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莊襄早逝幼主立,不韋攝政握朝綱
- 千古奇帝秦始皇
- 云中客118
- 5123字
- 2024-12-17 08:39:49
紫殿龍蟠王氣浮,莊襄踐祚志初酬。不韋輔弼權傾野,昔日恩盟付水流。
宮室亂,廟堂憂。君臣猜忌起鴻頭。祖龍繼統紛爭罷,青史空余歲月愁。
云中客老先生一首《鷓鴣天·秦宮風云》誦罷,我們書開正題。
話說莊襄王異人自登上秦王之位后,宣布大赦天下,施德布惠于人民。呂不韋以相國之尊,權傾朝野。秦國朝堂之上,呂不韋的門客充斥其間,政令多出其手,他的威望如日中天,隱隱然有蓋過莊襄王之勢。
秦莊襄王元年,局勢波譎云詭。東周文公暗中糾集諸侯,妄圖對秦國發動突襲,以挽周室之頹勢。消息傳至咸陽,莊襄王震怒,即刻委任呂不韋為統帥,率秦軍征伐東周國。
呂不韋整軍出征,秦軍甲胄鮮明,士氣高昂,如黑色的怒潮般涌向東周。大軍行至東周都城下,呂不韋立馬橫刀,目光如炬地審視著眼前的城池。他深知,此役不僅要勝,更要以雷霆手段立威于天下。
攻城令下,秦軍的投石機率先發動,巨大的石塊如流星般砸向城墻,剎那間,城墻上磚石飛濺,塵煙彌漫。東周守軍雖奮力抵抗,但在秦軍的猛烈攻擊下,已漸露疲態。呂不韋見狀,果斷派出云梯部隊。秦軍士兵們喊著震天的口號,扛著云梯奮勇向前。他們冒著東周守軍的箭矢與石塊,迅速將云梯搭靠在城墻上,一個個矯健的身影如靈猴般攀爬而上。
城墻上,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白刃戰。秦軍士兵揮舞著長劍,與東周守軍展開殊死搏斗。呂不韋在陣后密切注視著戰局,他不時派出傳令兵,指揮著各部隊的進攻節奏。當發現一處城墻的守軍抵抗尤為頑強時,他立刻調遣精銳的死士隊,這些死士個個武藝高強,他們如鬼魅般沖入戰圈,以一當十,很快撕開了一個突破口。
隨著越來越多的秦軍涌上城墻,東周的防線逐漸崩潰。城內百姓驚恐地四處奔逃,喊叫聲、哭嚎聲交織在一起。呂不韋見大局已定,便下令停止殺戮,開始整肅城內秩序。他親自入城,將東周文公擒獲。
在處置了東周之事后,秦軍并未停歇,轉而劍指三晉。
秦莊襄王元年,秦莊襄王命蒙驁伐韓,韓國被迫割讓成皋、鞏等地。秦國的地界延伸至大梁,初置三川郡。
莊襄王二年和三年,莊襄王連續命令蒙驁攻打趙國,奪取了太原、榆次、新城、狼孟等三十七座城池。在攻打趙國的一座堅城時,呂不韋面對高聳厚實的城墻,眉頭微皺,思索片刻后,決定采用挖掘地道與強攻相結合的戰術。秦軍士兵們分為數隊,一隊在明處佯裝全力攻城,吸引趙軍的注意力;另一隊則在隱蔽處悄悄挖掘地道,向著城墻下方推進。
攻城的秦軍頂著趙軍如雨點般的箭矢,一次次發起沖鋒。他們用沖車撞擊城門,巨大的沖擊力震得城門搖搖欲墜。而挖掘地道的士兵們則日夜不息,汗水濕透了他們的衣衫。終于,地道挖到了城墻之下,呂不韋命人在地道中填滿易燃之物,然后點火。只聽一聲巨響,城墻轟然崩塌,揚起漫天的塵土。秦軍趁勢如潮水般涌入城中,與趙軍展開巷戰。呂不韋指揮若定,他派出小股部隊截斷趙軍的退路,主力則逐步將趙軍壓縮在城中的一片區域內。經過一番苦戰,秦軍成功攻占此城,趙國上下為之震驚。
