此之高。
可以說,他也低估了社會的戾氣,要說20年以后社會戾氣重,那是無可爭議的,但現在也那么重,著實出乎了楊景言的預料。
不過,這戾氣越重越好!
“噴吧,使勁噴?!睏罹把远⒅謾C屏幕,嘴角勾起一抹若有若無的笑意,“你們罵得越兇,我的店就越火?!?
楊景言制造的爭議只是停留在道德層面,既不涉及食品安全紅線,也未侵犯消費者權益,根本動搖不了他的根基。
這就有點像鴿鴿的黑紅路,小黑子們越黑他,越是噴他,他越火。
就算有人舉報,他也早有準備——每家分店都配備了五名員工,食品衛生管理堪稱滴水不漏,就算相關部門來檢查,最多也就罰點小錢走個過場。
楊景言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手指劃過評論區,最置頂的高贊評論也是他花錢刷的,屬于是精心埋下的炸彈:
【我也覺得他家味道好,但沒想到他家做法居然這么惡心,但不知道為什么,我好像吃他家米線上癮了,兩天不去吃一次就感覺渾身不得勁】
回復區也同樣是他精心設計的:
【肯定加東西了!】
【我還以為只有我這樣!每次吃完都魂不守舍】
【這怕不是放了大煙殼?】
【正好路過,這就去嘗嘗鮮!】
這些含有誘導性的話術、刻意制造的爭議,都是楊景言打造的“流量陷阱”。
他往后靠在皮質轉椅上,指尖有節奏地敲擊扶手,腦海中浮現出江南省特有的飲食生態。
要論短期內讓一家米線店生意火爆起來,別的地方楊景言不敢妄言,但在江南省,他心里有本獨特的“生意經”。
在這片飲食文化多元的土地上,有個不成文的“美食秘籍”——在米線的高湯里放入幾個罌粟殼,不出幾日,保準食客盈門,小店生意火爆得一塌糊涂。
在江南省,罌粟殼和違禁品的界定有些模糊。
因為這玩意兒是干燥品,其中的白色漿液早已流失,因此一般查到少量也不會有太重的處罰。
它可以是民間烹飪時的“秘密武器”,也可以是藥品,所以經常會有民警在農村人家搜出罌粟殼,問就是用來燜雞。
在鄉村的炊煙里,它常被用來燉肉、燜雞,一吃一個不吱聲。
尤其是在明市周邊的州市,許多農戶家中都或多或少備著幾個曬干的罌粟殼,這幾乎成了家家戶戶廚房的“常客”。
城里人雖然平日里難覓其蹤,可一旦聽聞哪家米線店用了這“特殊調料”,瞬間就像被勾了魂,紛紛慕名而來,只為嘗一口那獨特的鮮香。
不過楊景言心里清楚,真用罌粟殼來做生意,雖然能迅速招攬顧客,可無異于玩火自焚。
同行的眼紅、舉報,相關部門的嚴查,都能讓店鋪在短時間內關門大吉,落得個停業整頓的下場。
他打的是另一個算盤,巧妙地利用大眾對這種特殊風味的好奇與向往,制造一種“可能放了罌粟殼”的錯覺,誘導食客進店嘗鮮。
畢竟,在沒親口品嘗之前,誰也無法確定湯里到底有沒有放那東西,這份未知反而成了最大的吸引力。
至于能不能留住顧客,他早有盤算——就像酸辣口味能讓人上癮,總有人會被這獨特的風味拴住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