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的鄉居生活(典藏版)
- 唐桓臻 朱志強
- 2418字
- 2024-12-27 19:32:45
序
回望:人類文化的特性

在學術界,對于區別于動物的人類,重要的標志是人類擁有文化。而文化既有廣義的,也有狹義的,我一直持有廣義文化的概念,認為人類的文化包括了人類所有的創造。換言之,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一切,不管是政治的、經濟的,還是技術的、生活的,凡是打上人類烙印的,都歸類于文化。因此,從發展的角度,人類文化不僅包括當下的,也包括歷史的;不僅是中國的,也包括一切域外的。人類基于不同區域、不同時期的需要而創造的服務于生活的一切內容,形成了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這種多樣性和差異性的文化,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沒有先進落后之別,有的只是誰更適應當時的人類、適應當時的生活,被更多的人所認同。當然,人類文化中有價值觀,之所以存在對差異性文化或者說是異文化的不認同、沖突,甚至意圖毀滅,都是價值觀引導或塑造造成的,是對文化的不寬容或不包容,當下世界和各種社會中存在的這種不寬容、不包容現象,比比皆是。因此,對于寬容和包容的文化價值觀的教育,非常需要。而這種教育就包括呈現不同的文化形態,包括我們自己過去的多樣的文化形態,從而讓更多的人了解、理解甚至認同這種差異性、個性化,甚至可能歸屬于奇風異俗的文化的存在。鄉居生活的各種生活圖景,就是其中之一,它的價值自然不言而喻。
人類創造了文化,人類也腳踏實地,仰望星空,想象著不斷探索未知,創造更豐富多樣的文化。同時,人類還在不時地回望文化,這是人類的一大特性,是人類文化的一大特性。我們創造文化,我們書寫文化,我們總結經驗,我們也回望歷史。因此,在文化學研究中,有一個特別經典的表達: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所有成就,同時,這些成就也是人類創造更豐富多樣文化的動力。因為所有的文化都是在原有文化基礎上的創造,絕不是憑空的無中生有——哪怕是類似于無中生有的創造,也是在汲取人類文化積累的知識基礎之上完成的。回望不僅是對過去的了解,也是對未來方向的把握。
我在唐桓臻、朱志強的《過去的鄉居生活》一書的序中曾說過:“它(過去的鄉居生活)展示的是一個地域、一個農耕地區民眾的傳統生產和生活方式,在現代化過程中遠去,其精神又在現代化和現代生活中延續——它是背過身去的歷史,是轉過身來的現代或當下生活的本源。”本質上就是一種回望。如果說,官方的回望是歷史記錄,那么,中國民間的回望大致限于慎終追遠的祖先崇拜,而今天,我們跳出了家庭、家族或宗族文化傳統中的血緣性的內圈,跨入我們區域的、我們生活的更廣闊視野:我們的回望不僅是我們血緣的由來,它更關乎我們對于現代化與當下生活,現代科技對于當下生活的一種思考,關乎我們文化的過去和現在。
《過去的鄉居生活(典藏版)》首先是一個區域生活的記錄,但它更是一個民族、一個時代、一種文化形態的記錄,它的特色非常鮮明——
首先,生產生活、農時節令無所不包。它全方位地記錄了以武義縣為核心的傳統農耕時代的三教九流的生活,涉及傳統建筑、農事生產、農家飼養、行業匠作、歲時節令、店鋪作坊等幾十個方面,雖然重在一個縣域,但同時也涉及浙中、甚至是浙江的其他區域,代表性更加突出,是舊時或過去生活的百科全書。
其次,圖文并茂,以文彰圖,以圖呈文。朱志強是武義乃至浙江省著名的鄉土題材類畫家,長期從事相關的創作,而唐桓臻則是地方學者,出版過多部鄉土文化的著作。因畫而著文,因文而作畫,是這一部著作與其他地方文化記錄著作的鮮明差異。這些畫和文,都融入記憶和真實生活,是在著者生活經歷和調查基礎上形成的,具有真實性和親歷性。從我個人認知的角度,每一幅畫都值得收藏,每一個細節都是地方或區域生活的真實寫照。
再次,語言文字通俗易懂,地方色彩鮮明突出。涉及內容的全面性、圖畫內容的全面性和敘事文字通俗性,非常準確又鮮明地突出了一地舊時生活的細節。如果你是親歷者,會深感親切;如果你是后來者,會深感發展的差異;如果你是文化的他者,會深感異文化的豐富多樣。這是一部值得閱讀也值得擁有的著作。
最后,地方生活文化知識性強。生活是一部無字的書,地方生活更是一部特色鮮明、差異巨大、個性突出的無文字的書。它的細節差異,不僅在地方稱謂,也在適應地方而形成的差異性的文化細節,迎大蠟燭、七夕接仙女、端午推龍舟、切糖、豆腐圓、結花等,似懂非懂,文字都明白,內容尤其是細節卻讓異文化者大感驚異。它不僅讓你了解一地的獨特文化,也讓你增加很多地方生活文化的知識。其實,這些民俗活動不僅過去存在,當下依然還在延續,如果你來到武義,可以看到、品嘗到這種文化或美食,贊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過去的鄉居生活(典藏版)》是《過去的鄉居生活》的擴展版,但準確地說,是一本涵蓋了一個區域生活全景式內容的真實的、圖文并茂呈現生活歷史的書。如果說,我對于這本書有感情,是基于我也生于斯長于斯,我對它有著深深的沉入式的體驗,但更重要的是,我對于生活作為一種傳承的意義和價值有深深的理解。閱讀時,我“常常飽含著淚水——當年熟悉的生活場景就像昨天一樣在我眼前浮動,這也是我的祖輩、父輩的生活方式。在那片厚重的土地上已經傳承了數千年甚至可能上萬年。它的重復和延續,深深地烙進了我們傳統的血液,成為我們文化的遺傳基因。它與天地和諧相處,與自然和諧相處,與居住于斯的每一個村、每一個人和諧相處”。(《過去的鄉居生活》序)因此,用過去或舊時,只是對于一些逝去或弱化了的生活的時間上形象的、口語化的、可以理解的歷史化的描述,但實際上,在一個區域,在一代又一代人中,這種生活,從來都不是可以在時間上明確地進行分割或劃分的,它漸進并不斷地改變著、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過去的舊時的生活與當下的生活在本質上是延續的、不可分割的。因此,我們對于舊時生活的記錄,其實是對于當下生活的一種回望,不管是物質還是精神層面的回望,都是一種人類的文化特性。尤其是在現代化不斷向前推進,傳統生產、生活方式漸行漸遠的今天,特別具有意義和價值。
是為序。
浙江省民俗文化促進會會長
浙江師范大學二級教授
陳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