同年三月,蒙驁又攻取了魏國的高都和汲。進軍魏國時,蒙驁巧用離間計。他派人散布謠言,說魏國的某位重臣通敵叛國,意圖謀反。魏國君臣本就相互猜忌,在謠言的蠱惑下,很快陷入內斗。魏國朝堂之上,人心惶惶,各方勢力明爭暗斗,無暇顧及邊境防御。
蒙驁抓住戰機,率領秦軍長驅直入。當秦軍兵臨一座魏國大城之下時,城中守軍因內亂而士氣低落,軍備松弛。蒙驁先命秦軍將城池團團圍住,斷絕其內外聯系,然后派出使者勸降。城中守將見大勢已去,又懼怕秦軍屠城,權衡再三后,開城投降。
就這樣,在蒙驁的指揮下,秦軍一路攻城略地,三晉之地戰火紛飛。秦軍的威名傳遍四方,各國皆聞風喪膽,呂不韋的聲望如日中天,而秦國的版圖則在一次次的征戰中不斷擴張,為日后嬴政的大一統霸業奠定了堅實而厚重的基石。
起初,異人對呂不韋自是感恩戴德,畢竟若無呂不韋之助,他絕無可能從趙國的質子搖身一變成為秦王,況且又有攻城掠地之功。然而,隨著呂不韋權勢的急劇膨脹,異人心中漸漸生出不安。呂不韋每一次在朝堂上的侃侃而談,每一次對朝政大事的獨斷專行,都讓莊襄王如芒刺在背。
一日,莊襄王在宮中大宴群臣。酒過三巡,呂不韋起身,向莊襄王獻上治國之策,言辭之間,自信滿滿,大有以自己之見為秦國定乾坤之意。莊襄王表面上笑著點頭稱贊,心中卻暗自惱怒,他故意問眾臣:“相國所言,諸位以為如何?”群臣面面相覷,多數人唯呂不韋馬首是瞻,紛紛附和。唯有幾位老臣,看出莊襄王的不悅,含糊其辭。莊襄王冷笑一聲,不再言語。
呂不韋察覺到莊襄王的異樣,心中一凜,但他自恃功高,并未太過在意。回到相府后,他的心腹謀士勸他收斂鋒芒,呂不韋卻不以為然:“吾有大功于王,秦國之興,吾之力也,何懼之有?”
此后,莊襄王開始有意無意地削減呂不韋的權力。他提拔了一些自己的心腹之人,安排在重要的職位上,試圖制衡呂不韋。呂不韋得知后,心中惱怒,他不甘示弱,利用自己在朝中的勢力,暗中阻撓莊襄王的人事安排。朝堂之上,暗流涌動,君臣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
在一次朝會上,莊襄王提出要攻打韓國的一座城池,呂不韋卻認為此時不宜出兵,力諫莊襄王放棄計劃。莊襄王卻認為呂不韋是故意與自己作對,他不顧呂不韋的反對,執意下令出兵。呂不韋無奈,只得暗中吩咐領軍將領,要他謹慎行事,不可冒進。結果,秦軍此次出征遭遇慘敗,莊襄王將戰敗之責歸咎于呂不韋,欲治其罪。呂不韋據理力爭,稱若不是莊襄王不聽勸諫,強行出兵,也不會有此敗績。君臣二人在朝堂上爭執不下,關系徹底破裂。
就在此時,莊襄王突然病重不起。他躺在病榻之上,心中對呂不韋充滿了怨恨與猜忌,卻又無力改變現狀。呂不韋得知莊襄王病重,表面上進宮探望,一副憂心忡忡之態,心中卻在盤算著莊襄王死后的局勢。
不久,莊襄王駕崩。年僅十三歲的嬴政,在一片悲戚與惶恐的氛圍中,被推上了秦王的寶座。他身形尚顯稚嫩,眼神卻透著超越年齡的沉靜與深邃。
登基大典之上,嬴政身著玄色王袍,頭戴冕旒,端坐在王座之上,小臉在冕旒的遮掩下若隱若現。呂不韋身著華麗朝服,上前參拜,被尊為仲父,自此開始攝政,朝堂之上,其話語猶如金科玉律,眾人莫敢不從。
