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測試可信性問題
被測對象的質量,表現為理想與現實的相符程度。以質量評估為目的的測試,一方面需要看清理想,另一方面需要看清現實,這樣才能得到準確的質量評估結論。遺憾的是,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無論是理想還是現實,想要看清都非常困難。
(1)工程實踐中,被測對象的理想大多以抽象的方式描述,而測試者需要在具體事件中觀察具象的理想。從抽象到具象的轉換,就像從連續信號中采集離散信號,很容易導致原始信息的失真。換言之,測試者觀察的理想,很可能無法反映原始理想的本來面貌。
(2)正如在“測試選擇問題”中講解過的,窮盡測試一般不可行,只能通過觀察被測對象在部分事件中的表現,來推測其在整個測試輸入空間的表現。這樣觀察到的“現實”顯然是不完整、不精確的。
測試者關于被測對象質量水平的評估結論,決定了被測對象的前途命運,也決定了整個研發生產活動的后續狀態。這一結論的可信性,攸關測試者的信譽。測試者應該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在觀察能力上的局限性,避免給出任何武斷的評估結論。
既然理想與現實都很難看清,那么我們究竟能夠給出怎樣的質量評估結論?除了合理的測試選擇之外,測試人員還應該采用哪些手段,才能讓測試的質量評估結論更可靠、可信?這就是“測試可信性問題”。