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小溪來來,初中的學習和生活每天都充滿新鮮的挑戰。
有一次課間,小溪正在和同桌聊的火熱,班長小慧從前門進來,直奔小溪,說道:“小溪,去一趟辦公室旁邊的教室,老師有事兒找你。”小溪一頭霧水,眉頭一皺,大腦飛速運轉,最近也沒惹什么事兒啊。
小慧一臉壞笑的說道:“好事兒,快去吧。”小溪半信半疑,忐忑的走到了門口,敲了敲門。“進。”小溪推開門,音樂老師正坐在靠窗的位置,面前有幾名女同學。“小溪,快來,《明月幾時有》會唱嗎?你來幾句。”音樂老師面無表情的說到,而且沒有多余的話,小溪看了眼老師,又看了眼周圍的同學,開了嗓。一邊唱一邊告訴自己,每句結尾記得別拉長音兒。結束后,音樂老師說:“大家聽出來什么問題沒有?”高月說:“每句末尾唱的都太短了。”老師肯定的說到:“對,小溪剛才唱的沒有尾音,這一點要注意。”小溪心想完了,弄巧成拙了。“現在人也齊了,大家記得每天第八節課,要來這里練歌,咱們去參加歌唱比賽,現在都回去上課吧。”音樂老師說完起身就走了。
以后的每天,小溪都會如約到此。她們一遍一遍的唱,后來又加了動作。
正式比賽的前一天,她們幾個又在學校表演了一次,找找有什么問題。老師的意思是,其中有人聲音突兀不合群,總是自己唱,大概率是小胡。老師讓她注意一點。
到了比賽那天,老師給每個人都化了漂亮的妝,可以說是從頭到腳都裝扮上了,綠頭飾,是之前手工課上做的花,小溪一眼就認出來了,綠裙子,白色的連體襪。像綠精靈一樣。
拉開紅色帷幕,四人像往常一樣表演著,臺下有老師,還有攝影機。還是一樣的咚咚咚,心臟快跳到嗓子眼兒了。還好,并沒有出錯,成績就無所謂了,重在參與。小溪想著:能參與其中,就很滿意了,即使占用了自己的學習時間。
到了九年級,小溪還有幸成為了大合唱的領唱。也是一次不錯的體驗。那時候時間緊任務重,總共也沒排練幾次,就上臺表演了。校長和年級主任齊上陣,為演員做好后勤保障。在評委沒到之前,又抓緊練了好幾遍。主任說:“讓領唱歇一歇吧,別一會兒用嗓過度。”校長卻是不同的意見:“只會越唱越好,多唱幾遍也幫助她開嗓。”
還記得最開始排練的時候,數學老師看著人員名單說道:“怎么好同學都去了,小溪,你不怕耽誤學習嗎?”用教導主任的話說就是:兩手抓,學習得好,集體活動也不能落下。
隨著最后一句歌詞落,小溪懸著的心也放了下來。評委把小溪叫到跟前,問了問小溪的住址和父親的名字。意味深長的說:“怪不得,我認識你父親。”小溪笑了笑,內心竊喜,這是表現還不錯的意思吧。
過后,小溪從同學那里得知,當時在辦公室評委也和老師們提過領唱,小溪聽到后,高興了好久。
至此,小溪的所有課外活動都結束了。她出過畫報,參加過學校的征文比賽、演講比賽、歌唱比賽、運動會和大合唱。擔任過文藝委員和領唱,運動會三個項目有兩個得了第一名。三年黑板報的漢字都出自小溪之手。
那些都是屬于小溪的光榮時刻。
隨著小溪慢慢長大,她離家越來越遠,能站上的舞臺也越來越大,當然,也更人才濟濟,想要有一席之地,就要自身有突破,不斷進步。
這大概就是成長,經歷自豪轉而自卑,甚至自我否定,經過重拾信心、整裝待發,最后重新啟航。
早已成人的小溪,一直記得那些閃光的日子,那是回憶,是青春,是小溪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