朝會之時,金鑾殿內氣氛凝重。呂不韋昂首闊步走進大殿,身后跟著一眾黨羽,他眼神傲慢,掃視一圈后,微微拱手向嬴政行禮:“王上,臣呂不韋有本奏上。”說罷,便滔滔不絕地闡述起他的擴軍之策,言辭間意氣風發,眉飛色舞,仿佛這大秦天下已盡在其掌控之中。群臣中,多數人唯唯諾諾,點頭稱是,眼神不時飄向呂不韋,滿是諂媚之色。唯有幾位老臣,眉頭緊鎖,欲言又止,偷偷看向嬴政,只見那稚嫩的秦王端坐在王座上,面色平靜如水,眼神卻深邃似海,默默聽著呂不韋的長篇大論。
待呂不韋話音落下,嬴政輕輕抬了抬手,緩聲道:“仲父之策,乍聽頗具雄心,然朕以為,當下大秦初定,百姓疲敝,若貿然擴軍,糧草軍餉何以為繼?恐動搖國本,此事還需從長計議。”他聲音雖不高亢,卻清晰有力,透著一股不容置疑的威嚴。
呂不韋聞言,臉色微變,眼中閃過一絲不悅,卻仍強裝鎮定道:“王上所言,亦有幾分道理,臣再斟酌便是。”
夏日的王宮花園,綠樹成蔭卻難掩沉悶壓抑。嬴政與呂不韋并肩漫步其間,呂不韋面帶微笑,看似親切地說道:“王上,臣近日得了一匹寶馬,待王上成年,可駕馭馳騁,盡享王者風范。”嬴政微微仰頭,似天真無邪地笑道:“仲父費心了,朕但盼能早日如仲父這般睿智,為大秦謀福祉。”嘴上雖如此說,眼神卻不經意間流露出一絲堅毅。
宮廷宴會上,絲竹聲聲,舞姬翩翩。呂不韋端起酒樽,踱步至嬴政面前,滿臉堆笑:“王上,此乃趙國進獻的美酒,臣敬王上一杯,愿王上洪福齊天。”
嬴政雙手接過酒樽,輕嗅酒香,贊嘆道:“仲父總能為朕尋來這世間好物,朕心甚悅。”說罷,一飲而盡,眼神卻在杯沿之上冷冷地掃過呂不韋。
酒過三巡,呂不韋拍了拍手,一群武士魚貫而入,表演起刀槍之術,刀光劍影間,似有陣陣寒意撲面而來。
嬴政目光沉靜,待表演結束,鼓掌笑道:“諸位武士虎虎生威,仲父安排此節目,可是要讓朕不忘大秦尚武之風?”
呂不韋哈哈一笑:“王上聰慧,臣正有此意。”
嬴政的太傅李斯,始終在一旁默默觀察著這一切。他深知嬴政的處境艱難,亦明白呂不韋的權謀手段。
一日,在書房之中,李斯見嬴政愁眉不展,便輕聲問道:“王上,可是為呂相之事煩憂?”
嬴政微微點頭:“太傅,朕雖為秦王,卻處處受限,如之奈何?”
李斯目光堅定,靠近嬴政,低聲教誨道:“王上,小不忍則亂大謀。如今呂相勢大,不可與之正面強攻。當務之急,是廣納賢才,培植心腹,洞察朝局之細微,待羽翼豐滿,時機一到,便可一舉扭轉乾坤。”
嬴政眼神一亮,似有所悟:“太傅之言,如醍醐灌頂,朕記下了。”
一日,呂不韋入宮與嬴政商議國事。嬴政端坐于王座之上,眼神平靜地看著呂不韋。
呂不韋滔滔不絕地講述著自己的施政方略,言語間盡顯傲慢,時而搖頭晃腦,時而以手撫須。
嬴政待他說完,微微點頭,道:“仲父所言,自是深謀遠慮,然朕亦有幾處不解,還望仲父賜教。”他言辭謙遜,神態卻不卑不亢,目光始終直視呂不韋,似要洞穿其內心。
呂不韋心中雖有不悅,卻也只得耐心解答,額頭上卻漸漸滲出細密的汗珠。
有一次,嬴政收到密報,得知呂不韋在暗中與一些封疆大吏勾結,意圖架空王室。嬴政不動聲色,在一次朝會上,看似無意地提及對邊疆治理的重視,隨后突然下令將幾位將領調換崗位,并將幾位與呂不韋關系密切的朝內官員調往邊疆任職。
旨意宣罷,朝堂內一片寂靜,眾人皆驚愕地看向嬴政,呂不韋心中惱怒,臉色瞬間漲紅,卻又不好發作,只得強壓怒火,拱手道:“王上圣明,此舉定能保大秦邊疆安寧。”
嬴政嘴角微微上揚,眼神中透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冷峻。
又有一回,呂不韋獻給嬴政一位美女,名為衛姬。嬴政明知這是呂不韋的棋子,卻欣然接受。待衛姬入宮后,嬴政對其禮遇有加,常與她談論詩詞歌賦、琴棋書畫。衛姬本是奉命而來,卻漸漸被嬴政的才情和氣度所吸引。呂不韋本想通過衛姬掌控嬴政的起居言行,卻未料到衛姬竟有了動搖之心。
民間市井之中,也暗傳著秦王與呂相的種種傳聞。在咸陽城的一家酒肆里,常常有三教九流之人匯聚。一日,兩位老者對坐飲酒,其中一位壓低聲音道:“聽聞那秦王雖年幼,卻非池中物,對呂相的攝政之舉,恐已心生不滿。”
另一位捋了捋胡須,應道:“是啊,我還聽說,有一回呂相派人去查抄一富商之家,那富商暗中向秦王求救,秦王不動聲色,卻在朝堂之上,借故提及商人于國之貢獻,使得呂相的計劃不得不擱置。”
周圍之人聽聞,皆面露驚色,卻又不敢大聲議論,只是眼神中透著對局勢的好奇與擔憂。
在城中的一個小巷子里,一位年輕的書生與一位俠士模樣的人相遇。書生輕聲說道:“兄臺可知,秦王近日在宮中廣納賢才,似在暗中培植自己的勢力,以對抗呂相。”
俠士微微點頭:“我亦有所耳聞,只是這呂相在朝多年,根基深厚,秦王此舉,怕是艱難險阻重重。”兩人相顧嘆息,各自散去。
而在那暗流涌動的宮廷深處,更有一場驚心動魄的無聲較量。呂不韋召集門客,編纂《呂氏春秋》,并將其懸掛于咸陽城門,宣稱若有人能改動一字,便賞賜千金。此舉看似是文化盛舉,實則是呂不韋向天下昭示其權勢與威望,欲以文化之名鞏固自己在秦國的地位,隱隱有將秦王嬴政架空之勢。
嬴政看在眼里,心中明白呂不韋的心思,卻依舊隱忍不發,反而在朝堂之上夸贊呂不韋此舉乃是為大秦文化興盛立下大功,鼓勵群臣和百姓學習《呂氏春秋》中的治國理念,表現出一副對呂不韋極為敬重和推崇的模樣。私下里,嬴政卻加緊與自己的心腹謀士商討應對之策,他深知此刻不可與呂不韋正面沖突,唯有等待合適時機,才能一擊即中。
在嬴政與呂不韋權力爭斗的過程中,秦國的發展亦受到了諸多影響。因二人的暗中較勁,朝堂之上政令推行有時出現遲滯。一些官員為了在二者之間謀求自保或利益,在執行政務時瞻前顧后,導致部分民生工程進展緩慢,百姓雖感受到秦國日益強大的國力,但也因政策的些許波動而心生不安。
軍事方面,由于呂不韋擴軍之策被嬴政擱置,秦國在對外擴張的節奏上有所放緩,原本計劃中的一些軍事征伐被延遲,使得周邊諸侯國獲得了短暫的喘息之機,對秦國的警惕和防備也進一步加強,暗中合縱連橫的活動愈發頻繁。
然而,嬴政在隱忍中不斷學習成長,他以敏銳的目光洞察國家治理的各個環節,默默地積累經驗,也使得秦國在內部的政治治理理念上逐漸孕育著新的變革,為日后嬴政親政后的大刀闊斧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礎。
歲月悠悠,嬴政于隱忍間砥礪前行,且看云中客老先生有西江月詞云:
幼主心懷壯志,深居宮苑佯慵。佯歡作態意從容,暗蓄鋒芒在胸。
忍對權謀奸佞,勤修文武深功。待時奮起破蒼穹,且看龍興云涌。
時光匆匆,嬴政在隱忍與磨礪中逐漸成長。他深知,與呂不韋的較量,猶如一場漫長而艱難的棋局,一步不慎,滿盤皆輸。但他心中那團壯志之火,從未熄滅,只待時機成熟,便可一舉扭轉乾坤,奪回屬于自己的大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